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姓名:孙启贵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徐飞20090420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作者:孙启贵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唐淑凤技术与消费互动的阶段性分析2005消费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人类通过消费而存在。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消费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消费已不单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集经济、技术、心理、文化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现象,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和汇接地。消费已成为现代社会极其重要的一个特征。技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相生相伴的。当代伴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技术已广泛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的存在方式。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观念、意识。毫无疑问,技术也必然对在人们生活方式中占重要地位的消费方式发生重要影响。所以,消费与技术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本体论意义。尤其是近代以来,消费与技术错综复杂的交织在一起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角,成为现代人的存在方式。那么技术与消费这两个时代主角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是技术的发展决定消费还是消费决定技术的发展?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当进入技术哲学的视野,从历史进程中研究技术与消费互动的阶段性特征,这对于丰富和深化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技术与消费的互动作深入系统的历史考察,揭示不同历史阶段技术与消费互动的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当前技术和消费现状,构建有利于克服技术和消费负面效应的绿色技术与绿色消费的良性互动体系,这对于促进我国技术和消费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坚持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和系统分析方法,侧重于理论研究,兼顾实际应用,从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文化学等多领域的学科交叉角度,探讨并揭示技术与消费互动的阶段性特点。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分析的理论依据。在比较分析对技术和消费概念的各种不同定义基础上,提出对技术和消费的内涵解读。即把技术理解为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把消费理解为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满足需求和需要,对终极产品(物品、设施或劳务)的选择、购买、维护修理或使用过程,该过程被赋予一定意义、并导致一定的快乐、挫折或失望等体验。在基本理论部分,对技术自主论和技术的社会建构论两种主要的技术观,和消费的生产技术决定论和消费的文化决定论两种主要的消费观批判性辨析基础上,指出马克思论证了技术(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决定性,即互动性,这为本文确立的研究的基本立场。沿着基本立场,论文具体分析了技术与消费互动的原理,探讨了技术与消费之间互动作用机制,描述了互动作用方式。同时,研究进一步指出,虽然技术与消费互动的原理是相同的,但技术与消费的互动是在历史中展开的,因此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技术与消费互动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同的,即呈现阶段性特征。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标准。本文是从技术哲学立场研究技术与消费的互动关系,因而选择能突出研究立场的角度划分社会历史时期。本研究中,追溯和讨论技术与消费的互动关系是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后工业经济时代三个阶段中展开的。由于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活动,也属于广义的农业,因此,人类诞生初期的原始社会划归在农业时代。原始技术与消费之间相互直接依赖。农业时代主导性技术是手工技术,其特点主要以手工性经验技能为主导要素,还包括经验知识,手工工具等要素形态,技术主要表现为自然技术,技术实践模式主要是工具和自然力的运用。消费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呈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具体表现为等级消费的分层性和区域消费的封闭性。农业时代手工技术与分散消费之间具有相互适应性,一方面,手工技术决定分散消费,同时,分散消费又缓慢推动手工技术的发展。以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形成了机器技术体系,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了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两次技术革命形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技术特征,其特点是以机器等技术手段为主导要素,还包括机器性经验技能和半经验、半理论的技术知识等要素形态,技术实践模式主要是机器和机械力的运用。在工业时代,社会消费总体呈现集中化趋势,具体特点表现为商品消费的市场集中化、日常消费的大众标准化和私人消费的个性化。工业时代机器技术与集中消费相互促进,一方面机器技术决定集中性大众消费,另一方面,集中性大众消费又支撑机器技术的持续发展。在后工业时代,由于新的技术革命发展,知识成为推动科技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社会生产则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后工业时代社会消费明显带有知识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体表现为消费产品的高技术化、私人消费的个性化和阶层消费的文化审美性。在技术与消费的关系上,后工业时代消费一方逐渐占有强势,消费对技术起着主导性作用,主导作用具体表现为,消费引导技术的方向,消费推进技术创新,消费选择着技术形态。同时,由于现代技术和现代的消费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而兴起了对绿色消费与绿色技术关系的讨论。这为本研究走向实践奠定了理论前提。在实践领域,论文细致分析了当代中国所处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多重消费状况。针对中国现实的技术发展状况和消费状况,提出构建绿色技术与绿色消费良性互动体系的构想,并探讨了实现绿色消费的未来出路和发展绿色技术的途径。2.期刊论文司汉武社会技术容量和技术创新能力——两个技术社会学的分析工具-社会科学家2010,(6)社会技术容量是一个社会利用、接受和容纳由他民族创造和发明的技术的能力,适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及其中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社会创造和发明新技术的能力,适用于考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社会的技术水平.两者是共同受制于科学知识、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技术社会学概念,而且是两个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3.期刊论文戴安良.DaiAnliang解答李约瑟难题的重要方法——技术社会学方法-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0(1)从单一原因出发为李约瑟难题所寻找的答案难免有偏颇之感,只有用综合性的方法,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才有可能为李约瑟难题找出令人满意的答案.4.学位论文李勇论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2004全文共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重新对技术创新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其基本特征.从技术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就是不仅要把技术创新视为一种技术经济现象,还要把技术创新看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且更主要的是把它看作一种社会活动.与这种活动相适应,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中介性、目的性、创新性、不确定性、实践性、历史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得以开展的社会环境.技术创新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社会物资基础、社会制度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三个方面.第三部分论述了技术创新活动在社会环境中的实现过程,并进而分析了社会是如何对技术创新活动进行整合的.技术创新的社会实现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目标获取、技术开发、商业开发.技术创新的社会实现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对技术创新的整合、吸收过程.社会对技术创新的整合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技术整合、规范整合、功能整合.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被动反应、主动认识和吸收.第四部分分析了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动力.尽管由于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能形成一种内在的动力,导致技术创新,但研究表明,技术创新最大量的还是来自于社会需求的拉动.社会的经济需求、政治需求和文化需求相应构成了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该文最后对技术创新社会建构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社会建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它既能从理论上消解技术决定论造成的片面性认识误区,又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消除中国当前面临的技术创新开展不力现象.5.学位论文佟晶石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的历史与实践分析2002该文从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的视角,运用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历史和实践分析,提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三方主体平等和地位互换的观点;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创新过程中知识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分配的利益机制;产学研合作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它全方位地存在于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企业创新体系之中;存在于技术创新、科研创新之中,从而明确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是一个稀缺资源的互补现象,因而合作创新的机制、模式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演化的过程.通过对沈阳低温核供热工程项目合作创新的实证研究发现,一个工程项目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技术产业化项目,因而需要用更宽阔的工程哲学的视野进行分析,据此,提出了技术哲学和技术社会学与工程哲学研究的衔接问题.6.学位论文赵正国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2009技术创新是一种高度依赖企业自身素质和条件的活动,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推进,不仅受制于复杂的外部条件,更是与企业的内在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诸多的内在因素中,技术积累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否开展以及开展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核心因素。而技术积累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正是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被认为是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难以开展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对企业层面的技术积累工作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深刻的分析,对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详尽的查考和透彻的思量等,就显得非常必要且深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系统梳理、考察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概念(企业、技术、技术积累、技术创新等)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基于多维的理论视角,对与技术演进相关的理论观点进行简单的梳理和分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当前人们在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关系问题上的主流看法和认识进行辩证的分析。对企业技术积累的主要途径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最终还指明了当前我国企业在技术积累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善问题的一些建议。本文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大量查阅经典文献,以系统论、过程论的核心思想为指导,借鉴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是质量互变规律)、科学哲学(主要指库恩的“范式”理论和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演化经济学、管理学等的相关思想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涉及的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相结合,描述性研究和分析性研究相统一,理论思辨研究和案例实证研究相补充。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将实体性要素(关键设备、仪器和工具等)的增添纳入到企业技术积累的定义范畴内是非常必要的。特别强调企业若想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若想真正卓有成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就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积累,就必须选对技术积累的方向,就必须踏踏实实地进行技术积累工作。明确指明企业必须将立足点放在其内部自主进行的研究开发、消化吸收以及技术学习上。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人们对企业技术积累和技术创新相关问题的认识,能够为相关部门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求加快企业技术积累步伐,增强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等提供有益的启示。7.期刊论文韩永进技术建制和建制化问题研究的一种新思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4)本论文借用科学社会学的理论提出技术建制和建制化概念,以便对技术社会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理论上为大型经济组织和大型企业的改革提供依据.本论文的整个研究将把社会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组织学的分析方法作为对技术建制与建制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运用模式、研究纲领、技术革命、技术共同体、符号维度、技术创新、技术变迁、制度变迁等概念,来分析和说明技术建制和建制化的内涵.把技术建制分为社会性技术建制和企业性技术建制进

1 / 16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