理解常见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阅读”之实词种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命题规律•立足于常见常用,既包括高考规定的120个实词,又包括教材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注重与教材的联系,所考的实词基本都能在教材中找到例句或词义。•考查形式有明考和暗考两种。常见错误【错误类型一】弄错通假【典题引路】2011年高考重庆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该句中的“趣”是“促”的通假字,意思是催促、督促的意思,如“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等。B项就是因为不懂得它是“促”的通假字,而仍按“趋”去解释,因而造成了理解的错误。【错误类型二】不辨古今【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湖北卷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卑鄙“鄙”在现代汉语中,有“卑鄙”之意,但“鄙”在古代汉语中,绝没有“卑鄙”之意,而只有“浅陋”之意,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所以,A项就犯了以今义解释古义的错误,正确的解释应为“浅陋”。【错误类型三】不明活用【典题引路】2012年高考浙江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履苍莽中履:鞋子该句中的“履”是词类活用,属名词活用为动词,应解释为“行走”,成语中“如履薄冰”的“履”字就是这种意思。而D项在解释“履”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履”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错误类型四】不分单双【典题引路】2010年高考江苏卷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该句中的“容止”是两个单音词“容”和“止”的连用,应该分别解释为“容貌”和“举止”,如果考生把它们误解释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形貌”,就掉进命题者设置的陷阱里了。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词义种类:•本义: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有本义引申出的意义。•比喻义:用比喻的方法形成新的词义。•假借义:借用另一个同音字的意义。实词举例•病→重病→缺点、毛病→损害、伤害↓困苦、疲劳→担忧、忧虑被→被子→覆盖、穿→遭受、蒙受↓→同“披”→披在身上、穿在身上↓→披散尝试练习请解释下列各句中“爱”的意思。(1)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4)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本义】对人和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爱。【成语举例】爱憎分明爱如珍宝爱不释手【经典文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引申义】1.对于自己喜爱的人总是寄予同情和爱护——同情、爱护【成语举例】爱民如子爱莫能助【经典文言】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2.自己喜欢的东西舍不得送给别人——吝惜、吝啬、爱惜【成语举例】爱日惜力爱财如命【经典文言】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3.自己喜爱的东西不想让别人发现——隐蔽、躲藏【经典文言】•爱而不见,搔首踯躅。(《诗经·静女》)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词义,并说明其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2)沛公居山东时(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4)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5)(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规律总结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③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④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⑤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⑥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特别提醒•碰到与现代同形的双音节词时应该格外留心。少数是与今天相同的,多数是与今天不同的,即现代是一个词,而古代是两个词,必须拆开翻译。•举例:妻子、祖父、夫人、其实、于是、用心……三、找规律、析特点,掌握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名词或用作动词(一般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名词或用作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或用作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做是什么的意思。•1.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状语的规律和特点。•(1)东犬西吠•(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3)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4)雄州雾列,俊采星驰•(5)而相如廷叱之•(6)常以身翼蔽沛公•(7)人皆得以隶使之•规律和特点:名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如果不构成主谓关系,那么,它一定活用为状语,或者说,只要是处于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名词一定活用为状语。(3)①沛公军霸上:军②鹪鹩巢于林:巢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质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没有动词,后接介宾短语(后无动词),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4)①驴不胜其怒,蹄之:蹄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函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④塞者凿之,陡者级之:级⑤填然鼓之:鼓规律和特点:名词后带“之”字,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试找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和特点。(1)①至于君不君,臣不臣②二月草已芽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④君子不齿规律和特点:名词前有副词(“不”“无”“相”等),该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在汉语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若修饰了,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2)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②左右欲刃相如:刃③云青青兮欲雨:雨④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饭规律和特点:能愿动词(指“能”“得”“欲”等动词)后的名词活用为动词。(5)①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②道海安、如皋③大楚兴,陈胜王④范增数目项王规律和特点:两个名词连用(或者一个名词和一个名词短语连用),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至于哪个名词活用,则视具体情况而定。(6)①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②缇骑按剑而前③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④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规律和特点:名词+而+动词=活用动词+而+动词或者:动词+而+名词=动词+而+活用动词。(7)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②空以身膏草野③徐孺下陈蕃之榻规律和特点:名词的使动用法(8)①越国以鄙远②既东封郑③侣鱼虾而友麋鹿④吾从而师之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⑥襟三江而带五湖⑦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规律和特点:名词的意动用法(二)动词的活用动词活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1.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名词的规律和特点。(1)鸡豚狗彘之畜,勿失其时(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而其见愈奇(5)追亡逐北,流血漂橹(6)司马子反渴而求饮规律和特点:一是两个动词连用,如构不成连动式,则后一个动词一般活用为名词;二是动词前若有“其”“之”等代词修饰,则该动词活用为名词。•2.试找出下列句中动词的使动用法的词,并试着找出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的规律和特点。•(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泣孤舟之嫠妇(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6)秦王恐其破壁•(7)毕礼而归之•(8)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三)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试找出下列句中形容词活用的词,看看属于哪一类型,并试着找出形容词活用的规律和特点。(1)君安与项伯有故(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4)素善留侯张良(5)邻之厚,君之薄也(6)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7)士不敢弯弓而报怨(8)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四、关注特殊实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偏义在“骑”,“车”是衬字。•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偏义在“入”,“出”是衬字。句意为:防备别的强盗进来和意外的变故。•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偏义在“亡”,“存”是衬字。•5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偏义在“谢”,“代”是衬字。偏义复词的识别方法•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如《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这个语素上面,用以突出刘兄的蛮横与暴戾。•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如《礼记》“士功不兴,大夫不得造车马”中,因“车”与“造”构成动宾关系,与“马”不搭配(一般而言,我们不能说造“马”),故“马”无义,起陪衬作用,“车马”偏指“车”义。•根据词语照应来判定。如“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巷陌”偏义在“巷”,“陌”是衬字,这从后面的“住”字可以判定。偏义复词的翻译偏义复词”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翻译时,将“陪衬意”去掉,把表示意义的那个语素翻译出来即可。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中“死生”偏义在“死”,意为死难。这句话可译为为:也以此来表明五人之死的重大意义。五、依据条件,判断通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对于它,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依据通假条件,判断该字是否通假。•这两个条件为:①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通(有些字因语音演变今天已看不出相通了),b.字形相似;②语境条件,在具体句子中,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通假。六、依据语境推断疑难实词的含义•考情分析: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3.考察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讨论•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断出:“案”“殛”的意思吗?•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一)想想看:•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2、冀得一归觐“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的功能。会意字则本身就表意。一、字形分析法方法: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有关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禾--皿--宀--贝--纟--求--隹(zhuī)--歹--月--目---兵器动物人的行为五谷金钱死亡器具丝麻肉房舍毛皮眼鸟雀1.有牧人御众之才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4.彀士十万人(统治,治理)(小箱子)(灶台,烧火煮饭)试试看:(弓箭手)“见”通“现”:出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