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核查表X-XX-XXX-X过程名称涉及部门审核员/日期陪审人员标准条款审核路径审核记录涉及部门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营业部总经理营业部采购部总经理营业部采购部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总经理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品管部4.4: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各部门5.1.1领导作用和承诺总则总经理5.1.1领导作用和承诺总则总经理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总经理5.1.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总经理5.2.1:制定质量方针总经理4.1:理解组织及其环境4.2:理解相关方需求和期望检查内容2.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的资源是否满足?(确认具体流程的输入资源是否满足)1.如何理解顾客现在的以及将来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客户明确要求的,以及潜在的没有明确要求的)2.如何增强顾客满意度?(增强客户满意度主要思路是什么?)是否有考虑过超越客户的需求?1.质量方针是否适应组织的宗旨和环境以及支持战略方向?2.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3.对于这些过程是否设定了相应的监视和测量方法以及目标、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能有效的运行?4.这些过程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得到了分派?5.是否有对这些过程以及实施所需的变更进行评价和,以确保实现这些过程的预期结果?6.文件、记录等形成文件信息是否能满足过程需求?手册和程序文件中要求的支持性文件是否齐全?是否有文件、记录等形成文件信息的清单?1.公司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什么是否确定?1.内、外部宗旨和战略方向?2.与宗旨和战略方向有关,并影响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内外部因素是否有进行识别?这些内外部因素是否得到监视和评审?1.是否有对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以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进行识别?2.相关方及其要求的相关信息是否有进行监视和评审?1.组织是否有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是否覆盖ISO9001-2015以及覆盖全部产品?1.是否对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进行识别?并确定这些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5.2.1:制定质量方针总经理5.2.2:沟通质量方针总经理5.2.2:沟通质量方针总经理5.2.2:沟通质量方针总经理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各部门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品管部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品管部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各部门6.1: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各部门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总经理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总经理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总经理6.2:质量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总经理6.3:变更的策划总经理品管部7.1.1:支持资源总则总经理7.1.2人员各部门7.1.2人员各部门7.1.3:基础设施行政7.1.3:基础设施技术部7.1.3:基础设施技术部1.组织现有的内部资源的能力是否可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是否存在局限性?是否需要从外部供方获得更多的资源?1.是否对外包服务人员和服务提供方的能力做管理?2.特殊工岗和关键工岗等人员配置是否符合策划要求?(确认在职人员安排是否符合组织架构设定)1.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的提供和维护是否满足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的需求?2.生产和服务提供所需的设备等是否有进行管理?有无设备清单?3.如何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有无相应的制度?以及形成文件信息?2.风险应对措施有无实施和评价其有效性?1.是否与质量方针一致?2.质量目标是否可测量且适用?3.质量目标是否有进行监视、测量、沟通和适时更新?4.质量目标是否按4W1H来进行策划和实现?1.质量管理体系变更如何进行管理的?是否对以下4点进行了考虑:(1)变更目的及潜在后果。(2)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3)资源的可获得性。(4)职责和权限的分配和再分配2.质量方针(包括释义)在组织内是否得到了沟通、理解和应用?(确认质量方针在组织内部是如何进行沟通的?是否组织内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得到沟通?是否都能理解质量方针?)3.相关方如何获取质量方针?(内部相关方如何获取?外部相关方如何获取?)1.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和权限是否有清晰定义?2.如何向最高管理者汇报管理体系的绩效和改进的机会?谁来汇报?岗位职责中有无明确?3.如何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进行控制和管理,已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1.是否有对质量管理相关的风险和机遇进行识别和管理?2.质量目标是否以质量方针为框架制定的?质量目标的的完成是否能体现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绩效?1.质量方针(包括释义)是否作为形成文件信息进行发布和管理?7.1.3:基础设施各部门7.1.4:过程运行环境各部门7.1.4:过程运行环境各部门7.1.4:过程运行环境各部门7.1.4:过程运行环境各部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品管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品管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品管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品管部7.1.5:监视和测量资源品管部7.1.6:组织的知识技术部7.1.6:组织的知识各部门7.2:能力各部门行政部7.2:能力各部门行政部7.3:意识各部门7.3:意识各部门7.4:沟通各部门7.4:沟通各部门1.各工岗是否确定了相应的任职要求?在岗人员有无相应的能力评价?是否均能满足岗位需求?2.是否实施了提升能力的措施?是否有对结果进行评价?有无保留相关的形成文件信息?1.各工岗员工是否了解公司的质量方针以及相关的质量目标?2.各工岗员工是否了解各自工岗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如何减少这些影响的方法?1.部门需要沟通的内容有哪些(包括内部和外部)?方式有哪些?是否有保留必要的形成文件信息?2.查核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有接口关系的沟通方式是否合理?沟通时机和沟通内容是否明确?是否保留必要的形成文件信息?是否规定了必要的回复要求来确保信息沟通的准确性和及时性?2.是否规定了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方式、校准周期?有无相应的校准记录?3.负责内校的校准人员有无相应的资质?4.查核现场所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是否有按相关规定进行管理?(检查现场所使用的监视测量设备的校准状态、标识、编号、校准记录等)5.发现监视和测量设备失效时,如何对此设备以往的检测的结果进行确定?有无相应的制度?(确认是否在需要时可以将此台设备所检测过的产品都追溯到)1.是否有对开发过程和结果做一定的经验总结,以便于下次开发时可以进行利用?2.是否有通过数据分析等方式对经常性问题进行识别,并做出相应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无纳入到相关的作业标准中?4.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有用到哪些软件?这些软件是否有管理?有无相应的管理制度?(监视和测量软件、分析软件、ERP系统等)1.组织针对人为因素导致的产品和服务不合格有没有采取一定的措施?(防呆、奖惩制度等)2.组织采取过哪些缓解紧张情绪,预防职业倦怠、保证工作情绪等活动以减少因心理的不利因素?3.是否有特定环境因素要求的工岗?如何对这些环境因素进行管控?4.现场确认6S状况。1.是否有对监视好测量设备进行管理?有无清单?7.5:成文信息各部门7.5:成文信息各部门7.5:成文信息各部门7.5:成文信息各部门7.5:成文信息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各部门8.2.1:顾客沟通营业8.2.1:顾客沟通营业8.2.1:顾客沟通营业8.2.1:顾客沟通营业8.有无外包/外协过程?是否有对这些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9.是否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对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合格进行识别和采取措施?1.是否与客户之间建立了有效沟通渠道,以保证技术、要求、产品和服务细节、合同、订单处理、顾客财产处理等事项能及时有效的与顾客进行沟通。2.是否有明确的沟通渠道,以方便顾客对组织进行询问、了解、反馈、查询、投诉、订购等。3.发生顾客投诉时是否主动与顾客联系,就可能的事宜和可采取的措施进行沟通,以减轻其负面影响。4.是否有应对重大顾客投诉的应急措施?(基于风险管控的思路)2.各部门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是否有确定?3.对于各自负责的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是否有相应的工艺/作业流程文件?4.是否明确了产品和服务实现所需要的资源(从人、机、料、法、环方面确认)?5.是否明确了哪些过程需要进行验证、确认、监控、检验等活动?这些活动有没有按策划的需求在进行?有无相关的符合性证明文件及相应的作业/检测标准?6.是否对过程实现的资源进行确定?是否可保证这些资源充足有效?7.如何确保工艺、流程、标准、要求等变更是受控的?1.形成文件的信息,编制、审核、批准、发放、使用、变更、标识、回收、作废等全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根据清单、收发记录和实际使用情况来确认)2.确认形成文件信息需求场合是否可方便获得适用形成文件信息?(确认作业标准是否为最新版且需求工岗可随时获得、保留的形成文件信息是否方便查阅等)3.查核有追溯要求的保留形成文件信息,保存状态和保存方式是否可满足追溯需求?4.是否有电子档的程序文件信息?这些形成文件信息如何进行管理以保证可读性和适用性?5.是否有外来形成文件信息?这些形成文件信息(如行业标准、法律法规要求、客户要求等)如何进行管理以保证适用性?1.组织负责哪些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可确认部门职责和公司组织架构)8.2.2: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各部门8.2.2:产品和服务要求的确定各部门8.2.3: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营业8.2.3: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生管8.2.3:产品和服务要求的评审营业8.2.4: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各部门8.2.4:产品和服务要求的更改营业8.3.1: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总则技术部8.3.1: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和开发总则技术部8.3.2:设计和开发策划技术部8.3.2:设计和开发策划技术部8.3.2:设计和开发策划技术部8.3.2:设计和开发策划技术部8.3.2:设计和开发策划技术部8.3.3:设计和开发输入技术部8.3.3:设计和开发输入技术部8.3.3:设计和开发输入技术部8.3.3:设计和开发输入技术部4.开发设计信息如何在参与人员之间得到沟通或共享?是否有相应的人员或制度对其进行管控?(主要考虑多人共同完成的工作和上下道工序之间的信息沟通)5.设计各阶段是否有相关现成文件信息来证实其设计开发结果的满足性?1.有关功能和性能的重要设计参数或指标是否进行了识别和管理?2.设计开发时是否对参考了以前类似设计开发活动的信息?(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防止以前开发过程和结果出现的不合格再发生)3.设计开发时,是否考虑过相应的法律法规、组织承诺实施的标准、行业规范等?4.是否对设计开发失效的潜在后果进行了分析?并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2.产品和服务要求的变更是否经过评审?是否保留相关形成文件信息?1.设计开发的范围?2.设计开发的流程?1.开发策划活动是否有现成开发计划?2.是否开展了必要的评审、验证、确认活动?是否保留相关现成文件信息?3.是否明确了开发设计相关人员或部门的职责和权限?是否对可利用的内外部资源进行了评估?是否有相关形成文件信息?1.组织进行产品和服务要求确定时认为有哪些必要的要求须要确定?是否有涉及到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2.是否对不同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进行管理?1.是否有对顾客的产品和服务要求进行评审?评审方式?评审结果是否有保留形成文件信息?2.是否有对订单进行评审?评审方式?评审结果是否有保留形成文件信息?3.当顾客提出新要求时,是否对新要求进行评审?评审是否保留形成文件信息?如何确保各个相关部门及时准确的了解新(变更)要求?1.当产品和服务要求发生变更时,相关形成文件信息是否及时进行更新?相关人员是否及时准确的了解变更信息?是否保留相关形成文件信息?8.3.3:设计和开发输入技术部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