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课时水土流失以图串知1.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主要位于我国的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1)成因地理位置特殊,脆弱;集中,多暴雨;黄土土质,垂直节理发育;地形起伏大,地质灾害频繁;植被稀少,严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01黄土高原□01生态环境□02降水□03疏松□04破坏□05开矿(2)危害地形起伏加大;下降,耕地,农业减产;河流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沙尘暴灾害加剧等。(3)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开展综合治理;开展矿区土地的复垦工作。□06土壤肥力□07减少□08含沙量□09抬升□10植树种草□11小流域考点探究考点七十四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下图为黄土高原位置示意图。材料二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下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和平面排列示意图。(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3)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2)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3)赞同。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不赞同。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答案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自然条件是形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自然条件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越严重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2.水土流失的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重点分析导致地表植被破坏的人类活动。(1)生活能源短缺,大量砍伐薪柴。(2)山地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毁林开荒、耕作方式不当、管理粗放。(3)开矿、开采石料、修路、建房屋、修水利等开发建设不当。3.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途径4.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②南方丘陵山区土层薄,表土一旦被冲蚀,很难恢复;③地处江河中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经济损失。(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迁移运用(2018·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右图为贵州省威宁县石坎梯田高标准基本农田图。当地政府扶持贫困农民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将山区坡耕地建设为石坎梯高标准农田(石坎梯田就是用石头砌田埂进行农田改造),成为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建设石坎梯田的区域背景叙述正确的有()①土层薄,石漠化严重②岩溶地貌为主,多岩浆岩石料③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④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有春、夏两个汛期⑤常绿硬叶林植被稀疏,涵养水源差⑥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A.①④⑤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③⑥答案D答案解析贵州以岩溶地貌为主,多石灰岩;地表崎岖,降水丰富,易出现山洪;土层薄,石漠化严重;河流水位变化大,主要是夏汛;以常绿阔叶林植被为主,但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差;地形崎岖,交通等基础设施较落后。解析2.关于建设石坎梯田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A.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缓解旱情B.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C.石坎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善对外交通联系D.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答案C答案解析石坎梯田有效拦截雨水,增加地下径流,对缓解旱情有一定意义,A项不符合题意;石坎梯田就地取材,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石坎梯田并没有扩大耕地面积,C项符合题意;有效滞缓径流,减弱流水侵蚀,减轻水土流失,D项不符合题意。解析地理图表二十八土地利用图的判读【典例】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据此完成(1)~(2)题。土地覆被类型面积/万hm2沙地468.7草地58.8盐碱地32.1耕地16.6沼泽地10.7建设用地1.4(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2)该区域可能位于()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读图流程】第一步,明确图表名称。依材料信息可知,该表为土地利用类型表,该图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第二步,判断坐标含义。表格提供了两项信息,土地覆被类型和面积。该图的横坐标为不同土地类型,纵坐标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状况,正值为增加,负值为减少。第三步,明确利用类型。读图表可知,该区域有六种土地利用类型,即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沙地、盐碱地、沼泽地。第四步,判断变化特点。读图可知,耕地、沙地扩大,草地、建设用地、盐碱地、沼泽地缩小。第五步,联系题目解题。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地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说明该地降水稀少,荒漠化突出,该地生态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治理荒漠化。该地降水稀少,不宜植树造林,应退耕还草。内蒙古高原西部降水稀少,荒漠广布。答案(1)B(2)D答案迁移运用(2017·北京高考)下图为我国的三个省级行政区土地利用结构图。读图,回答1~2题。1.甲和土地利用类型Ⅰ、Ⅱ分别为()A.新,耕地、牧草地B.滇,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C.川,交通运输用地、牧草地D.藏,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解析内蒙古草地所占比重最大,由此可判断土地利用类型Ⅱ为牧草地;黔为贵州省简称,贵州土利用结构中比重最大的是林地,居第二位的应该是耕地,故Ⅰ为耕地;读图可知,甲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所占比重最大,牧草地比重次之,林地和水域比重很小,说明其气候干旱,可判断甲为新疆。答案A答案解析2.内蒙古()A.水域面积大,水能资源丰富B.受降水影响,森林覆盖率东部大于西部C.地势平坦,宜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D.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黔少,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答案B答案解析内蒙古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较少,水域面积小,水能资源不丰富。内蒙古气候较干旱,水资源不足,大幅度提高城市建设用地比例,易造成土地荒漠化。图中显示的是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内蒙古与贵州的其他及未利用地比重相差不大,但内蒙古面积远大于贵州,故内蒙古其他及未利用地面积比贵州多。内蒙古由东向西距海越来越远,降水越来越少,森林覆盖率越来越小,故B项正确。解析提能演练一、选择题(2018·河北衡水信息卷)20世纪50年代以来,东北平原的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1~2题。1.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D.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答案C答案解析引起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解析2.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的有效措施是()A.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B.发展畜牧业,压缩耕作业规模C.大力植树造林,抵御寒潮危害D.完善水利设施,减少水土流失解析保护与恢复黑土肥力,一方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一方面要减少土壤侵蚀,有效措施是实现秸秆还田,免耕、少耕和休耕,A项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读山西省某小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和鱼鳞坑示意图,完成3~4题。3.图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A.充分利用沟底谷地,扩大耕作业规模B.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C.通过固沟、护坡、保塬工程,彻底治理水土流失D.实行轮荒耕作制度,提高土壤肥力答案B答案解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应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不宜扩大耕作业规模,A项错误,B项正确;治理水土流失要综合运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C项错误;实行轮荒耕作制度会加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D项错误。解析4.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其目的是()A.提高鱼鳞坑美观度,增强观赏性B.增加鱼鳞坑容量,防止坑水外溢C.使坑内溢水分散流动,减弱径流的冲刷力D.增强坑埂的坚固度,防止洪水冲毁坑埂答案C答案解析鱼鳞坑是该小流域在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措施,人们在挖坑培埂时往往将半圆形的埂筑得中间高、两侧低,使得坑中水满溢时,向两侧流动,分散水流,减轻水土流失。解析(2018·湖南师大附中期中)下图是太湖流域某区域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图。读图,完成5~6题。5.该区域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最大的是()A.城镇B.旱地C.林地D.水域解析图中旱地1991年面积较小,2010年面积明显增大,增长幅度最大。故选B。答案B答案解析6.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产生的影响有()①城镇不透水面积减少②河流调蓄洪水能力减弱③洪涝灾害减少④水质变差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解析读图可知,该区域城镇面积增加,则城镇不透水面积增加,河流调蓄洪水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增加;水域面积减小,自净能力降低,则水质变差。答案C答案解析二、综合题7.(2018·山西孝义四中示范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洛河为渭河的一级支流,黄河的二级支流,是一条经常发生高含沙洪水的河流。流域内人类活动区域差异大,水土流失严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及不同时期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度。(1)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北洛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请分析其自然原因。(2)简析北洛河流域林地在1998~2010年快速增长的原因。(3)简述图示时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北洛河水文的影响。(4)据监测,北洛河上游的输沙量呈下降态势,除人工植被变化外,推测其他人为措施的影响。答案(1)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多垂直节理,表土质地松软易崩塌;河流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植被覆盖率低;地处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降水变率大。(2)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3)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植被覆盖率增大,流量季节变化减小。(4)水库调水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水沙分布;修筑水平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改变了水沙形成条件。答案解析第(1)题,主要从地形、土质、植被、水文、降水等方面分析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第(2)题,从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可以看出耕地减少,林地增加,说明人们对水土流失的危害性认识提高,退耕还林,造林积极性高;国家政策支持;经济林木比重高,既环保又增收。第(3)题,从图中看林地增加,森林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土壤侵蚀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小;植被覆盖率增大,森林有涵养水源的作用,阻挡地表径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第(4)题,结合所学的知识可知,治理措施除生物措施外,还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