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挑战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完善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纷纷掀起行政改革运动,对传统的公务员制度进行了创新。中国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文章着重从创新行政理念和强化公务员制度运行机制两大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关键词:全球化公务员制度创新完善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发展面临着一些共同的问题,如政府公信力的建立、危机管理和市场化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公务员制度成为改革的重点之一,并取得较大的成果。在这个浪潮之中,中国政府如何构建一个既切合国情,有面向未来的公务员制度,进而建构一个高效、透明、法治的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先后掀起了重塑政府的行政改革的大潮。公务员制度改革已经成为行政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机构的精简等方面的改革都与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各有侧重,但是大致趋势可以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1引入公共管理理念,放松管制。在这场公务员制度变革中,各国都以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引入了全新的新公共管理理念,对公务员文化进行改造,为改革的推进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放松管制、增强灵活性有利于克服过度管制给公务员制度带来的体制僵化、缺乏创新性和弹性等弊端,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完善竞争机制。为吸收和选拔优秀的人才,各国政府都致力于完善竞争机制。如美国改革录用方式,将原来的公务员录用考试,由联邦人事管理总署统一集中组织,改革为授权联邦各机构组织,提高录用的效率。人事管理总署向各机构提供技术援助、参考资料,对各机构公务员录用进行监督检查。3实行绩效评估及灵活的薪酬奖励制度。当前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是注重结果而非过程的控制。正如美国学者罗纳德·桑德斯设计出一个“以结果为本”的新的公务员体制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有三个共同的要素:为具体政策或项目制定普遍使用的框架、目标、指导原则等。二、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人事制度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转变,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个以《公务员法》为主导,由近50个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为配套的公务员的管理的法规体系。通过全面实施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得以优化,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再加上正处于体制转轨的时期,使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建设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就是要在这个背景下审视公务员制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1全球化对我国公务员制度带来的挑战。首先,公务员的行政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对政府的管理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追求公民的满意为组织目标。这对受传统文化和行为习惯影响已久的中国公务员管理理念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迫使政府公务员全面塑造法治观念、服务观念等。其次,公务员目前的绩效和知识素质结构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竞争对手变强,政府的管理职能、权力、方法将在短时间内发生变化,这无疑对公务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更为紧迫的要求,也对公务员的素质的提高增加了新的压力。全球化对公务员素质的新要求,不仅表现在文化素质和业务技术上,还表现在思想政治上。全球化带来经济一体化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很容易导致公务员在价值选择上的两难和思想人格追求上的迷茫。最后,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当前我国公务员制度尤其是工资报酬制度还不能很好地吸引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企业往往通过提供优厚的报酬、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培训机会吸引优秀人才。然而我国政府却在工资报酬、职位安排等方面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导致了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少,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和科技发展对行政管理和公务员高素质的要求。2全球化对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难得的机遇。首先,全球化提供了一个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务员管理理论的机会。全球化为我们学习外国行政管理和人事管理的经验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比如,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政府廉洁高效等等,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其次,全球化为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新的切入口。真正的人才战略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全球化为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提供了一个切入口。三、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存在着某些差异,又具有很多共同点,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它。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国既应坚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又应大胆借鉴西方国家的某些做法,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使之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让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能与国际化接轨。(一)继续坚持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无论如何,产生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公务员制度,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政治背景与西方的政党政治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政府实施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有自己的特征和运行方式上的独特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特色仍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和完善的。1坚持和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是党的干部,党管干部是公务员管理的根本原则。中国公务员制度不实行西方的“政治中立”原则,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我国的公务员是在党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的指导下确立的,是党的干部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我们决不能削弱和脱离党对政府人事工作的领导作用。2政府公务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公务员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建立的,同时也是实现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它要为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服务。公务员应该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公务员的选拔任用上,除了坚持德才兼备的人才任用和管理原则,也应将公务员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品德放在首位,以保证他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二)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在坚持我国公务员制度特色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更清晰地认识到,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存在诸多的缺陷和不完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需要认真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官制度合理的、有益的东西。目前,党和政府都高度重视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设,力求逐步完善公务员管理的法律、政策措施,以保障治国安邦人才的获取与发展。根据党和政府的目标以及对西方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借鉴,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完善的主要任务包括:1进行理念创新,从控制导向到服务、民本导向。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国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行动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从“权力导向型”转向“服务导向型”,把服务理念纳入行政改革的框架中,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质量评估机制。全球化所蕴含的选民理念和参与精神要求政府行为的民主化,要求政府公务员树立民本理念,即政府在管理过程中要使经济和社会主体参与进来。2强化运行机制,推动公务员制度创新完善。为了适应全球化对公务员素质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以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的公务员运行机制。(1)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完善录用、任用和工资制度。第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实行分类、分等、分级的考试办法、以满足不同职位的需要;改革考试的内容,由重视文化知识转变为重视素质和能力。全球化对公务员的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即公务员必须具备开拓能力、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第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任用制度,推行公务员合同聘任制。完善竞争上岗制度,有利于调动各级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第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工资制度。要改进工资外收入的奖金制度,建立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应以任务的客观数据以及工作任务和效率。(2)建立前瞻性能力开发机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培训制度。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务员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新的工作能力与整体素质。一是要调整培训观念,使效率成为培训追求的导向;二是根据不同的类型、级别公务员的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和特点,提出公务员工作素质标准,合理安排培训内容。三是建立和完散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培训与任用挂钩,激发和保持培训的内在动力。(3)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对公务员监督机制的完善措施国家公务员监督体制从根本上说是保障公务员管理制度的良性运行。要使对公务员的监督真正具有成效,必须建立起一个法制完备、民主健全和多渠道的人事监督系统。加强和完善法制监督。第一,首先要加强公务员权力制约的内部机制。第二,要建立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这是解决公务员权力制约的关键所在。第三,建立健全公务员权力行使过程中的事中监督机制。第四,要充分发挥专门监督在公务员权力监督中的关键性作用。专门监督,主要是指国家监督部门和地方各级监督机关对公务员行使的监察、监督。参考文献:[1](美)帕特夏·英格拉姆.《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2]陈振明.《国家公务员制度》[M].福州:福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姜海如.《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张旭霞.《公务员制度》[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6]马国芳.《关于对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昆明社会科学,2003(5).[7]金世斌.《制约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社会生态环境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8,(3)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