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关于制定政策的政策”指的是(D)A基本政策B具体政策C经济政策D元政策2.秉持“英雄史观”的观点在公共政策学上属于(B)A系统理论模型B精英理论模型C团体理论模型D渐进主义模型3.戴伊和汤姆逊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B)A系统理论模型B精英理论模型C过程模型D团体理论模型4.整个公共政策体制的核心和中枢系统是(C)A信息子系统B咨询子系统C决断子系统D执行子系统5.政策分析过程中的第一步是(A)A政策问题的认定B政策议程建立C政策方案规划D政策合法化6.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惟一途径是(B)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监控D政策终结7.检验政策实施效果的基本途径是(C)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评估D政策终结8.我国通过法律监督、财政监督、人事监督和工作监督等,影响、制约或控制其他国家机关的组织机构是(D)A中国共产党B司法机关C政府机关D人民代表大会9.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周期一般都包括以下几个阶段(C)A制定——评估——执行——终结B制定——执行——评估——终结C规划——执行——评估——终结D规划——评估——执行——终结10.力求回答“因为什么”、“为了谁’、“为了什么目的”、“多大风险”、“应优先考虑什么”等等问题的政策分析方法属于(B)A行为研究B价值研究C规范研究D可行性研究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一书,首次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础。该书的作者是(BC)A德洛尔B拉斯韦尔C勒纳D林德布洛姆E伍启元2.精英理论模型的主要提出者是(BC)A大卫•伊斯顿B戴伊C汤姆逊D林布隆E西蒙3.思想教育手段常用的基本形式有(ABCD)A制造舆论B说服教育C协商对话D奖功罚过E强制推行4.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要素有(ABCDE)A评估主体B评估客体C评估目的D评估标准E评估方法5.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BD)A整体性B阶段性C综合性D相对性E最优化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公共政策运行过程的特点。2.简述公共政策终结的形式。3.简述运用头脑风暴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四、论述题(20分)试述影响公共政策评估失效的因素。五、案例分析题(15分)柳村是个十年九旱的山区村,丰收年1亩地能够收六七十公斤小麦;如果遭受天灾,有时连种子都收不回。2002年年初,县政府给该乡下达了2500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由于是第一次进行大面积退耕还林,乡主要领导为了赶进度,完成任务,违反县政府有关规定,擅自包租了3台推土机在柳村平田整地,同时还组织外村农民替柳村农民挖树坑。乡政府“包办”退耕还林事项,占用补助给农民的钱粮,导致2002年柳村和谢村的退耕还林补助无法妥善解决,2002年柳、谢两村271户农民2049亩退耕还林地的补助钱粮无法兑现。一位本村农民说:“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是个好政策,是为农民办好事,但乡上没有原原本本地执行国家政策,把好事办成了坏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县林业局一位干部痛心地说:“政府越位行政,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更重要的是失掉了民心,教训实在深刻!”结合案例,运用公共政策执行相关理论分析为什么乡政府把好事办成了坏事。《公共政策概论》作业(二)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最早提出“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的学者是(A)A拉斯韦尔B托马斯.戴伊C伍启元D德洛尔2.有限理性模型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A西蒙B汉斯•范登•德尔C本•范•韦尔瑟芬D汤姆逊3.大卫•伊斯顿等人提出的公共政策模型是(C)A系统理论模型B渐进主义模型C过程模型D团体理论模型4.在当今社会中,被称之为“第四种权力”的是(C)A利益集团B公民C大众传播媒介D思想库5.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环节是(B)。A政策问题的确认B政策议程的建立C政策方案的择定D政策目标的确立6.检验政策方案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B)A政策制定过程B政策执行效果C政策评估标准D政策监控程序7.判断政策价值的基本手段是(B)A政策制定B政策执行C政策评估D政策终结8.监控的根本目的是(B)A纠正系统偏差B保障系统目标的实现C实现政策的合法化D实现政策终结9.公共政策终结的最果断的方式是(D)A公共政策替代B公共政策分解C公共政策缩减D公共政策废止10.最早提出并使用系统分析方法的是(C)A贝塔朗菲B钱学森C库恩D美国兰德公司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不得分。1.“公共政策是一种含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持这一类似观点的学者有(AC)A拉斯韦尔B德洛尔C卡尔•弗雷德里希D伍启元E勒纳2.政府制度赋予公共政策的明显特征是(ABC)A公共政策的合法性B公共政策的普遍性C公共政策的强迫性D公共政策的调和性E公共政策的特殊性3.官方决策者主要有(ABCD)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E利益集团4.政策方案设计的环节主要有(BCD)A政策目标确立B有限方案的搜集C内容的初步设计D重要方案的精细设计E政策监控5.对公共政策终结存在抵触心理的人员主要有(ACD)A政策受益者B政策受害者C政策制定者D政策执行者E政策评估者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1.简述政策分析的定义及其类型。2.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特征。3.简述公共政策调整的内容。四、论述题(20分)试述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五、案例分析题(15分)城市里的流动人口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入学难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如果这些孩子成为新文盲,将造成新的社会问题,仅在××市,这些孩子的数量就将近20万人。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早就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1998年原国家教委和公安部提出“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具体承担流出地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管理职责”。但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人头经费按户籍划拨,外来工所在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外来务工者子女的教育经费,所以××市这些流动学龄儿童就学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绝大部分外来务工者子女只能到打工者自己创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就读。这一问题也得到媒体的关注。不少记者深入到××市外来人口聚居地采访,向社会反映打工子弟学校普遍存在着办学条件简陋、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和未通过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等具体问题。不少专家学者也纷纷指出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并提出政策建议。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一位副所长说:“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应该以进入公立中小学为主。另外,要采取多种入学形式。”这些具体问题进而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4月3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该市教委《关于对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暂行办法》,为解决上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提供了政策依据。试分析××市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难的问题是如何进入政府政策议程的。作业一:一、单选题:1-10:DBBCABCDCB二、多选题:1:C;2:BC;3:ABCD;4:ABCDE;5:BD三、简答题:1、答:变动性、互动性、弹性和流动性的特点。2、答:1替代2、合并3、分解4、缩减3、答:主要原则:(1)突出主题。(2)充分重视并讨论各种意见与建议。(3)改进并综合提出的方案。(4)创造自由讨论氛围。(5)发言简炼,即席发言,四、论述题:影响公共政策评估失效的因素有一;政策评估的误区(一)主观误区政策评估者出于各种可能的不良动机,有意识在夸大或缩小、掩盖或曲解评估中的某些事实,或者混淆评估中得某些是非原则,以求实现某种特殊的目的。(1)以表象取代事实(2)以形式取代研究(3)以政治取代科学(二)客观误区政策评估主体的主观动机虽然是正当的,评估方法亦是合理的。但由于客观评估条件的限制,评估的过程和结果并不一定反映客观的真实,或者不能准确的反映客观的真实,或者不能全部反映客观事实。二、政策评估的障碍(一)来自公共政策本身的障碍1.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2.政策效果的不确定性3.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二)来自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障碍1.认识上的误区2行动上阻扰(三)来自评估者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评估者不能超脱私立而影响形式评估,其二是评估者的素质和能力不足。(四)来自评估条件的障碍1.资料不足2.经费不足(五)其他方面的障碍1.政策成本与收益不易核算2.政策评估结果闲置无用五、案例分析一味的追求政绩而没有考虑到地方和国家政策之间的适应性,应该落实扎实的开展相关的政策工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指定每年相应的退耕政策。使政策在能落实开展的同时正真的能服务和帮助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作业二一、单选题:1-10:AACCBBBBDC二、多选题:1:AC;2:ABC;3:ABCD;4:BCD;5:ACD;三、简答题:1、定义:一个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它采用各种研究或论证方法,产生和转变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以便帮助决策者或当事人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政策分析有三种基本类型:未来的政策分析;回溯的政策分析;整合的政策分析。2、答案:(1)对象的适用性;(2)执行的有序性;(3)执行的灵活性;(4)执行过程的动态性;(5)执行的协调性;(6)执行的时限性3、答案:(1)重视说理工作,消除抵触情绪;(2)公开评估结果,争取支持力量;(3)废旧立新并举,缓和终结压力;(4)有选择地传播试探性信息,减轻公共舆论给公共政策终结造成的影响;(5)正确处理公共政策终结与政策稳定、政策发展的关系。四、论述题①政策问题的性质;②政策的质量;③执行机关的效能;④政策对象的情况;⑤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反之难度就会增加;②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③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政府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1)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2)政策的合理性程度。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逻辑前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