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成本经济学范式的多国企业经济理论评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范式的多国企业经济理论评述2010-05-2017:32:34[摘要]威廉姆森于2009年成为交易成本理论学界又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源自其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中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的贡献。其实,从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脉络,更能明显地辨识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本文以交易成本概念、科斯交易成本思想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为线索,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的学术脉络和内在联系进行了重新梳理。(联合论坛·北京)2009年,威廉姆森继科斯、诺斯之后,于2009年再度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交易成本理论对于经济学发展的贡献得到全面肯定。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奠基人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雏形,交易成本分析方法而后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分析方法。威廉姆森本人算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发展者和集大成者,他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的努力将交易成本经济学推向顶峰和辉煌。如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的,威廉姆森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开创性贡献在于,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将企业视为解决冲突之结构,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30年里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事实上,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将制度作为考察对象,可以轻易地应用于其他能够以制度作为解释变量或被解释变量的研究主题,其应用与影响范围之广泛,无疑是其获得认可和殊荣的重要原因之一。整个20世纪70年代,多国企业经济理论的发展明显带有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烙印,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概念、框架和思想的影响在多国企业理论内部的竞争中更体现出解释力和竞争力。多国企业理论,俗称跨国公司理论,确立于上世纪60年代,时属国际经济学范畴,研究多国企业的存在并用以解释国际投资的方向和动因。此阶段的多国企业理论属于新古典方法的产业组织理论范式时期。从60年代末开始,科斯与威廉姆森的思想逐渐渗透人多国企业理论领域,尤其自70年代中期以来,基本形成了以Buchley&Casson(1976)与Rug-man(1981,2003)为代表的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的多国企业内部化论和以Hymer(1968)与Hen-nart(1982,2000)为代表的由交易成本框架组织起来的多国企业交易成本论,总共四个分支、两个基本理论方向。其中,Hymer基本沿袭了科斯的思想传统和分析框架,而Hennart则是典型地继承了威廉姆森版本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思想传统。这些貌似但实际相互竞争的理论历经了约30年的发展,除Hymer在70年代英年早逝外,其余的三个分支至今依然不断丰富和改进。本文即是在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令世人重温交易成本经济学思想光辉的时代背景下,就该学派对多国企业理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做最新的梳理和评析。一、交易成本与新古典方法的内部化理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交易成本概念已经明确地进入了多国企业理论的构建和发展。Buckley&Casson(1976,1998a,b)和Rugman(1981,2003)是多国企业内部化论的领军人物,他们在其各自的内部化观点中都承认科斯的影响。虽然,事实上,他们从科斯那里继承的只是交易成本的概念内涵和分析模式,并非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一)交易成本概念与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理论Buckley&Casson(1976)在论述其“市场内部化经济学”时认为,由于“在一定条件(如规模收益非递增)下”,通过完全竞争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因此企业以寻求效率为动机进行市场内部化的必要条件是外部市场不完善。内部化规避了不完善的外部市场,避免了因市场不完善导致的低效率,进而产生了内部化利益,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成本会抵消潜在的利益,因此,企业的最优规模被确定在进一步内部化的成本与利益相等的那一点。企业跨越国界进行内部化时创造了多国企业。这就是他们解释多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逻辑。学术渊源上,Buckley&Casson的内部化观点源于科斯在《企业的性质》(1937)-文中将企业解释为节约交易成本所产生的组织形式。他们也承认其“市场内部化的经济学”得益于科斯等人的经典分析,同样以“企业替代市场”的逻辑为基础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照此逻辑,他们的内部化理论是将跨国公司解释为出于节约交易成本的效率动机而产生的经济组织。需要强调的是,二人将替代市场的企业等同于内部市场,认为多国企业相当于内部市场,内部价格的协调作用是效率改进的来源。这一点同科斯对劳动合同和管理协调的关注显著不同,也有别于Hennart(1982,2000)将企业视为等级结构。不过,Buckley&Casson在分析模式上同科斯的开山之作一脉相承确是显然的。(二)交易成本概念与Rugman的内部化理论Rugman(1981)将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投资问题,其内部化观点建立在极强的假设之上,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纯理论相反,自由贸易被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所破坏,并由多国企业取而代之。在Rugman看来,针对外部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或外部市场的缺失,相应的解决方案是以管理指令制定内部(转移)价格,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即所谓的内部化。他指出“科斯(1937)在其原创论文中显示国内公司可以规避常规市场并利用内部价格以克服外部市场上过度的交易成本,为避免这些成本,企业的管理团队可以使用管理命令确定内部(转移)价格。”但令人遗憾的是,Rugman未能明确意识到科斯(1937)强调以权威的协调功能替代市场价格来引导资源配置,在自己的著作中肆意篡改并杜撰了科斯(1937)的相关论点,更未能阐明以内部市场替代外部市场的充分理由。这说明Rugman的内部化论点同科斯(1937)的真正观点并无联系,不过是使用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而已。(三)内部化理论中的交易成本概念内部化学者Buckley&Casson(1976)和Rug-man(1981)虽都认为多国企业的存在即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导致企业替代市场,但他们所说的企业在内涵上只是作为外部市场替代物的内部市场。尽管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和分析模式在他们的理论构建中都有使用,但科斯意义上的企业概念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再有,Buckley&Casson(1976)与Rugman(1981)的内部化观点都以市场为分析单位,着眼于市场不完善对配置效率的影响,其推理依赖新古典经济学,最终提出以(内部的)市场替代(常规的外部)市场。所以说,他们的内部化理论虽然使用、并在其理论构建中严重依赖交易成本概念,但是依旧以市场作为分析单位,依赖新古典的理论方法,最终使得多国企业内部化论从理论方法和学术渊源上有别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真正受到交易成本理论影响的多国企业理论包括科斯思想传统下的Hymer观点和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Hennart观点,以下分别进行介绍。二、科斯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一)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Hymer作为多国企业理论的开创者,其早年博士论文(1960)的观点早已进入教科书,并被冠以产业组织方法的标签。然而,Hymer(1968)的交易成本思想被世人发现至今仅20年,且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传播。Hymer是最早将科斯(1937)的交易成本观点应用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研究的。在沉寂了大约30年之后,该论文最初的法文版被Horaguchi&Toyne(1990)与Casson(1990)等人发现并刊行英文版译文。至此确立了Hymer作为直接投资理论交易成本方法先驱的地位。例如Horaguchi&Toyne(1990)指出,“通读Hymer的博士论文和其有关科斯的著作”可以发现Hymer运用“科斯的企业与市场理论”并同时考虑“管理资源”的作用以解释多国企业。Hymer(1968)在其引言中明确界定了该文的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即吸收并明确地运用科斯(1937)的思想,以企业作为研究角度,将企业视作协调生产活动的组织,企业家的“管理”与“市场”是相互替代的协调方式,并将企业理论和寡占理论共同运用于贸易与国际投资问题。照其说法,之所以企业家协调生产活动更为有利可图是由于市场不完善。依据新古典边际分析方法,企业的最优规模由(管理的)边际规模优势为其边际管理成本抵消这一条件确定。同样在Hymer(1968)看来,企业或市场是制度选择问题,利用市场进行交易的成本对于选择协调生产活动的方式,进而对于企业规模和范围的确定起着重要作用。Hymer列举出利用市场所涉及的若干典型成本,如发现顾客、议定价格、控制质量及组织运输和交货等活动所需耗费的经济资源,此外,隐含的信息不对称还可能会导致机会主义行为。Hymer提及的这些成本以交易成本经济学的术语表述即所谓的搜寻与议价成本、监督与执行合同等形式的交易成本。Hymer认为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要素市场的不完善成为企业组织生产活动的障碍;其二是通过市场方式,即许可转让方式利用优势存在许多缺点。实际上,Hymer在其早年的博士论文(1960)中也曾集中阐述了以许可转让形式利用优势的优点和缺点所在。其中,以许可转让的劣势作为部分理由来阐述直接投资的部分反映了其早期的交易成本思想。Hymer(1960)就曾明确提出“企业将市场内部化或取而代之”。这种观点的实质就是“市场与企业”二分法。正是基于“市场与企业”的二分法,Hymer将市场许可转让和企业直接投资看成是利用优势的替代方式。Hymer(1968)在“大企业发现了如何发展”这一部分中,首先从典型的美国公司整体的规模成长人手,阐述企业家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企业规模成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内在逻辑上,这些内容紧密结合其将(管理的)规模经济简化为信息效率问题的观点,旨在进一步阐发其提出的(管理的)规模经济效果在企业规模确定中所起作用的论点。在以欠发达国家市场不完善的例子结束这一部分之前,Hymer做出了如下经典总结:“如果市场完善,则上述原因无一存在……只有当市场不完善且企业规模大到足以意识到诸不完善时,才需以多国企业的管理结构替代市场联系。”(二)Hymer交易成本思想的学术渊源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到,科斯思想和分析模式在Hymer的多国企业理论中体现得非常完整。也不难看出,在学术渊源上,Hymer的内部化观点同科斯(1937)的思想联系密切。虽然Hymer在其博士论文中并未明确提及科斯(1937),但提出的观点“企业将市场内部化或取而代之”与之类似;而Hymer(1968)后来则明确引用了科斯(1937)的观点,并将其文章第一部分的标题命名为“企业是节约市场成本的工具”。可见,Hymer沿袭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市场与企业”二分法,也基本遵循了科斯(1937)从企业“是否有利可图”的角度选择交易模式的思路,明确指出从企业的角度研究问题。总之,同科斯(1937)-样,Hymer(1968)体现出原始粗糙的交易成本思想。这同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所体现的威廉姆森思想具有显著的差异。三、威廉姆森思想传统下的多国企业理论(一)Hennart的多国企业理论介绍Hennart是跨国公司理论内部化/交易成本方法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他在早期的时候使用“内部化”一词(1982),后期则改作“交易成本理论/方法”的提法(2000)。其观点以交易作为分析单位,对给定的交易进行分析。Hennart认为,对于给定的交易,不同制度(市场或企业)以不同的方式(价格或等级结构)组织交易会经受不同的成本,内部化理论应当解释为何企业在组织交换上是更有效率的制度。Hennart指出,价格制度可以无成本地完成任何组织制度都必须完成的三个任务,即告知每个人以他人的需要、补偿其生产性质的行为和抑制议价。但是,知识的不完善造成人的“有限理性”,使得交换标的的价值不能准确度量,进而导致价格信号的瑕疵,价格体系无法将社会产品最大化。有限理性使得价格信号存在瑕疵,进而产生高额的度量成本。以有限理性为基础,机会主义意味着“欺诈”的可能和执行成本。加之不完善的信息分割了市场,只有少数的买主和卖主(小数条件),使得市场价格内生。此时,利用市场制度以价格方式组织交易就会在确定与度量产权、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