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6.小报: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未经官方审查,自行抄传,开创了我国民办报纸的先河。内容主要是:朝廷动态报道,官吏任免消息,皇帝谕旨诏令等。小报的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读者范围广,所发表的大多是中枢部门还未公开的“朝廷机事”。小报的发行,突破了官方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打破了官方“邸报”的一统天下,满足了一部分士大夫知识分子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求,是邸报的重要补充。但它触犯了封建统治者的议论朝政之禁,因此不断被查禁。由于邸报的局限和小报的顽强生命力,最终未能禁绝。7.“定本”制度:指的是经官方审定的邸报样本。实行定本制度,办法是:进奏院将所编报状抄送枢密院,经该院审定,成为一种标准本,据此发抄。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起始于宋真宗,一直实施到南宋末年,曾两度取消,都在不久后恢复。“定本”制度加强了当局对邸报的控制,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当权派的意图。8.明清报房与《京报》:《京报》是中国古代报纸发展最成熟的形态,具有报纸由原始形态向近代形态过渡的明显迹象。明朝出现的“报房”,尤其是民间报房的发展,作为独立行业之一的报业,正在形成之中,其雏形已呈现。由政府默许民间自设的报房编辑发行、公开出版的报纸通称为《京报》。《京报》可以公开出售、公开叫卖和接受订户的常年订阅。读者主要是官僚、士绅、商人。其内容根据“邸报”加以翻版,报纸有了较固定的报头。已经脱离了朝廷邸报的传报范围和组织系统,性质类似于南宋小报。从明代中叶兴起一直到1912年民国成立才陆续停刊,前后存在了400多年,在我国古代报纸发展史上有很大的影响。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各国情况,还刊载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2.《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由普鲁士传教士郭立士创办于广州,是中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形式风格上承继《察》,但内容有明显变化,宗教色彩有所淡化。以介绍西方文化、艺术、哲学、科学技术为重点,着重宣扬“西方文明”。每期刊载新闻,国际新闻居多,也有广东地方新闻,部分转录《京报》,它是最早转录《京报》的近代报刊。同时,也刊载商业信息及介绍西方报纸情况、新闻自由观念的专文。3.《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为创办人和首任主编。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内容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反映出外人报刊对华宣传重心的由“教”而“政”的转移。该刊最早招登收费广告。4.《字林西报》:该报前身为1850年由英国人奚安门创办的《北华捷报》,也是上海第一家报刊。后因船舶、航运消息及商业消息日益增多,《北华捷报》公司于1857年又创办了《每日航运与商业新闻》报,后于1864年7月1日改名为《字林西报》,变成大型综合性英文日报。母报《北华捷报》转而成为《字林西报》的增刊。由于该报是上海租界当局的机关报和喉舌,被视为“英国官报”,对我国政治影响极大。1951年3月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5.《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一星期出一期,由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主编。1874年改名《万国公报》,继续出版,仍是周刊,到1883年停刊。1889年2月复刊,由“广学会”发行,改为月刊,一直出到1907年12月最后停刊。刊物名称的改变,标志着编辑方针、刊物性质及内容的改变,即由“教”而改“政”。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大量报道全国新闻和时事评论,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科技知识。它实际上是一个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为中国官员和文人所重视。但就终极目的而言,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内容及影响:①不遗余力推广、普及“西学”、“新学”;②及时反映中外时局变化,注重介绍世界大势;③倡导新政,鼓吹变法。6.《上海新报》: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1861年创刊。是字林洋行英文报《北华捷报》出版的中文报纸,以报道经济、商业信息为主。该报用白报纸两面印刷,以商业新闻为主,也有社会新闻与政治新闻,广告较多。独霸上海报坛直到1872年4月《申报》创刊,在于其的竞争中失败,于当年12月停刊。7.《申报》(《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美查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纸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篇幅,以满足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出版了《瀛寰画报》,当为中国画报之祖;④印书,开办点石斋书局,翻印出版图书。由于《申报》经营得法,理财有方,获利甚丰。美查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实现了“赢利”的目的。《申报》的问世,标志着这种每日刊行的、面向社会大众的、以时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纸,开始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新闻传播媒介。补:《申报》广告经营的特色。(1)广告类型繁多。根据报纸版面的地位等级,分别推出了不同价格的“论前广告”、“后幅广告”、“中缝广告”、“紧要广告”、“特别广告”等几大广告等级。(2)广告数量很大,所占版面往往超过新闻;(3)对广告客户采取“华廉洋贵”的方针,华人的广告费相当于西人的四分之一,受到当地华人客商的欢迎;(4)经常将广告刊登在第一版的封面评论和重要新闻前面,提高了广告的阅读率。8.《新闻报》:1893年由英商丹福士创办,1899年美商福开森买下,担任总董30年,并广泛从事教育业及政治活动。汪汉溪担任总经理。是一家以经济新闻为重、以工商界为主要发行对象的报纸,重视经营与广告,发行量曾居全国报纸前列。办报方针:①以“经济独立”、“无偏无党”为宗旨;②内容上,“在商言商”,准确迅速报道经济新闻和商业行情,有“柜台报”之称;③以经济、商业新闻为重点,以工商业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努力适应工商界的需要;④创刊之初,尽量降低报价,想方设法扩大发行量,拉广告。汪的经营管理:扩大新闻源,增大信息量;注重发行和广告;完善更新设备;具有竞争意识。9.《字林沪报》:1882年4月创刊,字林洋行主办。该报所刊新闻,最初大半译自《字林西报》。为吸引读者,该报于1897年11月24日创办中国报纸的第一个副刊《消闲报》。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10.外报在侵华活动中的作用: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对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意义与影响: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使中国人认识近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外报出现后,把西方的报刊观念、办报模式与方法带到了中国。(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与经验,并使一批中国人受到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3)在印刷技术与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总之,外报的实践,在多方面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条件。(可自己补充: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补一:列举19世纪外国人在我国创办的中英文报纸,分析其影响和意义。1.报纸。(1)《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由普鲁士人郭士立于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各国消息》。1838年在广州创刊,月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等编辑。(3)《广州纪录报》。1827年11月创刊,创办人为英国鸦片商马地臣,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4)《广州周报》。1835年9月12日创刊,被认为是英商自由贸易派的报纸。(5)《中国丛报》。1835年5月创刊,月刊,它是由美国第一个来华的新教传教士裨治文出版和主编的。(6)《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是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麦都思、奚礼尔、理雅各先后担任主编。(7)《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