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特点------兰州成功学校 蒲胜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与特点古代经济=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结构、布局+……①经济政策=总政策+土地+租税+赋役+人身+……②农业经济=人口+土地+工具+水利+作物+布局+……③手工业经济=(纺织+矿冶+陶瓷+……)(技术+布局+……)④商品经济=城市+交通+商品+市场+货币+边贸+外贸+……⑤经济结构、布局=经济成份比例变化+经济重心变化+经济方式扩展+……古代经济一般是先分析各时期经济政策的调整,再从农、工、商各方面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唐朝经济:先分析总体的重农政策,唐初恢复经济的措施,如均田制、租庸调制;再分析农业如生产工具改进,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粮食布帛、人口增长;手工业的丝织、陶瓷、造纸技术及布局;城市商业的繁荣、民族、对外贸易的发展。从总体发展情况分析,商品经济仍然微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等。重农抑商政策的概念•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特点是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所以历代封建政府在经济上采取得具体政策尽管不尽相同,但基本的政策都是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措施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安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货币、店铺和作坊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从根本上讲,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质和目的•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保护封建地主阶级经济。•目的:巩固封建专制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作用•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促进作用;但在封建社会后期,消极作用成为主要方面,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统治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在认识上把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并限制(资本主义)商业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中国也因此丧失了与西方竞争交流的历史机遇,最终导致近代中国的落伍。中共的土地政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并于1931年春颁布土地革命路线•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及土改总路线。•建国后,过渡时期: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1953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全面建设时期:提高扩大人民公社化公有化程度和规模,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制度•英国:14世纪开始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发展为新贵族;另一方面,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采用拍卖王室土地等方法,形成并巩固了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法国:法国大革命中,君主立宪派颁布法令,对法国进行初步改造,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从而形成了小地产制。•美国:美国内战期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促进了西部的开发。•俄国:1861年改革中,农奴以高于地价数倍的价格,出钱赎买份地。•日本:明治政府颁布法令,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统一征收地税,使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充分发挥国家职能,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经济建设中,农工商按比例协调发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经济政策适应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虽然正常的经济发展秩序多次被战乱和社会动荡所打断,但发展是主要的。究其原因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点•新的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制度的确立•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局面的出现•统治政策的调整(包括发展经济的奖励措施)•民族融合的加强•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和农作物的推广•重用人才•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对封建经济特征的认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统治地位。•重农抑商是传统的经济政策,手工业和商业受到限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后来居上。•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周边地区扩展。古代农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夏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到来,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曹魏马钧创制了先进的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唐朝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农作物品种推广:•商周时期,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唐朝时期,农作物品种增多。•明朝时,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扩大。耕地面积扩大•东汉:垦田数大大增加•南朝: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开垦出大量良田•隋朝:耕地面积大量增加•唐朝:开辟大量荒田•明朝:鼓励垦荒,明初全国肯田总数达到8.5亿亩•清朝:奖励垦荒,清初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40%以上农耕技术的提高•商周时期,人们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的生产经验,使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明朝后期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还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水利事业的发展•兴修水利的功用有三:用于农田灌溉;减轻洪涝灾害;解决交通运输困难•原始社会后期,大禹治水•夏商周时期,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用桔槔来灌溉农田;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修建芍陂;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修建都江堰;水工郑国修建郑国渠。•秦朝时修灵渠•隋朝朝开通大运河•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兴修的水利工程仅江南就超过六朝总和•元朝修治、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将几大水系贯通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的发展•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制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隋唐: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冶铸业的发展•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南燕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陶瓷业的发展•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商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器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秦朝: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辽宋夏金: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著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著称,产品行销海内外。南宋景德镇成为全国著名的陶瓷中心。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止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金代耀州青瓷。•元代:青花瓷,胎釉烧造和彩绘技术,都达到很高水平。•明清:江南景德镇制瓷有十几道工序。制漆与造船•制漆业:•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红漆碗。周朝: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造船业:隋唐: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能制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北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江南和东南沿海是造船业最发达。其他方面•造纸业:两汉前期已有纸张,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工具。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盐业::春秋战国:池盐、井盐和海盐;两汉时期:盐铁专卖。古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商业与交通•商朝:重视商业,商民善于经商•春秋战国: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形成中原市场,临淄、邯郸、郢为著名商业中心•隋唐:洛阳、长安为全国的商业大都会;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市场较前代发达,出现夜市,市内设有邸店和柜坊——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在农村定期举行草市•明清:国内市场扩大,投放市场品种达两百余种;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了数十座的商贸城市,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江浙地区蓬勃兴起以工商业主的市镇•货币:上朝的贝;战国不统一的各国铸币;秦朝圆形方孔钱;西汉武帝时通行五铢钱;北宋出现交子;唐朝开元通宝;明朝白银普遍流通。•交通:商周交通发达,建立邮驿传递制度;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古代城市的发展•夏商周: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两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和宛被称为“五都”•隋唐:城市的兴旺1、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商业大都会——长安和洛阳。2、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扬州和成都。扬州地处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成为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江南物产大多在这里集散,大食、波斯等国的商人在此云集。唐朝后期,由于经济中心南移,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阳,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繁华的夜市也使扬州城的一个特点。成都物产丰富,但是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说明程度工商业地位的重要。南方商业都会、国际贸易港口——广州。北方商业大都会——位于通济渠沿岸的汴州•北宋:东京市全国最大的商业都会,扬州商业十分兴旺。•南宋:临安繁华一时。•元朝:大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都市,人口众多,商业繁荣。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旅行家称之为世界第一大港。

1 / 3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