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规划设计主要内容绿道概念绿道意义绿道的起源与发展城市绿道规划设计原则和方法——依据《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讲解绿道规划四种策略绿道(greenway)绿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具有绿色通行、游憩健身等多种功能绿道的组成要素绿道主要由绿廊系统和人工系统组成。绿廊系统:是指在绿道控制范围区内的自然因素,包括由绿化、水体等组成的绿化缓冲区。人工系统:是指在绿道的控制范围内,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而配建的设施,包括绿道游径、标识系统、服务系统及节点、基础设施等。人行步道、自行车道等非机动车游径和停车场、游船码头、租车店、休息站、旅游商店、特色小店、标识牌等如:广州绿道主要包含四大要素:良好优美的绿化生态环境标准合理的绿道游径统一清晰的标识系统完善的综合服务设施绿道的类型生态型绿道:连接景点、区域之间以城市快速路、高速公路、国道等路段以及河流、海岸沿线林带、绿化带为主体,贯通城乡的生态廊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0m。郊野型绿道:依托城市建成区、生态旅游景点周边的大块绿地、水体、连接道路和田野乡村所构建的绿色走廊,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100m。都市型绿道:在城市建成区内,依托河道以及道路两侧的绿地构建形成供市民休闲活动的通道,其控制范围宽度一般不小于20m。绿道的意义保护敏感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是沿河流、海岸以及山脊线;绿道维护生物多样性并为野生动物迁移提供通道。在大都市区内和郊区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游憩机会,可以步行、爬山、骑自行车、游泳、划船,以及其他户外休闲活动。为人们提供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价值,大多数绿道沿河流或海岸分布,这些地区或廊道有将近90%是遗产和文化资源所在地绿道相对于其他类型绿地的优势功能更全面、性价比更高、更灵活可行绿道能在最小的空间里包容多种功能,集环保、运动、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是一种能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完美结合的有效载体绿道建设基本不需要占用建设用地指标,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符合建设低碳城市的发展要求《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在珠三角率先建成约1690公里的6条区域绿道,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2565万人将受惠……省委书记汪洋要求将绿道摆在和轨道同样重要位置,目标是“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将绿道打造成“广东省的标志性工程”。汪洋:绿道和轨道同样重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绿道的起源与发展绿道规划溯源于19世纪后期提倡城市开敞空间建设时期的林荫大道和“公园路”威廉.H.怀特——1959年在《保护美国城市的开放空间》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1987年的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对21世纪的美国作了一个展望:“一个充满生机的绿道网络……使居民能自由地进入他们住宅附近的开敞空间,从而在景现上将整个美国的乡村和城市空间连接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一直延伸至城市和乡村……”。第1阶段(1867~1960年):早期的绿道规划大多数文献认为,绿道思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奥姆斯特德和他1867年所完成著名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其后,查尔斯.艾略特扩展了他的思想,将其绿色网络延伸到整个波士顿大都市区,范围扩大到了600km,连接了5条沿海河流。翡翠项链——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波士顿公园马省林荫道滨河绿带第2阶段绿道发展的兴起阶段(1960—1979)在环保运动的推动下,绿道的规划和建设逐渐兴起。二战后工业发展给城市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城市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问题。在美国环保运动的带领下,出现了一些著名的研究学者和3个绿道研究中心,开始了对绿道规划设计方法的量化研究,并出现了大量的绿道规划和实践项目,较著名的有:1973年——丹佛普拉特河绿道;1975年——罗利市绿道、梅拉梅克绿道;1977年——伦敦东南绿链伦敦东南绿链伦敦东南绿链的意义:保护环境的基地。通过绿色空间的建设控制了不合理的建设活动,有效地保护和改善了伦敦的公共开放空间。市民的休憩场所。追忆历史的走廊。整条伦敦东南绿链具有浓郁的历史韵味。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昔日宫殿的庄严、议院的辉煌、修道院的变迁、水晶宫的神奇和水利大坝的雄伟。运动健身的空间。对于喜欢运动的市民来说,这里简直是一个再理想不过的运动空间,绿链内可以进行高尔夫球、网球、足球、橄榄球、田径和游泳等多种体育健身项目。第3阶段绿道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980~1999)在这一时期绿道的规划建设主要在发达国家开展起来,绿道的功能也趋于多样化:有专门为观赏娱乐而建的风景道;有为了保护生物栖息地而建的生物通行廊道;有为了满足人类安全通行而建的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绿道的规模也发展到贯穿整个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出现了许多为人们提供安全、绿色通行环境的绿道,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986年开始建设的美国东海岸绿道。美国东海岸绿道美国东海岸绿道英国:绿道是城市开放空间的核心德国:工业遗产之旅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线路法国:唯美的田园法国绿道总图日本:串起名川大山第4阶段绿道理论和技术趋向成熟(2000~至今)国外绿道建设已经渐趋成熟,国内无论是对绿道的规划实践,还是对绿道理论的研究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并且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也陆续开展了绿道的规划和建设。绿道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功能趋向多元化、复合型发展,甚至形成网络、系统,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框架。广东省绿道建设广东省走在了全国绿道系统建设和发展的前列。目前,珠三角一些城市已经在小范围的局部地区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有关绿道的探索,为绿道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广东绿道网=1180581号绿道:主线长约310公里,沿珠江西岸布局,以大山大海为特色,西起肇庆双龙湖旅游度假区,经佛山、广州、中山,至珠海观澳平台,途经50多个发展节点。2号绿道:主线长约470公里,沿珠江东岸布局,以山川田海为特色,北起广州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经增城、东莞、深圳,南至惠州巽寮湾休闲度假区,途经50多个发展节点。3号绿道:主线长约360公里,横贯珠江三角洲,以文化休闲为特色,西起江门帝都温泉,经中山、广州、东莞惠州黄沙洞自然保护区,途经60多个发展节点。4号绿道:主线长约22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中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北起广州芙蓉嶂水源保护区,向南途经佛山、珠海,南至珠海御温泉度假村,途经20多个发展节点。5号绿道:主线长约12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东部,以生态休闲为特色,北起惠州罗浮山自然保护区,途经东莞、深圳,南至深圳银湖森林公园,途经20多个发展节点。6号绿道:主线长约210公里,纵贯珠江三角洲西部,沿西江布局,以滨水休闲为特色,北起肇庆贞山,向南途经佛山、江门,南至江门银湖湾湿地及古兜温泉,途经16个发展节点。深圳绿道网两主线长285公里生态型:2号道的梧桐山公园-马峦山公园段、南澳-西冲段、东冲-天后古庙段、打马坑水库-排牙山段等4段,总长约76公里,自然环境接近原生态,除了必要的慢行道、基础服务设施外,见不到其他人为设施,10公里标准段控制范围宽度不少于200米,主要方便滨海观光、生态科普考察等活动,保护自然。郊野型:凤凰山-银湖森林公园段、马峦山公园-南澳段、西冲-东冲段、天后古庙-打马坑水库段等4段,总长约112公里,既有城市风光,也有原生态环境,控制范围不少于100米,主要开展郊野休闲、户外运动、旅游观光等活动,亲近自然。都市型:罗田森林公园-凤凰山公园段、银湖公园-梧桐山公园段等2段,总长约47公里,控制范围不少于20米,周边的闹市可以提供健身活动、酒吧休闲、餐饮、文化娱乐等活动。深圳绿道网两主线长285公里1号城市绿道将沿塘朗山—梅林森林公园—安托山公园—大沙河公园—深圳湾休闲带—福田红树林兴建;2号城市绿道为二线关的氹仔角—盐田海滨休闲带深圳还将建设城市绿道(市级)300多公里《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2011.7)2、绿道的涵义绿道的构成3、绿道建设目标绿道规划设计原则绿道规划设计原则4、绿道选线方法4、绿道选线方法4、绿道选线方法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5、绿道规划设计基本要求6、典型地段城市绿道规划指引城市绿道经过的地段类型多种多样,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滨水地段、山林地段、乡村田野地段和城镇地段等。滨水地段绿道规划设计指引指沿江、河、湖、海、溪谷等水体岸线,经过滨河绿地或滩涂湿地,具有滨水生态景观特征与亲水环境的绿道。模式图示意图滨水地段绿道规划导则绿道穿越江、河、湖、海、溪谷、滩涂湿地等水体岸线时,应保证安全、稳定、健康的城市基础水环境,通过保护、改造以及生态修复等手段构建连续的线性滨水生态廊道,促进城市滨水区环境改善与功能开发。绿廊系统保护城市原生河涌水系的生态性、多样性与安全性;运用生态湿地、雨水收集与生态驳岸等措施恢复人工改造或被填埋的城市水系;丰富滨水生态廊道的植被层次及类型,恰当运用水生植物。交通设施慢行系统的设计应满足人的亲水性;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配备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服务设施充分利用滨水沿线原有的城市服务设施,如码头、活动广场等;合理布置独具特色的服务设施,如亲水平台与文化设施;根据水系的具体情况,完善截污减排、河岸堤防等水利基础设施。山林地段绿道规划设计指引指经过山脊、山谷等地形起伏地区,或经过林地、森林公园等地区的绿道。模式图示意图山林地段绿道规划导则绿道经过山脊、山谷等地形起伏地区时,应合理利用山林自然地原有的生物资源条件、原生风貌及人文景观,提供户外运动、郊野游憩、自然教育的场所。绿廊系统保护及利用山林自然和人工植被,宜划分保护区、保育区与游览区,进行分级保护和控制;应以地带性植物为主,采用生态修复等技术手段,恢复具地域特色的植物群落,并防止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生态灾害;采用水土保持措施修复受损山体,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交通设施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宜遵循山林沟谷的天然走向,尽量利用原有的山路、土路,不宜大填大挖;应结合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进行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可策划科考探索、户外越野、等高游览等山林游线;应与城市慢行系统、机动交通系统合理接驳;配置完善的交通导识系统与交通管制措施。服务设施山林内新建驿站等服务设施应避开生态敏感区;结合山林的特点布置树屋休息区、野营地等游览设施;配备完善的标识系统、安保设施与消防设施;合理设计照明系统,如在使用率低的地段合理降低照明设施的密度及亮度,鼓励采用低碳照明及生态照明设施乡村田野地段绿道规划设计指引指经过乡村、农田,通过耕地、园地或其他农用地,拥有乡村田野风光的绿道。模式图示意图乡村田野地段绿道规划导则应结合农田林网、河渠道路,串联主要历史村落,以维持和保护原有农业景观以及乡村田野肌理。应结合现有村庄设施,促进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与村镇农业经济发展,塑造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态景观。绿廊系统保护和维持农田生态系统中简单的生态链以及单一的群落结构;结合乡村防护林体系、河渠绿廊恢复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种植及生态防治技术;根据选线的具体情况,通过退建还耕等手段,合理恢复及整合农田;完善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设施慢行道的规划设计宜充分利用原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