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总论各论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三章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消食药止血药外用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驱虫药第七章第五章第六章中药药理学目录总论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第四章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及研究思路第五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第七章中药新药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学各论第一章解表药第二章清热药第三章泻下药第四章祛风湿药第五章芳香化湿药第六章利水渗湿药中药药理学第七章温里药第八章理气药第九章消食药第十章活血化瘀药第十一章止血药第十二章化痰止咳平喘药第十三章安神药中药药理学第十四章平肝息风药第十五章开窍药第十六章补虚药第十七章收涩药第十八章祛虫药第十九章外用药及其他中药药理学总论第二章中药药效学第一章绪论第五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第三章中药药代动力学第四章中药毒理学第七章中药新药药理和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一.概念中药机体药理作用及机理、物质基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中医药基本理论及临床应用中药药理学二.学科任务1.阐明中药药效产生的机理和物质基础2.提高中药临床疗效3.促进中医药理论的发展4.参与中药新药的开发5.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三.学科性质药学(中药学)医学(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桥梁学科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与中药学、药理学的关系药物学本草学药理学生化药理学时间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第二节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20世纪20-40年代陈克恢--麻黄碱--拟肾上腺素提取–筛选20世纪50-80年代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有效成分、新用途20世纪90年代研究思路、研究水平复方药理研究的深入面临的问题低水平重复、成分复杂、方法学、毒理研究等中药药理学第二章中药药效学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药性中药药理学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四性的物质基础?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中药药理学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中药药理学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中药药理学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β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切除体温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中药药理学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3、HCA注射→大鼠阴虚→脑、肾β-R最大结合点位数↑;M-R↓甲硫氧嘧啶po→小鼠“甲减”阳虚→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中药药理学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中药药理学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T3、T4↓血清T3、T4↓↓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中药药理学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临床:温热药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中药药理学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五味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中药药理学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解痉、镇痛中药药理学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酸味药中药药理学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能力中药药理学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苦味药中药药理学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咸味药中药药理学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药物的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现代研究资料有限实验:补中益气汤(柴胡、升麻)---子宫平滑肌中药药理学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药物作用选择性地归属于一定的脏腑经络•现代研究△药理作用△药动学中药药理学1.归经与药理作用的关系抗惊厥---入肝经---肝主筋、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泻下---入大肠经---大肠为传导之腑止血---入肝经---肝藏血止咳、祛痰、平喘---如肺经---肺主呼吸、肺为贮痰之器2.归经与药动学的关系同位素示踪技术---有效成分---体内过程3.微量元素、环核苷酸水平、受体学说物质基础;肝脏:Fe、Zn、Cu、Mn组织中受体的亲和力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1.中药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多效性标本兼顾剂型的改变受到重视2.中药作用的差异性种属差异实验动物与人体个体差异人体体质中药药理学3.中药作用的量效关系粗制剂有效成分4.中药作用的时效关系中药药动学所面临的问题目前研究方法:药效法、毒理法、化学法5.中药作用的双向性概念影响因素:剂量、化学成分、机体状态6.中药药理作用与中药功效一致性差异性(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第三章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中药药理学第四章中药毒理学药物的偏性药物的毒性反应对机体不利的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毒性中药药理学1.急性毒性反应2.长期毒性反应4.致畸胎、致突变及致癌作用3.过敏反应中药药理学“毒”(偏性)广义、狭义不良反应中药不良反应的表现类型1.急性毒性反应中枢神经系统:马钱子(士的宁)心血管系统:乌头(乌头碱)呼吸系统:苦杏仁、桃仁(氰苷)消化系统:独活(花椒毒素)、青黛(靛玉红)泌尿系统:关木通、马兜铃(马兜铃酸)造血系统:洋金花、芫花中药药理学3.过敏反应表现症状给药途径4.致畸胎、致突变、致癌作用•雷公藤•槟榔(槟榔碱)•关木通、马兜铃、广防己、青木香(马兜铃酸)2.长期毒性反应古人记载动物毒性实验,病理检查靶器官中药药理学一、与中药“毒”有关的些因素1、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2、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中药药理学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毒是客观事实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范围广泛中药药理学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1、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中药药理学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2001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社会实施网上公布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数量明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参加国际间草药安全性技术交流与合作。中药药理学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中药药理学第五章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第一节药物因素药物、机体、环境品种与产地:正品、道地药材采收与贮藏:炮制:↓毒性或副作用;↑疗效;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制剂与煎煮方法:剂型---药物体内过程、不同药理作用阐释传统煎煮方法;分煎、合煎现代研究配伍与禁忌:七情;君、臣、佐、使;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有效成分中药药理学品种繁多,容易混淆。正品大黄:泻下作用的ED50为326-1072mg/kg混杂品种:泻下作用的ED50为3579-5000mg/kg一、中药基原原因中药药理学二、产地土壤、气候、日照、雨量等自然环境条件有差异,特别是土壤对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内在成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药理作用。“道地药材”中药药理学三、采收季节人参多糖:5月份采20%11月采购75%皂甙:1月采7%8月采22.6%青蒿青蒿素:花前期含量最高高达6%。开花后含量下降中药药理学四、贮存条件发霉、虫蛀、发芽等都会影响有效成分三颗针(小檗碱)不避光:降低54.1%避光:降低39.83%中药药理学五、炮制1消除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乌头:乌头碱(LD50=1.8mg/kg)加热次乌头碱(LD50=5.8mg/kg)2增强疗效元胡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3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4制剂和煎煮方法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中药药理学配伍和禁忌相须石膏:退热快,弱而短暂快且作用知母:退热慢,强而持久强而持久关于十八反十九畏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中药药理学第二节机体因素生理状况:年龄、性别、情志、精神状态、个体差异病理状况:肝肾功能、机体机能状态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分解药物---药效或毒性成分的产生(黄芩苷、栀子苷)第三节环境因素生物节律----时间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第六章中药复方药理经典方剂---动物模型---揭示药、证的实质组方的合理性复方作用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功效中药药理学研究思路•结合证的研究•中药分类对比研究•与功效相关的系统药理研究•重新评价性研究•毒性研究•作用机理和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理学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建立不同证的动物模型是证药结合研究的前提。证的实质还未得到揭示时,要做到与证的研究结合尚存在困难。中药药理学中药分类对比研究解表药辛凉解表药辛温解表药清热药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同类药之间药理作用的异同中药药理学中医的痰狭义:有形之痰即呼吸道分泌的痰液广义:无形之痰即水湿停聚于体内的各种病证心--------心悸、神昏、癫狂、失眠四肢------麻木、疼痛咽喉------梗噎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目前只重视对呼吸道祛痰作用的研究,而对呼吸道外由“痰浊”引起的证的作用研究很少中药药理学第七章中药新药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中药新药主要药效学研究中医药理论新药的功效主治现代医学研究方法试验计划结果有效性临床应用研究注意点:1.受试药物处方、工艺、质量;注射剂、体外实验2.试验动物动物的选择,原始记录中药药理学3.观察指标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4.对照组正常、阳性、模型对照组5.给药剂量与途径根据临床剂量、给药途径,量效关系6.试验记录详细准确,真实可靠7.统计处理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8.参考资料少而精(二)中药新药一般药理研究♦一、二类新药♦内容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中药药理学(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目的毒性强度、选择性、毒性发展过程、损害是否可逆等♦毒理试验基本要求受试药物试验动物动物饲养条件♦分类急性、慢性、特殊毒性试验♦毒性试验研究内容☺急性毒性实验半数致死量(LD50)最大给药量(MTD)中药药理学☺长期毒性实验一般状况和毒性症状(死亡、体重)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

1 / 2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