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作为一项反映个人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一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渐凸现,有关负面事例屡屡见于报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从心理治疗的角度和实践来看,情绪改善是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重要条件。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音乐疗法被视为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手段,越来越受到重视。音乐教育因为其本质特点,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成因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为1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理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又具有现实效用。这种现实效用性体现在音乐能够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促进人的现实行动上的改变。马克思说,艺术是“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实践精神性质”。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首先也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它为人的精神(心理)而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健康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等育人价值。它通过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协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发育和品行养成。通过艺术教育,既训化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同时又促使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得以释放并趋于平衡,从而实现心智协调发展,并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音乐教育能够在改善学生一些已有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音乐教育不为升学,也不为名次,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大方优雅的老师,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优美的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蕴含的乐思给学生心灵的启发,提供新的视野,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等,都将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逐步调节心理状态于正常。在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忧郁将无立身之所。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动正确地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的重要责任。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措施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性和内在感染力而产生的,它自然地实现于音乐活动的过程当中。因此,要善于挖掘现有音乐教育内容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第一,要增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比如谦让关爱、幸福美好、积极向上、达观快乐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视了对主题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即使在看似艰苦枯燥的音乐技巧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惯,而不应仅仅注重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主动寻找、发现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价值的意识,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根本前提。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如前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其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力量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第三,要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应当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奉献精神,《百鸟朝凤》可以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爱的奉献》等歌曲颂扬友爱和关怀,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合唱(奏)与舞蹈等教学内容则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在感受到别人的合作的同时,也会主动地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其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能起到比品德课上的简单说教更好的感化作用,教育效果也更稳定和长久。第四,要精心设计音乐教育的方法与过程。首先,教师要在音乐课上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音乐。一种方法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同样格调的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此类情绪的体验;另一种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相反风格的音乐,以改变学生的情绪。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时,音乐的选择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要选择表现力丰富而有和谐感的音乐,不选择嘈杂、刺耳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强烈声音的干扰,选择安静的环境。欣赏音乐前,让学生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聆听音乐的效果会更好。再次,要注意避免长期、重复使用同一首乐曲,以免学生产生腻烦、厌恶的情绪。另外,音乐课上还应注意掌握好乐曲的音量。一般在70分贝左右,不超过80分贝的音量为最佳音量,让学生听起来悦耳动听,既不能嘈杂刺耳,也不要微弱到听不清楚的程度。总之,在音乐教育中引入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性、体验性、参与性等特点,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教益,而且也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