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唐代简答论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初唐四杰”对唐诗的贡献“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为唐代始音,其诗文虽未完全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1、题材扩大,主题升华。(1))四杰冲破齐梁遗风和“上官体”的牢笼,使诗歌从宫廷走向市井,从台阁移至江山塞漠(闻一多)。开拓了诗歌的题材,提高了诗歌的思想意义,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山水诗如王勃的《腾王阁》;又有咏史抒怀之作,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2)风格由纤靡卑弱转至刚健清新。四杰”均出身庶族地主阶层,思想狂傲豁达,重视抒发个人情怀并思索人生哲理。诗风变化多样,有的朴素清新,有的沉雄壮阔,有的铺张扬厉,一个共同特征:刚健清新,开创了唐诗的序幕和唐诗“风骨”美的先河。如卢照邻的游侠边塞诗《结客少年场行》2、体裁突破:促进并确立了近体诗新形式。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使七言诗发展成熟,为沈佺期、宋之问的律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四人各有偏重,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卢《帝京篇》,骆宾王《畴昔篇》。二、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陈子昂的诗歌复古主张主要体现在《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中,提倡风雅兴寄,风骨,为唐代正始之音。1、风雅兴寄。复归风雅,是他振起一代诗风的起点,集中体现在38首《感遇》诗中。“兴寄”理论既继承并发扬了《诗经》以来比兴寄托的优良传统,又熔铸了时代精神。兴”,指所托之物需遇境而生,不可矫揉造作,如《修竹篇》所“兴”之“竹”。“兴寄”理论重点“寄”:包括“美刺”之社会教化作用,主张诗应关心现实,寄托讽喻。其中主体自觉意识的高扬具有唐普遍的审美取向和精神要求。2、风骨。“风骨”基本内涵:要求诗歌慷慨多气,感情充沛,义理严密、富于感染力。继承爽朗刚健“建安风骨”传统的同时又扬弃了其中的慷慨悲凉,代之以昂扬和明朗,构筑了一种磅礴的气象和境界。这种美学理想,正是盛唐之音的基调选择。3、正始之音。《感遇诗》38首所谓“遇而感之”,寄托遥深,主张以唯美的意象,托物“寄”志,抒发情感。“感之于心,遇之于目,情发于中,而寄于言”——杨士奇三、沈宋对唐诗的贡献沈佺期、宋之问是以五言律诗见长的初唐宫廷诗人。(一)沈宋对诗歌题材的开拓1、政治的不幸出现了迁谪题材诗歌的高峰;2、道观佛寺名胜引入诗中;3、采用近体格律诗的形式描写岭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盛唐山水诗的崛起提供了创作经验;4、应制诗改变了单纯以人体美、服饰美为题材,投向自然美与人文景观美的结合,表现大唐恢弘气象,如沈佺期的《兴庆池侍宴应制》(二)沈宋在诗歌艺术上的创新1、沈宋诗歌气势壮大、感情豪迈,善于借景抒情以表现诗歌整体意境美;2、语言节奏自然、圆融流宕。改变了齐梁词藻华丽、拼凑对偶之风,讲究清新流畅、精炼含蓄。如应制诗本色自然,表达真情实感。(三)五言律诗的定型元稹说“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沈宋在总结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作了大量格律精严、典范的五言律诗,被称为“沈宋体”,其为诗之法被称为“律”。四、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对山水、仕途、社会的了悟,达到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艺术境界,禅味很浓,语言高度清新洗练,朴素中有润泽华彩。胡应麟:“右丞却入禅宗。”1、王维诗中多营造一种空、寂、闲的氛围,表现清静虚空的心境。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静到月出的清辉惊醒鸟儿,鸟儿的叫声更衬托了静夜的空旷寂静。这寂静实是诗人心之静,体现了佛教寂灭的思想。2、诗中对田园和隐居生活的向往,悟出了隐居山林的禅寂之乐。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积雨辋川庄作》诗人宣称:我已与世无争,谁会猜忌我?可见他保持心的清静,将恬静的心境融入自然花山水,诗歌显现出了禅光佛影。3、诗中常写“闲居静坐”的乐趣。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他的“闲居静坐”一般带有禅定目的,且心有所感、思有所悟。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4、诗中禅意还表现为无我境界。云霞成伴侣,虚白带衣巾。——《戏赠张五弟湮》将自身和大自然融合,既心境清静,又有邈远灵动的情韵,空静、平淡,能够感受到独特的宁静和空灵的无我境界。五、王维诗的艺术特点、山水田园诗的审美特色(一)“诗中有画”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将光感、色彩绘画艺术融入诗歌创作,像图画具有空间感,能唤起人们新鲜生动的视观感受。形成了他写景诗极大特色:景中有我。景中有我的1、感受2、思想感情3、内在气质(自我形象)4、自我审美追求(二)达到了诗情、画意、音乐美、禅趣这四者的高度结合。诗人的自我形象和山水景物形象交融契合,注重把握景物作用于审美主体——山水的浑然一体的意象;既描写了客观景物,又抒写了主观情趣,具有超越情景之外的审美特点;诗人融音乐技巧,写出山水中律动的自然天籁,透露人同自然相契的虚静与灵动,并着意用不同音响在心弦上鸣奏,显示自己不同的心境.这就是王维山水诗着意刻画自然音响带来的诗意和魅力。“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沈德潜六、李白诗的艺术特点1、洋溢着炙热的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在表现各种题材的作品中均有诗人的自我形象在其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对现象生活不是细在表现,而着重表现各种事物内心的感情波涛。“天生我才必有用”“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2、诗歌的意象往往超越现实,很少对生活过程做具体详尽的描述,而是驰骋想象,把历史神话传说、梦境幻觉和人物故事。自然景象组合起来,捕捉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的逻辑意象,构成神奇壮丽,可歌可愕的境界。《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月。”3、夸张到极点。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大胆夸张,实是情至而发的激昂之语。“尔来四万八千岁”“我且为君锤碎黄鹤楼”以违反客观事物之科学,表达真实情感。4、体裁运用不拘一格,被称为“乐府第一手”《将进酒》为乐府体,《梦游》为歌行体,《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为七言古诗5、语言特点:不加雕饰,深受汉乐府民歌影响,音律浑然天成。“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时代的象征,标志着冲破世俗束缚的的自由。七、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源于杜甫进的《进雕赋表》含有沉郁顿挫,被后人采纳并还曾为定评。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吴瞻泰。沉郁:与作品主题内容有关,即深沉蕴藉,凝重悲郁,诗中所含博大深厚、凝重深沉、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洋溢在诗中凝重深沉的色彩。顿挫:主要就形式而言,与作品的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等表达方法有关。是指诗歌语言的刚健遒劲,章法的曲折变化和音调的铿锵跌宕。纵观杜甫的作品可见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韵味深远;感情境界凝重深沉、忧郁悲壮;表达方式百转千回、反复咏叹,其中蕴含着一份忧国忧民深厚的感情。总体来讲沉郁顿挫是指诗歌所表现的深沉、忧郁、掩抑、收敛。节制感情,委曲婉转,抑扬有致。沉郁顿挫的表现:1、从诗歌题材,杜诗中那些悲剧题材的诗歌,最能表现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2、从内容上来看,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登高》中的“艰难苦恨”。3、从情感表达来看,杜诗起伏回旋,迂折含蓄。4、从语言形式来看,音节铿锵嘹亮,词句精练警策。《登高》《蜀相》音律调配,且多炼字。5、从诗歌结构安排来看,他章法上开合变化,结构上回环照应及宏大巨丽的体制当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八、白居易《长恨歌》的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一)思想主题1、讽喻说。陈鸿《长恨歌传》“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讽刺唐明皇贪色误国,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2、歌颂爱情说。歌颂二人专一、忠贞的感情,在当时此种美好品德具有普遍意义。3、双重主题说。“怒其作孽,哀其可怜”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唐、杨二人既是悲剧的承受着,又是悲剧的创造者,作者对二人有谴责也有同情。也可理解,杨玉环是美的象征,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追求和毁灭。(二)艺术特点1、婉转曲折的故事情节,精巧独到的叙事艺术。题材本身在当时就吸引人,又增加了民间传说和诗人想象。前部分“重色”—“求色”—因色得宠故事曲折,与后文的怨恨形成了对比。后部分“君王掩面救不得”反复描写唐的思念,构思了一个仙境寻踪的环节,使故事更为婉转曲折。2、情致缠绵悱恻,文辞哀艳动人。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情感,情致则文生。白居易:“感人深者莫先乎情”3、语言流畅自如,音节和谐优美。情意、文采、声韵的和谐统一。以易传之事为绝妙之词,有声有情,可歌可泣。“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九、韩愈“以文为诗”的表现韩愈诗歌雄伟奇特,光怪陆离,运用夸张、比喻、铺陈等艺术手法追求“狠重奇险”的艺术境界,以丑为美。以文为诗,将诗歌散文化。(一)手法1、以古文的章法、句法、字法为诗2、以议论为诗3、以赋为诗(二)表现1、按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如《山石》写傍晚上山入寺到第二天清晨下山的所见所闻,记叙详细,给人如临其境之感。2、以“单行”散句贯穿,写景刻露,为七言诗散文化的典范之作。如《山石》3、铺排的手法,如《南山诗》写终南山的高峻和景象变幻,连用五十个“或”字的诗句加以铺排描写。拓宽了诗歌的表现艺术和题材,促进了诗作何语言的解放,矫正了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但也损坏了诗的蕴涵性、形象性以及韵律美。十、李商隐《无题》诗何以朦胧难解?李商隐是朦胧诗的鼻祖。解读应有一定的艺术水平,知人论事。原则:实事求是,具体作品具体分析。(一)内容无题诗并非一时一地所做,而是诗人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引发的感慨。1、有部分定是纯爱情别无寄托。“昨夜星辰昨夜风”2、部分无题诗确有寄托。“重炜深下莫愁堂”“八岁偷照镜”3、兴寄难明,托意在有无之间。“相见时难别亦难”共同性:以爱情诗的悲剧做主题,往往是诗人潜在情绪的体现,以及在重重压抑下无法抒发的情感。将爱情的吟咏和人生的咏怀结合在一起,是诗人潜在情感的体现。(二)艺术1、写爱情但略去了爱情本事的描写,着力刻画,烘染爱情诗的内在心理与情绪。“何当共剪西窗烛”2、对传统的比兴手法做了创造性运用。“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但不能完全的一一比兴对应,是整体的象征艺术。总体特点: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婉曲含蓄的表现手法。语用典故,典雅,音韵和谐优美。十一、温庭筠词的特点及在词史上的地位(一)特点1、设色秾丽,组织艳丽这一看“金玉”等辞藻堆垛,细细玩味便觉词意深远,饱含作者情感。“画屏金鹧鸪”(王国维)2、多为客观描写之作,为冷静观察事物,似乎少有热烈的感情和明显的个性。适冷静、安详的欣赏。3、句秀“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二)地位1、温庭筠之前词多近诗的风格,到了温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2、温氏修辞和意境上形成诗词不同的风格,词律更趋于严整,温庭筠式晚唐文人词的代表,是文人词的鼻祖,由他衍出花间一派。温庭筠是“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的发展趋向。他的两首有名的〈菩萨蛮〉词,写美女的体态装饰及其闺阁情思。十二、“温韦”词风之比较、不同(一)相同:1、二人均以词名世,并称“温韦”。词的内容都以男女情爱、离别相思为主,如温庭筠《菩萨蛮》、韦庄《思帝乡》2、开辟了一种新的词风。反映了词由伶工之词到士大夫之词的渐变过程。温词为适应舞艳歌席场合,多精丽字面和绮丽意象,适于香软词境,对词在晚唐五代迅速兴起有决定性意义。韦词相对淡漠词的佐欢酬宾实用功能,开启了文人词自抒情怀的传统,是词的风格内容一大转变。(二)相异:温词多“伶工之词”,“词为艳科”的始作俑者,领导了五代词发展趋势。韦词多“士大夫之词”。1、温词秾丽,注重藻饰以艳丽见长;韦词清丽。“画屏金鹧鸪,飞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