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花下话回归—浅议香港的前世今生摘要:自1997年起,香港回归至今已有13年,她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文化优势,不断打拼,使自己从一个人烟稀少的渔村发展蜕变为如今繁华的国际金融中心,成为一颗耀眼的东方之珠。在中央“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指导下,香港既保持了原有的特色,又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本文希望从香港回归前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演变小议一下香港的前世今生,展望一下未来。关键词:中国香港回归发展一、前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在香港居住。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曾经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聚居的遗址。香港自秦朝起明确成为当时的中原领土。唐朝开元廿四年,香港属于循州。公元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遂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中葡战争爆发,但明军大获全胜。清代,香港属新安县管辖。香港在明末清初是一片不毛之地,清朝为了对付台湾郑氏,颁布了迁海令,香港成了一片不毛之地,是一些海盗,胥民的落脚地。整个香港荒芜人烟。直到台湾收复,香港才慢慢有了渔民聚集,成了一个小渔村。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割让与英国。1860年清廷再败于英法联军,被逼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经常对香港岛扰乱治安的地区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割让给英国。1898年,英国通过与清廷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将新界(即九龙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的地域,及235个岛屿)租借给英国,为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中华民国建立以后,国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条约。无奈国力不继,北伐的事情使国家政府无闲考虑取回香港的主权。抗日战争爆发,日军在1938年登陆广东,并迅速占领与香港为邻的广州及附近地区并派间谍潜入香港调查英军的布防位置。香港的华人支持抗战,出钱出力。抗战胜利后,香港殖民地最后的一面旗帜,由英国蓝旗和代表香港的殖民地徽所组成。1945年香港重光(重见光明的意思)后,在中环和平纪念碑前升起中华民国及英国国旗抗战胜利以后,米字旗同时在香港港督府前升起。1950年,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西方国家。而后来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战争与西方世界交恶,被西方国家禁运,使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转运物资、征集资金、收集情况的唯一窗口。(1)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研究建国后的大政方针时,决定把香港、澳门一类问题作为历史遗留问题,留待时机成熟时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面对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审时度势,提出对香港要实行“长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针。随着香港“新界”租期届满之日逐渐接近,中国政府确定:一定要在1997年收回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在恢复行使主权的前提下,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会谈。邓小平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19日,两国政府首脑在北京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到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成功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两国之间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就此圆满解决。香港特别行政区独特的法律地位可以概括为:没有殖民主义,保留资本主义,直辖于中央,实行高度自治。“一国两制”的方针将造就一个新的、更加繁荣稳定的香港。(2)二、今生香港回归祖国以来,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禽流感、全球经济放缓、非典疫情等一次次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体香港人发扬了百折不挠、愈挫愈强的“打拼”精神,顺利地度过一个个难关,并继续保持了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连续多年获国际著名评级机构和组织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被公认为全球最自由开放的经济体和最具发展活力、营商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香港自八十年代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关系愈来愈密切,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的经济整合。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是一个经济大都会形成和发展过程,而并非传统的对外投资或经济共同体。简单来说,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大都会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市场导向、渐进的都市扩张过程。未来的持续发展,两地应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竞争;两地在各自考虑发展战略时,应考虑相互的分工合作,最好能无分彼此;在态度上,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居民一定不能坚持本位主义。两地的经济形态是分工合作,而不是哪个地方比较进步。(3)回归后的香港无疑成为了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中介,直接承担着使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种市场经济体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和发展中国家两个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结合起来,加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在21世纪实现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任。香港经济以服务业为主,与中国内地及亚太其他地区关系密切,是亚洲最多国际公司设立地区办事处的城市,香港也是受旅客欢迎的旅游地点之一,也是举办国际会议及展览的热门地方。香港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北美洲与欧洲时差的桥梁,与内地和其他东南亚经济体系联系紧密,又与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讯网络,因此能够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2005年,香港是全球第十一大服务出口地。与服务贸易有关的主要行业包括旅游和旅游业、与贸易相关的服务、运输服务、金融和银行服务及专业服务。香港的确令人目眩神迷,它饱经沧桑的历史,经济腾飞的奇迹,像是希腊神话中的两面神难以琢磨。尽管没有北京的长城、罗马的废墟、巴黎的艺术,但香港有东西合壁的创新文化。它是人类全球化信仰和多元意识形态交融和谐共进的产物。对于香港文化的回归,很多国学大师提到一个词“文化沙漠”,市民依旧是英语加粤语,普通话不灵光;提及中国文学,有答鲁迅和高尔基是地产商,马克思是银行家;更让人汗颜的是,还以为庄子是日本人……香港文化诞生于东西方文明的近代深度撞击,这个带着原罪的混血婴儿,先天身份认同缺失;经历欧风美雨的洗礼和中华文化突围的抗争,它的顽强生命力和叛逆性格并行锻造,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先说港大校友孙中山,作为国父和民主的先行者,他一生致力推翻封建帝制,堪称民族骄傲。其二,”一国两制”政策在香港成功实施,这是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首创,是全球化浪潮和主权国家架构协调的中国智慧。香港人有着为中华文明崛起而勇于牺牲的精神、富于社会正义感和同情心,这也是香港主流文化传统。香港作为“一国两制”的对外窗口,回归十年,几经风雨,乘风破浪,与祖国内地携手稳步前进、共同繁荣。(4)10年之前,西方曾悲观预言:“香港之死”。10年之后,预言并未发生。1997年6月30日23时59分,英国的米字旗从香港湾仔会展中心新翼会议大厅的旗杆上徐徐下降。1997年7月1日零时零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英国对这块近1000平方公里面积维持了100多年的殖民统治结束了,香港开始踏入了另一个时代。眨眼之间,香港走进新时代已经10年。对生活在这近10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700万居民来说,这10年是极不平凡的10年,历尽沧桑。(5)10年沧桑,10年巨变,一国两制,不变的是制度,变的是现状。不管如何,弹丸之地依然流光溢彩,依然如明珠般在南中国的海边上烁烁发光,令人回味,令人遐想。曾荫权曾经这样说:“从1997年政权交接那一瞬间开始,香港这10年走过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细数10年得失,最让我感动的,是走在路上,的士司机摇下车窗对我说的一句话:‘曾生,我支持你。’听了这个,我由心里甜到脚趾。就任特首两年来,我发线后移、白发增多,有时难免感到疲累。但我信心十足。因为我知道,我自己可以做得来!”“背靠祖国,面向世界,香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风吹紫荆树,色与春庭暮。应该说,回归的十年是中华文化在香港全面复兴的十年。十年发展,香港走出地理意义上的岛,成为全球化文明的全息缩影,它包含了更多世界文化基因。紫荆花恰似兄弟亲情,敦睦和谐,凝聚在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的涵盖之下,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和风拂柳的春天里,必然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参考文献1张文元《40年代末期香港社会见闻》.见鲁言等著:《香港掌故》第6辑.香港:广角镜出版社出版.19832余绳武、刘存宽《香港问题的历史回顾》.见《光明日报》1997.6.173苏耀昌、赵永佳《区域性动力与香港的发展模式》.载于罗金义、王章伟编:《奇迹背后:解构东亚现代化》.牛津大学,19974张承民《正是紫荆花开时》.中评网,2007.6.275于单《香港回归十周年十年心归紫荆花艳》.黑龙江日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