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敢于分享,乐于分享,善于分享作者:王静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年第19期〔关键词〕分享;有效性;心理活动课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环节是“活动—体验—分享”,即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等,引发学生的体验、互动、反思和分享,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这其中的活动仅仅是介质和手段,活动后的分享才是最重要的。分享能够增加活动的价值,将活动的意义引向深入。然而在中学心理活动课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在开始的游戏和活动中往往表现得很活跃,课堂气氛也显得很热闹。然而一到讨论和分享环节,就常常无话可说,出现“冷场”。部分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回避态度:要么低头避开老师的目光,要么躲在别人身后,要么极力举荐别的同学,甚至用猜拳决定发言的人选……分享似乎成了他们唯恐避之不及的“负担”。此类问题的出现,可能的原因是:课堂氛围不够开放和安全,学生不敢表达;问题设计不合理,学生无从表达;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特有的心理闭锁性、对自我形象的关注以及对他人评价的敏感,使他们在表达时颇多顾虑;等等。如何提高学生分享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分享中感受快乐、获得成长,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一、提升团体凝聚力,营造安全与开放的分享氛围在一个凝聚力很低的团体中,学生容易感到无聊、厌烦,对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信任度较低,不愿意谈及自己的事情;凝聚力不高的团体还会给人一种不确定和不可控制感,即无法预龙源期刊网知自己的表达会引起怎样的反应,能否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同,故倾向于“保持沉默”。因此,提升团体的吸引力与凝聚力,建立良好的团队氛围和人际关系,是学生敢于、乐于开放自己的前提。(一)加强团队建设在团队形成之初,应通过各种暖身活动和破冰活动,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尽快相互熟悉和了解。分组活动最好采取随机分组和自由分组相结合的方式,即在一定条件下(如限定每组男女生的人数)让学生自愿组成小组,实践证明,其效果要好于单独采用“抽签”等随机分组的方法。小组成立后,要建立团队契约,如给小组起名字、制订“宣言”、画组画、选组歌、分配角色、明确组员权责(可将“轮流发言”列入其中)等,让小组成员共同参与契约制订的过程,从中获得“我是团体的一员”的归属感。开展一些团队合作的主题活动,如“建塔”“同舟共济”等,更好地凝聚团队的力量。(二)教师的专业态度与言行在心理活动课上,心理教师要放下“教师”的身份和架子,带头卸下防御,以真正的自我与学生相处。教师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接纳每一个学生,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适时地给予反馈和鼓励,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尊重、接纳与信任,共同营造一个自由、真诚、平等的团体氛围。学生融入其中,才能畅所欲言。(三)强调保密原则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虽然涉及个人深层次的话题不多,但学生仍可能有情绪和个人隐私方面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和所有的学生予以保密,保证参与的学生不受团体以外的人的谴责和窥视。保密原则对参与的学生是一种保护;能够让团体内的每个学生感受到安全的氛围,从而更愿意真诚分享;还可以产生更强的团体凝聚力。保密原则应该在分享前和分享过程中一再被强调。二、教学生学会分享据了解,相当多的中学生没有上过心理活动课,也未参加过团体心理训练,对分享这种形式还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第一次作课程介绍时,有必要专门花点时间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分享、为什么要分享、怎样分享以及分享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如:1.心理活动课的“分享”是将活动中的体验,包括感受、经验、理解、联想、领悟等,真实地表达出来,和别人共同享受的过程;2.分享能够唤醒、强化、丰富和发展我们的体验,增进人际互动,获得理解与支持,产生共鸣和“在一起”的亲密感,提高口头言语表达能力等;3.分享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分享;4.要以尊重和接纳的态度认真倾听他人的分享,正确对待那些不同于自己的观点,不指责、不评判、不嘲讽,更不可进行人身攻击等。龙源期刊网此外,教师的自我开放和自我暴露,对学生有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真诚的态度、平静的语气、言语的组织等,都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如在“我的五样”一课中,我结合生活经历,分享了自己在“父母”和“女儿”之间作出选择的纠结和痛苦,甚至想流泪的感觉。学生意识到,除了愉悦、喜欢、感动等积极的信息之外,痛苦、悔恨、厌恶等一些负性的情绪和感受也是可以表达的。在“爱情是什么”一课中,我分享了“最打动我的一个爱情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一对相亲相爱的讨饭老人,为学生探讨爱情的真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美好和动人的爱情不一定轰轰烈烈,且与金钱、物质等无关。通常教师的自我分享会很好地带动学生的分享。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自我暴露要适时、适度,切不可“喧宾夺主”,毕竟学生才是活动和分享的主角。三、合理设置课堂环节(一)活动的设计心理活动课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活动进行得顺利与否、体验是否深刻,直接影响到分享的效果。在活动时心不在焉、处于观望和游离状态的学生,自然不会有切身的体会和感悟,也就分享不出什么来。因此,心理活动课的活动应精心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动起来,投入其中,乐在其中,为接下来的分享环节奠定基础。为此,活动的设计应该兼具意义性、趣味性与可操作性,活动的要求应清晰明确。此外,还要预留足够的分享时间,活动过程中要控制好节奏,不拖延,以免因活动时间过长而导致分享太匆忙。(二)分享问题的设计分享的话题太过笼统,或者超出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就会感到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分享问题的设计要合理、巧妙。首先,要贴近学生,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共鸣;其次,问题要有针对性,由活动引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主题;再次,问题要具体,简洁明了。四、采用灵活多样的分享方式心理活动课上的分享通常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自我分享”:活动后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回顾活动的过程,体会内心的感受,组织自己的语言,鼓励他们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第二步是“组内分享”:小组成员依次将自我分享的内容表达出来,每个人都要参与,并作好记录。第三步是“全班分享”:在小组分享的基础上,总结本组的观点,并派一人作为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发言人”最好轮流担任,这样既可以避免相互推诿,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根据活动的内容尝试不同的分享形式,会让学生体验到新鲜感,增添分享的乐趣。如:1.匿名抽签法:在“自我认识”一课,我先让学生在纸上完成15个“我是谁”的句子(不署名),然后请各组组长将所有的“作品”收集起来,从中随机抽取两张,大声读出来,请全班学生猜是谁写的。学生对这种匿名分享的形式非常感兴趣,分享结束时仍意犹未尽。2.跨组讨论法:如龙源期刊网“建塔”活动,每组选派一名观察员到其他组作监督和记录,并参与所观察的组的讨论。3.临时重组法:根据需要,可以暂时打破原来的小组。如在“异性交往”活动课上,学生讨论“最欣赏和最不欣赏的异性”时,在组内临时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或者两组的男生合成一组,两组的女生合成另一组,分别讨论后再在全班分享。“同性小组”减少了异性在场的顾忌,并使整个讨论过程多了一份好玩的“神秘感”。总之,应不断地探寻与活动相匹配的分享方式,以达到更好的分享效果。五、妥善处理分享中出现的情况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时刻保持专业的敏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敏锐地捕捉学生不经意说出的词语或不由自主表现出来的神态,并给予适当的反馈、点评和引导。如在“小小动物园”活动中,一名不善言辞的男生分享了最能代表自己的动物——孔雀,引起几名学生的窃笑,男生的表情十分尴尬。我不动声色地说:“每个人的选择都有自己的理由,你能说说你最看重孔雀的哪方面吗?”他回答:“孔雀开屏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很漂亮。”我说:“你选择孔雀,不是因为它的骄傲和炫耀,而是希望像它一样,在生命的某一刻,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他感激地点头,学生们也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此时的干预,既有鼓励性、启发性,又具有保护性。心理活动课上如遇学生情绪不稳定,教师应作出慎重处理。如在“生命教育”一课中,一位学生在分享自己“与死亡近距离接触”的经历时,陷入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情绪一触即发。此时,是任其宣泄,还是及时制止?一般情况下,个别学生的深层次问题和剧烈的情绪波动并不适宜在团体中作出处理,因为其他学生可能还没有作好深度开放、接纳的准备,个别成员的情绪宣泄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和冲击,对宣泄的学生本人也容易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可以先稳定学生的情绪,暂时“忽略”问题,留待课后个体辅导时进行处理。这是维持正常团体气氛的需要,更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课堂上有时还会出现故意捣乱或哗众取宠的学生,处理不当会对团体气氛起到破坏性的作用。教师应认真分析原因,区别对待。如果学生的捣乱、搞笑是为了吸引别人的关注,教师应采取“冷处理”,避免当众批评(否则会强化他们的行为),而在其暂停捣乱时主动关注他;如果捣乱是为了摆脱控制、“争夺权力”,那么最好不要与其针锋相对,以免爆发人际冲突,要用温和而坚定的语气转移话题;如果学生的捣乱行为是因为自暴自弃、敌意和报复等,那么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问题,需要通过个体辅导后再回归团体。(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三中,珠海,519000)编辑/任玉丹终校/于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