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转载]馆藏:乾隆皇帝四十宝玺印艺术赏析▲01“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相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撰稿:郭福祥▲02“田黄三联玺”清乾隆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成,三方印链连在一起。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自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明,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朝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撰稿:任万平▲03“太上皇帝之宝”清乾隆通高15cm,纽高7.3cm,印面22.5×22.5cm。碧玉质,交龙纽,满汉文篆书,四周刻乾隆皇帝《自题太上皇帝之宝》御制诗,盛于雕云龙纹紫檀匣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制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当年九月三日,乾隆帝颁布了在三十八年(1773年)所写的建储密诏(密建皇储),立皇十五子颙琰为皇太子,次年新正举行了禅位大典。乾隆帝归政后,仍住在养心殿训政,嘉庆皇帝则只能住皇子所居的毓庆宫。嗣皇帝年号嘉庆,只对外使用,宫中继续用乾隆年号,批阅奏折、任免官员等重要政务权力仍掌握于乾隆帝手中。这方“太上皇帝之宝”是清宫帝后宝玺中最大的一方,体现了太上皇权力的至高无上。此宝制成后曾陈设于太上皇宫殿中皇极殿御案上。此外另有“太上皇帝之宝”数方,皆作汉文篆书,用于书画鉴赏活动。——撰稿:恽丽梅▲04“五经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cm×3.4cm,通高7cm。印青玉质,长方形,蟠龙钮。印面篆书“五经萃室”。“五经萃室”与“八徵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印为一组,同贮于一木匣。“八徵耄念之宝”“自强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经常使用的宝玺。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制造了几十方“八徵耄念之宝”和“自强不息”,与不同的宫殿名印合成组印,这是其中的一组。五经萃室位于昭仁殿内,嘉庆二年(1797年)乾清宫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经火烧过的痕迹。——撰稿:恽丽梅▲05“乾隆御赏”竹根印清乾隆长2.1cm,宽2.1cm,高1.7cm。▲06“乾隆宸翰”方石印清乾隆长3.6cm,宽3.6cm。▲07“敬天勤民”玺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6cm,系黄色绶带。玺四周刻乾隆御制《敬天勤民宝四言诗》。清代皇帝制作“敬天勤民”之宝始于康熙帝,是一方檀香木宝,一直存放于乾清宫中,质地虽不贵重,但却是反映康熙帝思想的重要实物。鉴于此,雍正帝继位后,便把一方原来刻有“万几余暇”四字的康熙白玉交龙纽宝上的印文磨去,将“敬天勤民”四字仿刻上去,仍存放于乾清宫中,并把康熙帝原檀香木宝妥善保存。乾隆帝继位后,遵照雍正帝的成例,仍然把这方宝玺单独存放于乾清宫中,并于乾隆十三年(1748)命工匠把他的《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刻在宝的四周。嘉庆二年(1797)乾清宫火灾,雍正帝重刻的白玉“敬天勤民”被焚毁。于是乾隆帝又命令重新制作一方,不仅印文一样,同时也将《敬天勤民宝四言诗》原样进行复制,这就是此方“敬天勤民”宝。关于一再复制“敬天勤民”宝的原由,乾隆帝曾有过解释:“皇祖御书钤用诸玺,皇考制箱以藏之,惟留是宝于外以钤用御书。予小子敬遵成典,收藏皇考御宝时亦留是宝于外,常钤用焉。是宝也,经三世而一例宝用,且将垂之奕禩而无穷,岂以追琢其章哉?盖取义有足重耳。”可以说,雍正、乾隆帝之所以一再重镌康熙帝“敬天勤民”玺,更多的是为了继承和发展康熙帝“敬天勤民”的宝贵思想。他们重视的并不是宝玺本身,而是“敬天勤民”四字所蕴含的意义和思想。正如乾隆帝所说:“匪贵其材,实珍其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敬天勤民”不仅是康熙帝的座右铭,也是雍正、乾隆帝的为政之本。宝玺本身的一再复制并不影响我们对其所蕴涵的深刻意义的理解。——撰稿:郭福祥▲08“所宝惟贤”玺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说明“宝贤用能”的重要性。正如后人所释:“宝贤生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乾隆帝于此亦深有感悟,将其视为定国安民的根本。故有“圣人养万民而不能不赖贤之时亮天工。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寰区至广也,生民至众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敝精劳神而迄无成功,亦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矣。自古贤王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贤则劳,毋论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实,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贤,而天下之万民,不可以一日而不养”的论述。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撰稿:郭福祥▲09“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cm见方,通高5.6cm,纽高2.7cm,附系黄色绶带。乾隆六十年(1795)九月,乾隆帝在宣布传位皇十五子颙琰,并于次年新正举行禅位大典同时,又颁布谕旨:“朕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诸大端,仍当躬亲指教。嗣皇帝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秉承,不致错失。”此后,“训政”便作为乾隆帝的合法权力和施政方式,时时出现于其言谈话语中,并在他归政后切实执行。“侥幸已躬最无射,频繁眷佑愧难承。虽云归政仍训政,两字心传业与兢。”“今又届元夕,风月清佳,余揣精神纯固,训政如常,实为高年盛事。”“自丙辰元日授玺,心愿符初,迄今已阅三年,而训政敕几,仍未敢一日稍懈。”“归政仍训政”作为乾隆帝太上皇时期权力运行的基本机制,一直延续到乾隆帝去世为止。他以此约束嘉庆帝,保证了国家政治仍然按照他的意图运转。在乾隆晚期诸玺之中此玺尤为重要。——撰稿:郭福祥▲10“信天主人”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印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乾隆皇帝早年曾著《开惑论》,仿四子讲德之意,设为春秋硕儒、臻成大夫二人问答,其文中有:“枭瞷文身,无不内属,慕义归仁,鸿庸爰建,千古未闻。若子者所谓菽麦未辨,安足以知我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硕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谓楚即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其中的“信天主人”乃乾隆皇帝自称,取“顺天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岁时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诗云:“开惑昔年著论曾,信天爰以主人称。谓危反用成安屡,逮失还资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忆,途长惟益励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顾我何修遇此能?”亦表达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为号的意旨。——撰稿:郭福祥(资料源于故宫博物院馆藏:乾隆皇帝四十宝玺印艺术赏析(二)▲11“乾隆宸翰”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4cm见方,通高15.2cm。此玺用昌化鸡血石刻治,印石鸡血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牛角冻。尤其是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如篷的荷叶密密而布,点点红蕊或含苞,或怒放;荷丛中双鹤漫步,悠闲自得;鸳鸯比肩而游,鱼儿嬉于水底。荷叶之间有蜻蜓、蜘蛛、青蛙、小蟹、鹭鸶等鸟虫,生机勃勃,使人自然联想起南国水乡的迷人景色。整个作品设计新颖独特,雕琢精微细腻,形象生动传神,被人喻为“巨灵妙手,小幅丹青”,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该印本为文人印章。印体四周山石间有时人题记多处,书法灵动,词句隽永,极富韵致。其中前面石上作者题款云:“莲塘三十里,四面起清风。鸳鸯飞不去,只在藕花中。己卯夏日过西湖,见莲花烂漫,摹之于石,以博大雅一哂云尔。”可知此印制作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取材于西湖景色。通过题记,不难想象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相当满意,并经常和朋友同好一起品评的情状。这件当初抒写文人雅兴的案头清供,是什么时间、通过何种途径进入宫中收藏的,今天已无从了解。乾隆帝将其刻成御用玺印后,同样爱不释手,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画之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位风雅皇帝的文人情调。▲12“乾隆御笔”玺清乾隆田黄石,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13“惟精惟一”玺清乾隆昌化石,随形雕苏轼《赤壁赋》文意,汉文篆书。面6.9cm见方,通高11.9cm。贴黄签一,上墨书“惟精惟一御宝一方”。“惟精惟一”语出《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言之所以为君治民之心法,恰如孔颖达注疏所云:“居位则治民,治民必须明道,故戒之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道者,经也,物所从之路也。因言人心,遂云道心。人心为万虑之主,道心为众道之本。立君所以安人,人心危则难安,安民必须明道,道心微则难明,将欲明道,必须精心,将欲安民,必须一意,故以戒精心一意,又当信执其中,然后可得明道以安民耳。”盖言为人君者,应“精”、“一”兼执,修行己身。乾隆帝以此为玺文刻制了多方宝玺,此为其中之一。此玺与“乾隆宸翰”相配,钤诸御笔书画之上。▲14“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5.2cm。宝四周阴刻填金乾隆帝御制《古稀说》。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稽诸史籍“自三代以下帝王年逾七十者:汉武帝、梁高祖、唐明皇、宋高宗、元世祖、明太祖凡六帝”。但在乾隆帝看来,其中前面四君均是不足为法的,余下的元世祖忽必烈和明太祖朱元璋虽为创业之君,于国于身皆有建树,但仍不乏“礼乐政刑有未遑焉”的遗憾,而把他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于是便镌刻了“古稀天子之宝”以纪念之,并作《古稀说》云:“余以今年登七袠,因用杜甫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其次章即继之曰‘犹日孜孜’,盖予宿志有年,至八旬有六即归政而颐志于宁寿宫。其未归政以前,不敢弛乾惕。犹日孜孜,所以答天庥而励己躬也。”此时的乾隆帝还相当明智,虽自负但不自满。“夫由斯不自满,歉然若有所不足之意充之。以是为敬天之本,必益凛且明,勿敢或逾也。以是为法祖之规,必思继前烈,而慎聪听也。”他要做到“励慎终如始之志,以竭力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这样才把“犹日孜孜”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透过这方“古稀天子之宝”及其产生的背景,恰好反映出乾隆帝那种壮志未泯,雄心未已,励精图治而且是相当自负的精神状态。▲15“八徵耄念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1cm,纽高5.4cm,附系黄色绶带。宝之四周阴刻乾隆帝御笔《八徵耄念之宝记》曰:“予年七十时,用杜甫句镌‘古稀天子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