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建设厅2010年7月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体系规划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要途径一、规划编制背景2、规模结构特征3、空间结构特征4、城镇化特征5、存在主要问题二、城镇发展特征1、历史特征1、历史特征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河南的城镇体系在不同的历史节点上曾经达到过较为先进的状态,既有国际大都市洛阳、开封和国都安阳、郑州,也有一批辅佐都城的诸侯城邦、藩王城府等二级城市,还有一大批以县级政权治所为主的中小城市。河南城镇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自夏代起,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河南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3000余年。东汉、唐至北宋,河南经济文化达到鼎盛阶段,宋代东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夏隋唐洛阳城清明上河图北宋以后,由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的迁移,交通区位条件的改变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河南城镇在全国的地位逐步衰落。直到19世纪末,河南城镇总体上一直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相对均衡的城镇空间格局。20世纪以来,由于京广和陇海铁路建设、省会搬迁、“一五”时期大批重点项目建设等原因,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和煤炭、石油等资源开发型城市。新兴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镇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和城市规模迅速增长,相对合理的城镇体系格局基本形成,城市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河南省城镇体系现状图郑州郑州安阳安阳鹤壁鹤壁濮阳濮阳焦作焦作新乡新乡济源济源三门峡三门峡洛阳洛阳开封开封商丘商丘许昌许昌平顶山平顶山漯河漯河周口周口驻马店驻马店南阳南阳信阳信阳省会省辖市县级市省管市城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38个设市城市以全省1/6的人口、不足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4.0%的生产总值、59.3%的第二产业增加值、62.1%的第三产业增加值。38个设市城市以全省1/6的人口、不足1%的土地,创造了全省54.0%的生产总值、59.3%的第二产业增加值、62.1%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新密、荥阳、新郑、登封、偃师、伊川尉氏、舞钢、宝丰、林州、水治、卫辉、辉县、明港长垣、沁阳、禹州、长葛、义马、灵宝、永城、民权、临颖、濮阳县城、镇平、新野、西峡、鹿邑、淮阳、沈丘、西平、光山开封、平顶山、安阳新乡、焦作、南阳、商丘郑州洛阳鹤壁、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周口、驻马店、信阳济源、巩义、项城、邓州、潢川、固始其他县城及小冀、四通、水冶、秣陵等小城镇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7个中等城市14个小城市32个小城镇822个设市城市38个,县城85个,建制镇753个。等级序列完整,呈“金字塔”式结构。2、规模结构特征城镇和产业分布轴带特征明显3、空间结构特征六条主干交通沿线,分布了18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和56个县城,集中了全省约80%的城镇人口和70%的GDP。集聚了全省60%的城市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9.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60.9%集聚了全省工业企业前50强中的39家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初显人均GDP空间分布图全省设市城市50强企业空间分布4、城镇化特征我省城镇化进程建国以来,我省城镇化进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491960197619942005102030城镇化水平(%)起步阶段(年均增长0.45个百分点)停滞下滑阶段(15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恢复阶段(年均增长0.52个百分点)快速提升阶段(年增长1.35个百分点)220129941000200030002000年2005年城镇人口(万人)25953624010002000300040002000年2005年城镇建设用地(平方公里)“十五”以来,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城镇化水平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居民住房明显改善,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天然气供气总量、城镇住宅竣工面积等分别达到“九五”末的2倍、3.3倍、3.65倍和2倍。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12.3个百分点,居全国倒数第五位、中部六省倒数第一。5、存在主要问题43.043.242.137.037.035.530.71015202530354045全国湖北山西江西湖南安徽河南城镇化水平(%)200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与全国、中部省份比较城镇化地区差距明显4037.731.227.121.119.701020304050中原城市群豫西豫北豫西南豫南豫东城镇化水平(%)2005年全省各分区城镇化水平城镇体系结构不够完善省会郑州城市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在全国城镇体系中的等级地位不高全省中等城市数量偏少,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不够突出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功能不全,服务带动乡村地区发展的功能较弱城镇间互补性不强,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础设施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地区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平方米)城市用气普及率(%)河南23.407.779.7269.25全国26.118.6210.9282.08我省居全国位次201819212005年全省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与全国比较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项目河南全国市均城建固定资产投资2.6亿元8.4亿元人均城建固定资产投资613元1560元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2.24%6.31%城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0.93%3.06%2005年全省设市城市城建固定资产投资与全国比较三、城镇发展条件1、经济2005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大关,达到10587亿元,居全国第五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农业大省地位稳固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经济农业大省地位稳固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经济农业大省地位稳固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第三产业蓬勃发展1、经济2、人口2005年底,全省总人口9768万人,全省劳动年龄人口6899万人,是全国人口大省和劳动力资源大省。3、综合交通陆路交通发达全国铁路网和公路网中心,交通枢纽地位突出航空运输发展迅速管道运输初具规模河南在我国交通大十字架中的位置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西部资源输出、东部产业转移的枢纽4、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优势矿产有煤、石油、天然气“三大能源矿产”;钼、金、铝、银“四大金属矿产”;天然碱、盐、耐火粘土、蓝石棉、珍珠岩、水泥灰岩、石英砂岩等“七大非金属矿产”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豫北、豫西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区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主要分布在沿黄地区、南太行地区、伏牛山区、大别山—桐柏山地区,为河南发展旅游业、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2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地质公园(2006年为4处)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8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国家地质公园17处国家森林公园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村)21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0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势减缓5、生态环境造纸、建材、焦化、冶炼等重点行业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工业企业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部分城市和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建设取得较大发展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江及淮河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及平原绿化、通道绿化、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05年全省林木覆盖率达到22.6%,比200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四、发展机遇和挑战1、发展机遇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机遇与挑战发展机遇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东部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机遇与挑战2、面临的挑战2、面临的挑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实现统筹发展任务艰巨2、面临的挑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实现统筹发展任务艰巨2、面临的挑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实现统筹发展任务艰巨2、面临的挑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压力大区域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实现统筹发展任务艰巨五、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1、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发挥城乡规划的社会服务功能和对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遵循城镇发展规律,提高发展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城镇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继承和发扬历史文化传统,保护自然和人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综合协调,统筹兼顾全面实现城镇体系整体目标和长远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地区的局部利益和阶段性目标,把握好发展节奏和发展时序,为不同投资主体和各级行政主体提供发展的空间。2、规划原则顺应规律,适度调控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强化政府对公共资源和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保持经济发展活力,发挥政府对核心竞争要素和区域重要资源的配置整合职能。突出特点,分类指导先发地区,重点引导发展建设模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资源增量;后发地区,重点提供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政策扶持敏感地区(如生态敏感地区、战略性资源地区),突出上级政府的控制与协调作用;一般地区,实施有限管治、合理引导,调动基层的发展积极性明确事权,分级管理明确各级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事权。对区域战略性资源,提出刚性的规划控制要求,由省政府直接监管或协调对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行政边界地区的发展,提出明确的引导与协调要求,由省政府协调、监督,地方政府实施管理对各城镇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出原则性要求,保留一定的弹性,以适应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具体建设由地方政府自主管理1、区域发展战略六、全省区域发展战略与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全省经济社会实现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建设和谐河南。2、区域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达到18100元。2020年人均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36200元,基本实现工业化,主要经济发展指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区域社会发展目标2、区域发展目标2010年,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文

1 / 1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