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制度创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呼唤制度创新——由“功利性”到“公益性”教育文化的内容三个层次它是教育领域活动的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下面简称教育中人),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创造出来的成果之一,也是从事教育文化活动的一些必备的物质基础。如:学校校园及设施、教室、课桌椅、教具、教材、教学设备等各种有形的教育设施和用品。还有各种教育管理组织、学会、协会、基金会等。这些是教育文化的表层和载体。一是物质层次的教育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类是教育活动的规范、规则,各种制度、章程、习惯、奖惩条例等。另一类就是教育的运作方式(或叫行为方式)。比如:口耳相传的师徒式教育,集体授课的课堂教育,网上授课的远程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等。这些是教育文化的主体。二是制度层次的教育文化它集中表现为“教育中人”这个群体的教育观念、思想意识、情感、态度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思潮、教育风气、教育风格、教育流派等。这中间有教育思想的传播、交流、碰撞、接受和创新,它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又要在教育活动中接受检验,求得发展和深化。这些是教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三是精神层次的教育文化教育文化的定义一、对象定义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文化,以及与此有关的教育文化的生产者(教育工作者)和消费者(受教育者)都是教育评论的客体(刘尧《建立教育评论学学科体系初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1995.12)。教育评论客体包括“教育的一切和一切教育”,我们将此称之为教育文化。二、内涵定义关于文化的定义就有260余种,文化的定义从来就是众说纷纭的。在欧洲语言中,文化(Culture)源于拉丁语的“耕作”一词,指人类与自然斗争通过努力与运用智慧得到的创造物。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32-1917)曾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三、通俗定义关于教育文化最通俗的说法,有学者指出:“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文化观着眼,教育不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系统。因为教育包括了许多文化因素:语言符号、道德观念、价值趋势、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因此,作为文化形式存在的教育可以称为教育文化。教育文化由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制度三个方面构成。一、教育思想教育文化不等于教育活动,而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过程、方式、内容、结果等的反映,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情感与态度。教育文化的构成要素是教育社会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念、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精神。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目标和理想思想解放——尊崇个性——革命功利性著名的反传统哲学家尼采(1844.10.5—1900.8.25)离开我们整整一个世纪了。100年来,他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想始终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他为现代西方思潮提供了一个清晰可辨的起点。如果说20世纪爱因斯坦是科学创新的典范,那么尼采就是西方思想创新的源泉。尼采哲学是革命哲学尼采的一生由读书、教书、写书构成,其中大半生在学校里度过,所以他对个中的甘苦、利弊深有感触。在他的著作中处处可见对守旧的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可以说,尼采不仅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具有真知灼见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充满了创新的激情和活力,这对我们正在实施的创新教育,在观念和方法上不乏有益的启示。反奴役,求创新1、“打破偶像”——创新教育的前提(思想解放)上帝是两千年来西方世界最神圣的偶像,但是尼采向人们宣布:“上帝死了!”西方人必须自己担负起责任,独自走向创造之路。如果不是他首先告诉人们“上帝已经死了”,那么各种荒诞不经的道德禁律和宗教骗局将牢牢捆绑着人们,将人们的创造意识压制到最低限度。从哥白尼、伽里略的遭遇我们即可见一斑,即使近代科学的始祖牛顿也不得不将第一推动力归功于上帝。自从尼采之后,西方思想文化界犹如打开千年的闸门,创造的洪流滚滚而下,各种新思潮和新学派像雨后春笋蓬勃而起。——打破奴役打破偶像、破除迷信、挣脱教条对于创新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前提。创新教育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破除偶像崇拜和权威禁锢,敢于质疑,勇于突破,善于超越。如若“偶像”一直被供奉,创新就失去了前提和可能性,因为任何超越都将被指责为僭越。我国历史上无数的读书人都是在维护偶像、“我注六经”的活动中耗尽一生。李贽、黄宗羲、康有为等人试图突破,便被视为异端。直到“五四”运动才突破几千年儒家封建传统束缚,出现英才辈出、百家争鸣、潮流更迭的创新高潮。所以,创新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要打破偶像,解放创造力,激发创造热情。——倡导精英2、“超人精神”——创新教育的本体(超越现有)尼采打破偶像、重估价值,是为了超越传统而达到更高境界,创造新人,创造新世界。这就是尼采所倡导的“超人”精神。“超人”并非另一个上帝,也不是一个新偶像,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趋向,“超人”是一种完全发挥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是人的创造力的凝聚和爆发。永远超越、不断创新便是“超人”的特质。——超越意识创新教育也必须培养具有“超人”那种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这既是创新教育的目标也是创新教育的本体。什么样的人是我们的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尼采把学者分作几个类型:秘书型的学者只知整理各种材料,使之系统化;律师型的学者全力辩护他所研究的问题和权利;牧师型的学者一心让人们信仰他的信仰;犹太学者运用逻辑迫使人们赞同他的意见。所有这些人,不思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只图以各自的方式证明自己从事着正当的工作。显然,这几种类型的“人才”只是守成型的,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造意识3、“尊个性而张精神”——创新教育的品质(个性发展)尼采写道:“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数千年来,我国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文化,它要求人们尊卑有别、长幼有序、进退有礼。这种文化氛围造就了大批缺乏个性,不敢越雷池一步,迷信权威,迷信祖宗,没有创造精神,被动接受填鸭式教育的知识奴隶。由于社会环境、文化氛围、教育制度中的不利因素,使我国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限制。——个性张扬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个性的体现。追求个性和自由的人,往往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独创能力。创新在本质上就是追求新意和差别,如果因循守旧,求同去异,千人一面,则无创新可言。尼采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自我。”这个独特的自我要“创造出一轮自己的太阳”。因此,他一再要求人们“成为你自己”,“成为我们之为我们者,成为新人,独一无二的人,无可比拟的人,自颁法律的人,自我创造的人!”——人性张扬我国对于尼采思想并不陌生,百年之中,先后兴起过三次“尼采热”。早在1902年,梁启超就将马克思与尼采同时介绍给国人,接着陈独秀、鲁迅、傅斯年、田汉、茅盾、郭沫若、郁达夫等新文化先驱,都表现出对尼采的极大热情,思想和创作受到了很大的激励。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第一条中,即以尼采为武器,抨击儒家“忠、孝、节、义”为“奴隶之道德”。有“中国尼采”之誉的鲁迅,热切期望借尼采思想给旧中国注入新鲜血液,改造守旧懦弱的国民性——独立自主。五四精神与尼采尼采是现代西方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但是我们对尼采创新思想应做合理化的吸收,辩证、历史地看待其某些偏颇之处。尼采的重大理论贡献就是破除传统固有观念,在突出人的个性基础上,展现人的创造能力,肯定人的创新本质,这些思想对我国当代创新教育的发展无疑有重要意义。——培养有个性的人创新教育与尼采创新教育的精神要素创新意识创新智慧创新能力我们所说的“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创新教育着重探究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智慧和创新能力的问题。意识、智慧、能力是一个系统创新智慧取决于创新情感态度为什么要把创新意识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呢?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欲望和创新情感(探索的兴趣、创造的动机、冒险的精神、顽强的意志、严谨的态度等情感因素)。中学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智慧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它们在创新教育中既起着动力的作用,又发挥着教育目标的功能。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创新思维品质,创新思维品质是多种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是创新思维品质的基础。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而思维的发散性,体现着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它们从思维的“横”和“纵”两角度反映思维的水平。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改变思维过程,寻找新的途径。思维的独创性是指求新颖、求独特、求发展,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品质。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中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它们全是由思维的深刻性和发展性引申出来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综合地体现了创新性思维品质。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教育的精神价值教育价值服务价值创新价值教育是一种人文气息相当浓厚的活动,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塑造着人,人在接受文化的过程中,创造着新的文化,教育的精神渗透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育精神反映的是教育的实质,即其核心;表现的是教育的韵味,即其意义。教育的核心就是成人,成人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行为。一种活动能不能算作教育,主要看它是否具有教育精神,而不是只看它在哪里进行、谁在进行、用什么进行、为了什么进行。比如,教室里发生的不一定都是教育,为了受教育者利益的也不一定都是教育。(一)教育价值新教育精神价值第一、追寻理想的执着精神,也可以称之为“理想主义”;第二、勇于实践的探究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实践意识”;第三、共同生活的合作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也可以称之为“公益情怀”。服务精神是指为某种事业、集体、他人工作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具有服务精神的人有帮助或服务客户的愿望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专注于如何发现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判别方法是:这人是否能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行事?服务之所以变得越来越重要,是因为优质服务总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超额回报,这就好像种地的农夫,如果种植一粒种子只能收获一粒果实,那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但事实上,一粒种子可以收获很多的果实。尽管有些种子不会发芽,但无论农夫面临怎样的困难,他的收成必定多出他种植种子的好几倍。服务也是如此,如果你付出价值10元的服务,你不但能够收回10元,而且还能够收到是10元好几倍的回报,但到底能够收回多少,就看你是否抱着正确的态度去付出了。假如你不是以心甘情愿的心态去提供服务,那么你可能什么回报也得不到;如果你仅仅只是为了谋取自己的利益而去服务,那么你可能连希望得到的利益也没有。(二)服务价值志愿者的精神价值国际上给真正的志愿精神作出定义,一必须是志愿,二不为报酬,三是利他。“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从这个意义上说,志愿精神是联合国精神的最终体现。”志愿服务的精神概括起来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新精神以敢于摒弃旧事物旧思想、创立新事物新思想为特征,同时创新精神又要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只有当创新精神符合客观需要和客观规律时,才能顾利地转化为创新成果.成为促进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精神提倡新颖、独特,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制约。创新精神提倡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不是不倾听别人的意见、孤芳自赏、固执己见、狂妄自大,而是要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创新精神提倡胆大、不怕犯错误,并不是鼓励犯错误,只是强调错误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创新精神提倡不迷信书本、权威,并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