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复习资料必修Ⅱ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4课)(1)耕作方式:原始社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水利灌溉:我国古代一直很重视农业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人们还创制和改进了农业灌溉工具,如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3)土地制度: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精耕细作;自给自足。2、列举纺织、冶金、陶瓷等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2课)(1)纺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风格。缎是清朝丝织品的代表。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冶金业: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利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的钢铁技术领先世界,极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3)陶瓷业: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宋朝出现了五大名窑。明清时期,青花器、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4)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①官营手工业发达、民间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②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③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欧亚非地区,广受赞誉。3、概述春秋战国、唐、宋、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3课)(1)商业发展的概貌:春秋战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除都市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晋商和徽商。(2)我国古代市场与城市发展的史实:宋朝以前,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宋朝时,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和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限制。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3)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①宋元时期空前繁荣;②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③长期处于封建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之下;④唐朝出现了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纸币也在北宋时出现。⑤商业受官府控制的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较高。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目的不在获利而在于宣传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的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了解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情况,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4课)(1)重农抑商:①提出: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的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目的:维护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巩固封建统治。②影响:A。积极性:一定时期(封建社会前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B.消极性:在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明清时期,阻碍了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海禁政策①内容: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②影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3)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明朝中后期产生,清朝时期缓慢发展。(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①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②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③封建国家设立众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④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9课)(1)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①背景:封建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②原因: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③影响: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洋务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之一①背景:面临内忧外患②重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④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⑥活动:A.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B.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C筹划海防D创办新式学堂⑦失败标志: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⑧积极作用:A.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B.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3)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侵入我国B.表现:①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②城市手工业受到沉重打击;③外国洋行大量出现;④中国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C.影响: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总之,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4)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①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②原因(背景):A.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入侵我国,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迅速瓦解。B.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中国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C.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民办企业也起了诱导作用。③分布地区:东南沿海地区④代表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点:A.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B.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⑥评价:A.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B.但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同时又遭受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导致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的两面性。2、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10课)(1)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①原因:A.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B.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和实业救国的影响D.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②主要表现:A.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出现了兴办实业的浪潮。B.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增长(2)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是阻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②此外,还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10课)(1)地位:①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为发展本国经济侵略中国,并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由此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瓦解和新兴经济的发展;②民族资产阶级是我国近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2)作用:①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的改变,即引进了大机器生产;②利于中国近代的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国的封建势力,促使先进阶级的发展和壮大;④客观上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以后的中国革命提供先进阶级基础;⑤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力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为反对外来侵略和国内独裁反动统治提供了经济支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概述“一五”计划的实施、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生产力的破坏等,总结其经验和教训。(11课)(1)“一五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3)中共八大的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4)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在这种左倾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5)1966——1976文革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教训:充分认识国情,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国民经济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不要急于求成。(7)文革的经验教训:要正确确定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要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2、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和意义,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12课)(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④决定实施改革开放。(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是新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2课)(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核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安徽、四川两省开始。③管理体制: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④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国有企业改革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放政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③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④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3)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3课)(1)经济特区:1980年,第一批: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