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主讲人:梁妍慧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下“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这个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所取得的一个最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体系,是紧紧围绕着以下三个大的基本问题展开的。第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第三,“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展开了实践上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和相互贯通的新的思想、新的观点,还有新的论断。这样就深化了和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这个特色理论的三大基本问题,可以看出,这三大基本问题,以及所形成的三大规律是紧密向相连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取决于党的领导力量,党的决策的坚强有力和科学正确。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所以今天我们有必要来全面地总结和科学地把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全面地认识和科学把握成果,既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我们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的需要,还是今后进一步坚持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经历了这样的三个阶段,并在这三个阶段中产生了三个理论成果。第一个理论成果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邓小平党建理论;第二个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江泽民建党思想;第三个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建设的理论。这三个阶段和这三大理论成果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中心和主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围绕着这个中心和主题,中国共产党探索并且提出了以下一系列新的观点,比如说执政党的基本特征、党建的目标、还有党建的总体布局等。并且围绕着这些新的观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构成了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这三大理论成果,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在理论创新发展上,都做出了各自的、独特的贡献。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有它独特的贡献。同时,又以各自的阶段性成果,组成了党建理论的科学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具体展开分析一下这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容以及特点。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提出并探索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邓小平党建理论,首次提出了这个问题。紧紧围绕这个重大的课题,他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还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原则以及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制度建设,可以说是邓小平党建理论两个独创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建党目标和两个独创性贡献,为我们研究执政党建设开辟了新的思维和视野。第一大点,他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重大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在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也是在修改十一大党章的时候,鲜明了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这一系列问题。为什么在党的政治路线刚刚初步确立之后,小平同志要提出思考党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是个什么样的党”这个重大问题呢?因为他当时深深地感到了当党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党的领导受到损害,也就是党的领导还不适应政治路线的需要。这种损害可以说不仅因为“文化大革命”当中四人帮的破坏,还因为我们自己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留下的许多混乱以及需要加以澄清,并重新认识的一系列观点和认识。在此之前,马恩、列宁和毛泽东等革命导师都创立了完整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但是,他们的党建理论,主要是针对夺取政权时期,建立一个革命的、战斗的和严厉的党的理论。可以说叫做革命党的建党理论。而党执政之后,怎么建设执政党呢?列宁和毛泽东虽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原则,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左的指导思想占了上风,所以在党的建设理论上,我们基本上沿袭了战争年代的一些提法和做法,出现了一系列混乱。第一,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什么。是把党继续建设成为一个搞阶级斗争的党,还是建设成为一个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过去我们认为只有搞阶级斗争,才是建设党的先进性。而如果要是搞生产建设,那就是修正主义了。我们把毛泽东在过去所说的“既要革命,就要一个革命党”中的革命党简单化了。第二,执政党怎么样领导国家政权即党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可以说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崭新课题。过去我们党主要的领导对象可以说是军队,或者说是群团组织,包括工会、农会、妇女青年团等等。而党的领导的内容,主要是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形成一整套党直接指挥管理枪的这种领导的理论和体制。虽然在战争年代,我们在局部地区也有过执政的经验,但是有限的,短暂的时间。执政以后,我们仍像过去战争年代领导军队那样,直接指挥管理的国家政权。导致了权利过分集中于党委、集中于个人,出现了集权主义的弊端。总结这个教训,我们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又必须要重新研究党领导国家政权的新型方式。不能简单地沿袭过去党领导军队那种方式和做法,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搞清楚。第三,关于执政党的组织结构和干部机制和干部标准是什么。由于过去战争环境的限制比较强调集中,小平同志讲叫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就变成了离开民主的那种单一的集中制了。比如说在干部选拔任用当中,我们过去采用的叫做单一的委任制。在干部标准当中,比较强调打仗勇敢,而忽视文化知识。在组织结构上,我们比较强调就是服从,而忽视了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权利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执政之后,我们又简单地把过去这种组织结构和干部体制搬过来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把如何扩大民主、改革党的组织结构和干部体制提到日程上,要重新研究。第四,执政党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保持队伍的纯洁性,防止腐化变质。列宁时期,主要采取的是组织手段,也就是大清洗。列宁在世的时候,曾经开展过两次大的清党运动,而且清党面都比较宽,当然他有他特定的环境,因为苏联共产党在独立政权之前,是几个党合并的。如1921年清党,他一共清除了17万人,占当时党员总数的1/4左右。这种大清洗的组织手段,虽然能够起到纯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了一些负面的效应。比如说打击面过宽,组织处理过严等。同时也更容易为某些人所利用,作为打击异己者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到了斯大林时代,把清党推向了极端。这是列宁所采取的单纯的组织手段。那么我们党长期以来采取什么呢?为了能够防止我们党员和干部腐化变质,我们采取了频繁的政治运动。那么为什么用“频繁”这个词呢?因为我们开展的次数多、间隔时间长、还有运动的时间也长。建国后,我们开展的政治运动比较大的就有六次,而且这六次当中,最短的耗时也有半年,最长的就达十年之久。每次间隔的时间也十分短暂,甚至可以说叫年头接年头。比如说最早,1950年的5月1号,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的指示,就开始了。这个运动到年底有马上基本结束了,就是半年多一些。紧接着第二年,1951年的1月份,我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主工)会议,就从51年的年底就开始了,叫做持续三年之久的整党运动。中间还夹带了叫做三反、五反,社教运动是从1963年开始试点的,64年普遍开展,到了66年春,社教运动还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所以我们说叫年头接连头。那么实践证明,这种突击式的频繁的政治运动,它不但冲击了经济建设,而且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党内的官僚主义问题,反而容易混淆矛盾,出现一系列的冤假错案。这就向我们提出了值得思考的一个严肃的命题,就是在执政的条件下,我们解决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即如何防止党员和党员干部腐化变质。以上这四个混乱的问题,是我们党当时认识上十分不清楚、但是又急需把它澄清的最主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搞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就不知道什么叫执政党,就不知道执政以后,党和夺取政权时到底有什么不同。所以这些问题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给予回答。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问题给予了澄清和回答,进而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论断。这些新的观点,就构成了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第一点,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个重大的问题。第二大点,就是邓小平党建理论当中的第二点,他确立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党的建设目标,是党的性质和党的任务在一定时期的集中表述和体现。它具有统领和旗帜作用,是我们党建的方向和目标,可以统领整个党的各个方面建设。那么执政之后,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完整而明确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党的九大党章当中。九大党章是这样规定的,党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积极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由于这个建党的目标从根本上违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违背了时代的发展。所以在实践当中,不仅未能加强党的建设,反而使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受到了削弱和破坏。实践也证明,九大前后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们党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确实是受到了削弱和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二大,我们党完成了拨乱反正,提出了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总任务。那么在这个情况下,党的建设目标又是什么呢?1983年10月份,也就是在十二大闭会后,邓小平鲜明地提出来了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坚强核心。这是现在都公认的新时期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第一次完整准确的表述。到十四大修改党章的时候,就把这段话载入了党章。党章是这样规定的,要把党建设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十四大党章这个表述,从根本上否定了九大党章的提法。我们党要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由带领群众同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先锋队,转变为领导四化建设的坚强核心。那么这两个转变的关键是什么呢?就在于我们既要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不变,同时又要坚持实现先锋队先进性。根本原则不变,先进性不变,但是实现先进性的具体的内容和方式必须改变。先进性是党的根本原则,是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和削弱的。但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进性又有它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实现途径。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先进性表现为什么呢?就是党要领导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斗争,要领导武装斗争,推翻旧政权,带领群众对阶级敌人进行斗争。在今天,具体的表现形式就不能再是这样,而应该是领导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发展经济和发展社会。如果我们无视环境和任务的转变,而一味地固守前人的某些具体做法的话,那么就违背了群众的利益和群众的意愿,那么也就谈不上保持党的先进性了。所以小平同志提出新时期党的建设目标,可以说是为我们指明了确保我们党的先进性的有效途径和前进方向。同时也澄清了我们前面讲的第一个混乱的问题,就是执政党的目标是什么。第三大点,他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大原则。1980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这样一个重要的论断。80年的时候,刚粉碎四人帮没多久,他提出来了这样一个论断。这里小平同志明确要求我们全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两者都非常重要,但是他们是什么关系呢?过去我们党也经常面临着任务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任务变了,我们党自身要调整、要改进、要完善,这些任务都经常会遇到。但是这次,小平同志如此鲜明地把改善党的领导,提到和坚持党的领导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甚至认为在当前,重点和主导方面应是改善党的领导。这表明了,改善党的领导,已经成为现阶段我们坚持党领导的关键。也就是说,如果不克服党在工作中的弊端,包括组织方面的、领导制度方面的、干部队伍方面的,那么党的领导将难以坚持。那么改善的重点又在哪呢?小平同志又鲜明地提出来了,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制度方面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