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寻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视角看二、悟道:中国式管理智慧如何可能——对锻造中国式管理艺术的几点思考一、寻根:中国文化与中国人1、中国文化是含蓄内敛的阴柔文化小翰林,穿冬衣,持夏扇,一部春秋曾读否?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吗?1)中国文化的含蓄与意境出恭登东云雨那事儿花至半开,酒至半酣2)中国文化的谦虚与内敛“鄙人”、“在下”、“愚兄”“贱内”、“拙荆”、“豚犬”、“犬子”“斧正”、“指正”“岂敢”、“过奖”、“哪里哪里”3)中国文化的圆融与变通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既不犯规,也不犯傻。解说:中国文化的圆融变通孕育了中国人做人办事的灵活性,有时还能形成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但有些变通也暴露出中国人规则意识的匮乏,丧失了原则性的灵活性则容易导致社会问题的产生。中西文化对比之一含蓄内敛的中国文化开放张扬的西方文化抱拳、鞠躬,用筷子往内夹;谦虚内敛握手、拥抱或亲吻,用刀叉向外戳;张扬自我尊重传统,较保守注重现实,重创新说话委婉含蓄,意在言外说话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强调意境,讲求神韵重视描摹,讲求再现尚“圆”,为人讲灵活性,办事讲究圆融变通,留有余地尚“方”,为人讲原则性,做事讲究规则第一,是非分明2、中国文化是重人情讲面子的情感文化死生契阔(生死离合),与子成说(我和你誓言不改)。执子之手(让我俩手牵着手),与子偕老(一直到老再不分离)。——《诗经·击鼓》“人情”,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非草木,孰能无情?”1)重人情生活网“关系网”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境遇。世界上最短的诗2)关系网3)讲“面子”“要面子”是中国人的基本生存信念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中西文化对比之二中国:情感文化西方:功利文化重“人情”(感性支配)重“功利”(理性支配)要“面子”(给别人看)要“里子”(让自己爽)讲义气(必要时舍己为人)讲实惠(利益优先)熟人社会(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亲疏有别)陌生人社会(随时和陌生人说话,人人独立平等)3、中国文化是整体本位的宗法文化类型农业文明商业文明基础血缘关系契约关系利益指向整体>个人个人本位性质宗法文化商业文化人格范型温顺服从型平等独立型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对比之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家国”文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4、中国文化是阴阳协调的和谐文化无极太极,阴阳互摄;阳变阴合,生生不息。动静有序,刚柔相济;共生共存,天地人和。“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一阴一阳之谓道”。(《周易》)“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黄帝内经》)阴阳和谐即阴阳的动态平衡阴阳和谐阴阳相对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万物皆分阴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重阴必阳重阳必阴中医的阴阳和谐与阴阳失衡中医在临床上常常以阴阳偏盛偏衰(即阴阳消长)来说明临床的不同证候。例如,寒属阴、阴盛则见寒证,如受冷后出现的胃寒腹痛、腹泻等;热属阳、阳盛则见热证,如一般的急性肺炎、有高热口渴、皮肤红等急性热病症状。有些虚弱的病症,其发病机制不是因为阴或阳的偏盛,而是因为偏虚。如果某脏腑的阴偏虚,称为“阴虚”,此为阴消,“阳”相对的突出,因为热属阳,故阴虚见热证。这种现象称为“虚热”。如果某脏腑的阳偏虚,此为阳消,称为“阳虚”,此时“阴”相对突出,因寒属阳,故阳虚见寒证,这种现象称为“虚寒”。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常处于相对平衡的,如果“消长”关系超出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时,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导致疾病的发生。和谐文化的几个基本层次或维度1、身心和谐2、人际和谐3、公私和谐4、天人和谐孔子论身心和谐“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西方文化是二元对立的竞争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相分:人为自然立法追求包容与融合强调比赛与竞争既此又彼,不此不彼黑白分明,非此即彼阴阳协调阴阳对立中西文化对比之四5、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朋友有信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五伦五常:仁、义、礼、智、信耻廉义礼信忠悌孝八德中国文化是内圣外王的伦理文化西方文化是崇尚权利的法治文化文化类型伦理文化法治文化精神追求修德成圣皈依上帝价值取向崇尚伦理,重义崇尚自由,重利治理手段重道德教化(德治,强调社会义务)重法律规范(法治,强调权利保护)社会目标天下为公,“不患寡而患不均”强调结果的均等更强调机会与权利的平等6、中国文化是重视综合直觉的悟性文化例一:秀才的三个梦例二:辜鸿铭的茶壶论例三:大学生发生在校性行为是否应当?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感性思维悟性思维科学艺术人文中国文化是重视经验直觉的悟性文化西方文化是重视逻辑分析的理性文化悟性文化理性文化重体验、感悟—情境性,模糊性重思辨、实证—可靠性,精确性重综合、类比重分析、实证重直觉、灵感重逻辑、推理求道—智慧求知—真理哲学与人文科学二、问策:中国式的管理智慧如何可能?因变制胜中庸之道导德齐礼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左右逢源中国式管理智慧(一)、左右逢源的协调艺术1、协调的基础:身心和谐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老子》第五十五章)大意:他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但小生殖器却自动勃起,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他整天号哭,但喉咙却不沙哑,这是元气淳和的缘故。2、协调的技巧——以己度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返。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3、协调的原则:情理法兼容情人性化理合理化法制度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约之以法。4、协调的关键:阴阳平衡下对上的协调尊敬但不趋附羡慕但不嫉妒服从但不教条展现但不夸耀上对下的协调严格但不严苛爱护但不袒护公平但不水平民主但不民粹5、协调的境界:和衷共济《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若要办理得善,头一着先要请大股东和衷共济,以外的事自然就都好商量了。”(二)、和而不同:中国式管理的本质要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左传·昭公二十年》)什么是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从,不附和,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加完善;对下不排斥,不压制,能海纳百川,从善如流。什么是同而不和?就是对上一味地奉迎附和,从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又大搞一言堂,家长制,固执己见,唯我独尊。1、推崇以和为贵的管理价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2、遵循“以礼节和”的管理原则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3、凝聚“和则多力”的团队共识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荀子·王制》)大意:和衷共济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会增大,力量增大组织就能强盛,组织强盛就能战胜一切事物。4)培育“仇必和解”的和谐思维“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张子正蒙·太和篇》组织内部有了矛盾怎么办?典型案例分析:中国社会,领导班子之间常常出现矛盾与龃龉,处理不好,不但形不成合力,反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请思考:班子成员如何做到“和而不同”?正职的“四不”原则统揽不包揽善断不武断信任不放任大度不失度副职的“四不”原则到位不越位服从不盲从补台不拆台分工不分家(三)、“以人为本”:中国式管理的价值内核“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以什么人为本?如何以人为本?1、当代中国的物本位文化追求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贪图感官刺激的享乐主义奉行有奶为娘的实用主义信仰自我中心的利己主义物本位文化的基本形式2、以人为本文化的基本维度与价值内核一是关心人——关注人的生存命运,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荀子所谓“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二是尊重人——承认人的主体地位,确保人的基本权利(“天地之性人为贵”);三是解放人——破除一切制度障碍,彰显人性自由光辉(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四是发展人——创造宽松自由环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孟子所谓“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发展人解放人尊重人关心人以人为本重新认识人。“以物为本”以人为本真正尊重人。人是工具人是目的科学选择人。“相马”“赛马”合理组织人。任人唯亲任人唯当全面培养人。人员人才全程激励人。留住人人愿留理念约束人。共同的制度共同的价值观真诚关心人。本人利益相关者3、“人本管理”的八个转变(四)、“导德齐礼”:中国式管理的基本路径“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两条腿走路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感召力规范力软控制硬控制问题一:如何“导之以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道德辐射道德感染道德示范道德自觉问题二:如何“齐之以礼”?“克己复礼为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荀子·王霸》)“不学礼,无以立。”礼教礼制礼俗礼仪礼乐礼义礼礼义用价值引导人礼乐用文化培育人礼仪用程序规范人礼俗用风俗熏陶人礼制用制度约束人礼教用思想教育人预警性——触碰火炉会被烫伤;即时性——触碰火炉立即烫伤;确定性——触碰火炉肯定烫伤;公平性——谁碰火炉都会烫伤;目的性——火炉的目的并非要使人被烫伤,而是要使他们感受温暖,获得热量。现代制度管理的火炉法则对当前中国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1、要重视制度建设,但不要迷信制度能解决一切问题;2、要重视制度的刚性约束与警戒作用,但更要重视制度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引导;3、制度设计时要重视制度的现实性和即时效果,但更要重视制度的前瞻性和长远效应;4、制度执行时要体现制度的原则性,但面对制度的缺陷时要有适当的灵活性。5、制度科学性有两个基本原则:公平与效率,但二者有矛盾时要首先确保制度正义。(五)、中庸之道:中国式管理的思维方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说解:朱熹解释说:“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颐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或中庸管理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它不是“和稀泥”,也不是“模棱两可”;它强调的是不偏不颇,不走极端,“无过无不及”的恒常之道,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使事情“恰倒好处”。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1)A而B:立足于A兼及B,以A为主,以B为辅。《尚书·皋陶谟》:“宽而栗,柔而立”等;A而B的思维类似于“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结合。如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