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知人论世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子美诗圣李杜诗史“三别”“三吏”杜工部少陵野老知人论世这首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此时(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èTìsì诵读提示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读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ètìsì二二一、二一二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参考画面全诗将眼前雄伟壮阔的景色与诗人个人的身世悲凉之感及对国事的忧心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意境阔大,情景交融,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分不开,充分表现了沉郁顿挫的杜诗本色。整体感知,自主探究。1、结合书上注释翻译这首诗。2、“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5、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昔闻:今上:渴望向往已久如愿以偿甚喜今昔的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探究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自己壮志未酬,国家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3、“坼”“浮”两个字炼得好,好在哪里?“坼”,分裂。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漂浮荡漾。动态感,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显示出一派壮阔的图景。探究4、“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渺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更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话更显得气势不凡。探究5、试分析颈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面对汪洋浩淼的洞庭湖,回想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诗人当时既“老”且“病”,郁居木船,飘流湖湘,更是身世危亡,苦不堪言。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诗人抒发了一种忧己伤世无限悲苦之情。探究6、尾联在抒发个人悲苦的感情上发生了什么变化?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尾联中,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这种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诗的意境从狭窄转到宽阔,由个人的悲苦转而想到国家的衰颓。由此可见,诗人总是不会停留在个人痛苦上,他总是以国事为念,体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探究忧国忧民诗句举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夜喜雨》诗歌小结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