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一)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田淑珍为什么要提倡课堂教学行为创新◆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得到了更新。然而,从理念到行为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和创新。◆新课程处处体现着新思想、新观念、新创意,没有一个个定的模式可以照搬,只有依靠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探索中提高。◆要实施好新课程,使用好新教材,我们的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手段要改革,教学行为方式更要创新。前言课堂教学行为创新的特征◆实践性◆个人性◆情境性◆生成性什么是课堂教学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人格特征、教学技能与能力、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应对具体教学情境与问题的诸多因素所采取的教学操作方式的总和。教学行为的结构•(1)教学行为的性质结构•1)程序性教学行为。•如备课、编写教案、板书等.•2)生成性教学行为。•3)策略性教学行为。按照课堂教学的时间,教学行为又可区分为课堂教学前的教学中的行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后的教学行为。(2)教学行为的历时结构(3)教学行为的功能结构•第一种:“基础—技术—组织”•教学基础行为:(体态语)仪表、手势、表情、目光、聆听、移动、口头语、基础口语、独白、对话、教育性语言、教学性语言、板书字等•教学技术行为:教学设计、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管理、时空与媒体使用、练习、试卷编制、教育诊断等•教学组织行为:人格适应、环境适应、师生关系。第二种:“主要—辅助—管理”•主要教学行为:讲述行为、板书行为、媒体呈现行为、评价行为等及问答行为、讨论行为、练习指导行为、阅读指导行为、活动指导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学习动机激发策略、课堂交流策略、学习强化策略•教学管理行为:课堂教学组织行为、问题管理行为、课堂时间管理行为等专题二课前教学准备阶段(教学前设计)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措施(专题一至专题三)1.学习思考:(1)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行为创新意义有哪些?教学目标制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针对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专题一)(2)教学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哪些?与过去相比有哪些行为变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改进?(专题二话题一)(3)开展教师间的合作对教学设计行为创新有哪些积极作用?教师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开展教师间的合作?(专题二话题二)(4)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的教学,对教学设计行为的改变有哪些要求?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专题二话题三)(5)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环境的创设有哪些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准备行为应该有哪些改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如何解决?(专题二话题四)(6)教师反思对教师教学设计行为的改善有哪些积极作用?怎样做好教师的反思?(专题二话题五)(7)可利用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哪些?这些课程资源对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哪些积极作用?(专题三话题一)(8)在利用数学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有哪些?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的建议。(9)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方面有哪些经验和不足?有哪些改进措施?教学准备阶段的任务主要有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研究、确定教学目标●研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研究、确定教学过程(教学环节的确定、教学方法、策略的选用、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手段使用等)1、研究、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预先设定的可能达到的结果。课时教学目标必须明确而具体,具有可检测性。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目标设计。三年级上册29—38页《千克和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过程与方法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知识与技能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定教学目标的要求:1、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从三个纬度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2、每节课的三维目标要具体、有针对性。3、要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层次清晰。从宏观上考虑,从课程目标到阶段目标,再到单元目标和一节课的目标。4、要有数学思想、有发展性。目标细化: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认识人民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正确、熟练地辨认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初步掌握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币、取币。数学思考方面:充分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本单元的知识;在取币、换币、付币、找币等活动中进行合理灵活的思考,会设计不同的购物方案。解决问题方面:会进行简单的购物,回答购物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处理购物时发生的简单情况。情感与态度方面:在进商店观察、询问、购物等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勇气、热情、态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相互帮助。一个好的教学目标该如何表述?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把握,而不能含糊其词,否则无法规定教学的正确方向;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时间、空间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同时也是为了便于评价,因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只是说明目标所指向的这一群学生最起码达到的标准,它不代表所有学生真正获得的真实的教育结果,前者只是后者的一个部分。◆明确的行为目标,要包括下列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情境或条件、表现水平或标准。行为主体:应该是学习者。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学生应该……”,诸如,“使学生…….”或“教给学生……”都是不妥的。分为含糊的和明确的动词。含糊的动词有:知道、了解、掌握等等。明确的动词有;写出、背出、列出、选出、认出、辨别、设计、对比等等。情境或条件: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如,“借助计算器,探索……”“给出一条直线和直线外的一个点,能画出点到直线的垂线”“在实际情境中,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的方式,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等。表现水平或标准: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衡量学生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说出解答应用题的三个主要步骤”“三分钟内完成20道百以内的加法计算试题,90%的题都能算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