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什么是创新???我们一直在考虑其实并不简单创新:《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才、刚之义。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中文“创新”一词,出现较早“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魏书》卷六十二)《魏书》的作者是北齐史学家魏收,其生活年代为公元505—572年“大象初,征(斛斯征)拜大司徒。诏(于)翼巡长城,立亭鄣。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周书》卷三十)“今贵妃盖天秩之崇班,理应创新。”(《南史》卷十一)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创新。创新的重要性纵观人类史,无论是石器工具到金属器的发展,还是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以及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它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人的自身需要,使人产生了改变现实、创造更理想世界的渴望。但在物化理想世界之前,人必须先在自己的观念中把它创造出来。这种观念的创造,依据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借助有指称意义的语言符号系统,加工处理来自于人脑外部的信息创新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从必然王国带向自由王国。自由是人通过有意识的活动对自身束缚的摆脱和解放。作为实践主体的人,不仅通过具有思维功能的大脑认识到客体的束缚,而且通过创见性思索,开创新实践,使主体自身得到全面发展。这种摆脱客体束缚、要求驾驭客体的能动性,就是人争取自由的创新精神。对于社会存在,创新否定其落后方面,不断发明和创造,推动社会前进。在否定束缚发展的现存事物及其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创新瞄准未来的目标,不断批判现存事物中丧失必然性的方面,促进旧制度向新制度、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变。创新否定任何僵化守旧的思想观念,抛弃任何落后阻滞的生产方式面向现实,不断造就着未来的思想、未来的精神、未来的风格、未来的习惯,与保守的传统势力作不妥协的斗争创新使人们自我适应、自我控制、自我调整,把社会存在理解为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以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为基本尺度,以创新的实践成果为检测手段来衡量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并借助与传统势力的相互作用,能动地获得全方位的平衡发展。下面我们先看看世界上的一些伟大的创新成果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和机制不适应2.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3.创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市场化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①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②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当中处于低端位置,自主创新能力弱。中国的能源与资源耗量大,但效率低。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为33%左右。每1美元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是美国的4.3倍,德国的7.7倍,是日本的11.5倍。自主创新弱衬衫换飞机×8亿=×1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1.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从前面的分析看,科技创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是科技创新的起点和归宿。因此在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时,创新的目标紧盯市场,应依靠市场来配置用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资源,利用市场经济的规则来经营创新活动,通过市场来获取创新的价值和利益,从而保证再创新所需资金以及其他资源,使得再创新变为可能,形成良性循环。2重视制度创新在我国当前的国家创新体系中,制度创新是最重要、最具难度的一个环节,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制度选择成为关键因素,撇开制度创新而只谈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这是因为:①制度创新为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提供激励机制与保护功能;②缺乏激励机制与利益保障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很难成规模性和具有持续性的;③制度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提高生产力和实现经济增长。3.加强产学研结合,确立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是“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确立起“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指导思想。而要建立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就必须加强校企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4.创造良好创新环境•要完善对科研院所和大学的政策。一是成果政策。要改过去的成果鉴定为项目评估,综合评定项目的研究过程、创新情况、开发前景、市场价值等。要完善对成果完成人在专利权及其转让收入方面的激励政策。可以鼓励科研人员以本人完成的成果创办企业。二是职称政策。逐步改革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方式,淡化其对岗位及收入的影响。三是社会保障政策。应把科研等事业单位及早纳入社保范围。四是人事、分配政策。给予科研院所和大学用人自主权。5.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法律体系•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有关科技活动的法制建设步伐。用法律保证重要科技决策的权威性、稳定性、连续性,同时,加强对科技决策及科技活动的监督。加强产业、财政、税收、金融以及其他各领域立法与科技政策的协调,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一我国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下面来看看我国最近取得的创新成果(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在创新型国家上的目标及规划一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对我国科技发展作出总体部署,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努力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是要坚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国际级科学大师和科技领军人物,特别是要抓紧培养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五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创新文化。要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规划纲要》提出了5个战略重点:一是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优先位置。二是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三是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四是加快发展空天和海洋技术。五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六是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自主创新,人才为本。这些年来,我国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无不凝聚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和无私奉献。要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环境。要重视发现和培养一流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要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鼓励年轻人敢于探索、敢于创新、敢于超越,让更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小结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脚踏实地,勇攀高峰,开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