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技术创新,建设造船强国中国船舶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张长涛主要内容•一、技术创新是建设造船强国的根本动力•二、我国造船技术发展现状及差距•三、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思路及重点方向•四、提高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措施建议一、技术创新是建设造船强国的根本动力•随着中日韩进入战略性对抗竞争阶段,为了应对来自中国的强有力竞争,日韩已经将海外扩展作为一项主要经营策略。•尤为值得注意的是,韩国船企来华设厂只是将其造船产业链上资源消耗最大的环节(主要是分段建造)转移到中国,而其技术含量高的环节仍然留在国内。•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国船舶工业单靠成本优势已经不能长久占据市场,只有依靠科技才能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1、技术创新是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跨越的关键•提高主流船型的技术含量,大力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是推进我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转换,实现产业升级的关键。•韩国三星重工近年来积极涉足钻井船市场,2005年接单2艘,2006年接单增至6艘,2007年更是达到10艘,2008年仅1~7月就接单7艘。2008年上半年三星重工造船接单49亿美元,而海洋工程接单达到47亿美元,几乎与造船持平。•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为了迎头赶上,我国船舶工业必须要重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前期技术研究,增强技术储备,为积极开拓海洋工程装备市场,拓宽市场领域提供动力。2、技术创新是推进我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升级的基石•世界船舶市场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回调压力。•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资金面发生变化,船东观望心态加剧。•世界造船能力的扩大可能使供需基本面出现逆转。•外汇波动、原材料涨价、宏观经济政策、新规则规范。•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这些风险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各种风险可能会彼此叠加,造成比单项风险更大的损失。提高船舶工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归根到底是拼技术创新。只有大幅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船舶工业才能在各项风险目前立于不败之地。3、技术创新是提高抵御风险能力的核心依托•由于忽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我国船舶配套产品在技术引进后没有及时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造成船用设备技术水平低,自主研发能力薄弱,产品发展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船用设备技术落后,不仅降低了船舶工业的整体效益,更使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受制于人。4、技术创新是促进船舶配套业发展的关键•2015年韩国造船完工量中高附加值船舶的比例将达到40%,其中集装箱船市场占有率将达60%以上,LNG船市场将达65%以上。•日本船舶工业在其制定的发展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在2010年要确立世界海运造船的技术领导地位。•欧洲造船业在其制定的发展目标中已经明确提出2020年欧洲造船业的生产效率将达到世界第一,并在高技术船舶市场中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5、技术创新是先进造船国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二、我国造船技术发展现状及差距•在设计技术方面,我国首次建造的超大型油船(VLCC)、5668箱大型集装箱船、17.5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等实现了批量接单和建造。8000箱级集装箱船和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的研发取得突破,并实现了实船建造,标志我国已成功进入世界造船尖端技术领域,打破了少数国家的技术垄断。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进入新阶段,基本掌握了国际上先进的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生产设计和建造技术,成功建造了多型FPSO和大型钻井平台。•在建造技术方面,通过现代造船模式应用研究,船舶下水完整性有了新的提高,船台周期和码头周期明显缩短。骨干船厂基本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造船,生产效率水平从原来约为日韩的1/7~1/8缩短到1/3~1/4,主要船型建造周期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据统计,“十五”期间,平均船台周期缩短了10%。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VLCC5号船比首制船建造周期缩短了361天,坞期缩短了71天,并创造了从4250TEU集装箱船首制船起就平均22天交一艘船的佳绩。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建造的5668箱集装箱船6号船的下水完整性、码头周期已达到日、韩水平。外高桥造船公司建造第一艘17万吨级散货船时,船坞和码头周期分别是369天和109天,现在实现了双“60天”,达到日本同型船厂的目前水平。•在配套技术方面,通过5万千瓦级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研制,已成功建造了7S80型和7K90型大功率低速柴油机,打破了VLCC主机和大型集装箱船主机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首根国产大型船用曲轴成功交付,国产化工作迈出重要一步;通过对大型螺旋桨设计技术开发研究,为实现大型和超大型螺旋桨的完全自主设计制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在信息化造船方面,目前,国内骨干已在引进国外软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并建立了与TRIBON、CADDS5、CATIA等国外软件系统的多项接口。国产的后处理软件能使二维出图和生产设计报表生成变得方便、快捷,生产设计图表符合国内的工艺习惯。在消化吸收国外软件的基础上,自主版权国产船舶制造三维设计软件系统的船体建造生产设计模块、舾装生产设计模块和涂装生产设计后处理模块已大量应用。特别是三维综合布置功能在实用性、易用性、开放性、灵活性、快速高效方面已达到国外同类软件水平,部分船厂在三维综合布置方面已采用自主知识产权的SB3DS系统取代国外软件。2、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差距•在船型开发与设计技术方面,我国设计的常规船型在技术性能指标方面与日韩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捕捉市场机遇,适时开发符合市场潮流的新船型方面还不如日韩船厂灵敏。•我国在高技术船舶领域的市场份额仍然很小。韩国现代重工已承接20万立方米以上LNG船订单,且联合三星重工、大宇造船以及韩国燃气公司研究开发出新型的LNG船围护系统KC-1,从而实现LNG船的完全自主设计建造,而我国建造的LNG船只能依靠引进国外专利和设计技术。•在建造技术方面,目前现代重工的造船模式已达到集成制造阶段,正在向着更加先进的造船模式探索,而我国骨干船厂尚未完全实现区域制造,还存在着代差。目前,现代重工建造一艘10万载重吨级阿芙拉型油船的总段数量在10个左右,建造巴拿马型船舶的总段数量只有5个。而我国船厂目前总装主流程仍不够清晰,中间产品自制率高,还没有一家专业分段厂,称得上船舶中间产品完整性作业的为数极少,既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难于充分发挥企业自身核心资源的作用。•在配套产品领域,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舶配套产品很少,大多数技术只能依靠国外引进。我国能够生产的船舶配套产品只能实现本土化,距离实现国产化仍然有很大的差距,更不用谈自主化了。尤其是在通信、导航等高技术含量的船舶配套产品领域,我国仍存在较大的空白。现代重工具有船用柴油机自主设计和研发能力。除了引进品牌外,现代重工还拥有自主研发的HiMSEN系列4冲程中速柴油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有4型产品,功率范围覆盖600KW-4500KW。该系列柴油机已经实现批量生产,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三、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思路及重点方向•我国船舶工业推进技术创新的总体思路为:以完善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为依托,以制约船舶工业科技发展的共性、基础性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调动行业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条件,全面提升科技水平与实力,为实现造船强国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2、重点领域•一是实施品牌战略。要把实施品牌战略摆在船舶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未来10余年,国际船舶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竞争的焦点就是品牌和创新。我国船舶工业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重点加强支撑船型开发的基础共性技术研究,准确把握当前国际船市的绿色、环保趋势,打造一批国际品牌主流船型,在高新技术船型中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通过实施重大创新工程和创新项目等方式,通过与国内外海洋石油企业的技术合作,发挥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面的优势,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要加强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发的基础平台建设,选择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带动性强的产品进行重点研发,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为船舶工业推进产品结构升级,开拓新市场提供动力。•三是提高船用设备技术水平。要以新一轮技术引进为契机,着力增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能力,逐步培育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产品,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开展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要选择一批重点产品和技术为突破口,开展关键配套产品技术的国产化研制。通过与国外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发展高技术船用设备与系统技术能力,逐步实现国产化。•四是加快现代造船技术研发。要以建立现代造船模式为目标,以促进造船总装化、管理精细化、信息集成化为基本方向,加强现代造船技术研发,重点解决新工艺流程、新工艺方法等在船舶建造中的实际应用,争取基本建成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造船模式。加强数字化造船关键技术研究,推进造船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船舶设计、制造、管理一体化和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体化。四、提高我国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措施建议•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体制机制是关键。尤其是对于当前我国国有骨干造船企业而言,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彻底激发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改变船厂和设计院所之间“两张皮”的状况,这是下一步提高船舶工业技术创新水平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已经多年存在,要解决绝非朝夕之功。但是,要想真正把船舶工业的发展道路转移到以内涵为主的模式上,要真正实现造船强国的目标,必须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1、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2、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性、共性技术和先导性、前沿性技术。统筹安排规划实施所需经费,切实保障重大创新项目的顺利实施。充分利用国家增加科技支持的杠杆作用,带动企业更大规模的科技投入,逐步确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良性科技投入机制。3、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果•调整和优化投入结构,加强对基础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前沿技术研究以及科技基础条件的支持。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规律和科技工作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科技计划管理的公开性、透明度和公正性,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和监督管理机制。4、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充分注意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引导和支持两大船舶集团建立国家级的船舶和船用设备研发中心。鼓励船舶科研机构与国外设计公司在国内外合资组建研发机构。支持船舶工业与相关产业共同组建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之间联合进行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发。完善以工程为依托、产学研联合开展项目研究的组织方式,进一步扩大合作范围。特别是在自主研发的重大创新项目中,应加强船舶企业、科研院所与用户之间的合作,开展联合开发,由用户提出需求,并参与研发全过程。5、加强合作和联合开发6、加快建立有效的成果应用推广机制•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本着互利互惠、有偿转让的原则,大力促进企业、科研院所间科技成果的合法、有序转移和扩散。加强技术应用推广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科技成果的转移与扩散提供良好的渠道与服务。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制定推广计划、政策、法规和设立相应机构,营造良好的企业技术创新与扩散政策环境。7、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的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对核心技术领域的高级专家要实行特殊政策,防止重要科技人才流失。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加强大学和专科院校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力量。鼓励企业多渠道、多方式聘用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