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回忆——牧歌摘要: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农村景致中充斥着纯朴宁静的独特情怀,在这些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勤劳质朴,追求着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也感动着许多人,一个艺术家要善于用心去看世界,去品味人生的真谛。一幅好的作品是需要作者用心用情去创作的。人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又是对生活的一种升华。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将生活中最平凡的点点滴滴和触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那一丝感动用我们的画笔将它们表现出来。我的作品《牧歌》,旨在表达我日益坚定的归隐之心,是我几年来对艺术的一点浅薄认识的表达,也是我毕业后工作去向的一个指引。创作思路第一节选题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谈到:自然物本身显现出的是自然的自由生命,这就在也具有生命的主体心理产生一种契合感;人可以体会自然的生命以及自然对灵魂和心情所发出的声音,所以人也可以在自然里感到很亲切并把这种亲切情感用作绘画的题材。我小时候生活在大山深处,哪里条件很艰苦,乡亲们很友好,四季变化明显,春夏秋冬风景很迷人,那里几乎和外界是隔绝的,至少对于一个孩子是隔绝的,我们很小就跟随父母在地里劳动,在乡村小学和大孩子一起学习,放学后就会帮着父母在做些农活,放牛,打猪草。对于外面是世界,所有信息都靠一位老师的讲解获得,于是我们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总想着什么时候能穿过一座座的大山,去看看老师说的大城市,书上看到的大海,飞机,火车,还有“会说话的电视”读者可能觉得很搞笑,但那是事实,并且我觉得那很幸福,一直都是。我父亲在当地是以一个颇有学识的人,他很注重哥哥和我的学习,希望我们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在我7岁那年,我们一家随父亲搬到了一个离故乡很远的一个小镇上,我对故乡的思念从此就填满了每一个闲暇时光,小镇上的生活很便捷,水电煤炭,通讯,上街都很方便,可是这一切也阻挡不了我对故乡的眷恋。我想念我的小羊羔,想念我栽的杏树,想念邻居阿婆的泡菜,想念村边的小河,想念和小伙伴一起玩雪,捉老鼠,养蝌蚪,采药,挖野菜的日子···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常想死后一定还要回到那里灵魂才能得到安息···随着时间的推移,让我对故乡以及童年有了更加深刻的情感。我总是寻思这如何在绘画中寄予这份情感,也促使我对艺术始终保持着一种虔诚的态度,以及单纯的爱好,经过四年的大学生活,使我对绘画有了重新的认识,我们观看目前绘画界的现状,不少所谓追求现代风格的画家们,愈来愈远离了健康、崇高而庄严的艺术精神,他们通过数字技术创造出所谓的艺术品,艺术的经典性此时已不再被重视,而真正的“绘画性”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名词。许多艺术家直接用数码媒介,用最快的方式进行图像的处理与加工,他们追求形式上的猎奇与哗众取宠,很多人常常被这些图像所营造的环境所蒙蔽,只留意于眼下的数字虚拟对象,而艺术的原创和个性的独创——这代表着绘画经典的东西,也正悄然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作为一个热爱自己专业的艺术生,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未来在哪儿?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我们不能只有人文关怀,不能总是很愤青的怨这怨那,我们也会考虑到生存,考虑到家人和未来的归宿。逐渐的我懂得了应该直面人生,酸、甜、苦、辣的味道都淡漠了,却常常会有一些鲜活的形象和今人激动的景观在不知不觉中从记忆的深处跳出来,仿佛一切都是生在昨天,那是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一种感受。对乡村的依恋几乎渗透入所有人的基因,一代代遗传下来。一位作家说:我的灵魂穿着一双草鞋。的确,即使我们身着洋装,灵魂依然穿行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风在田野里悠闲地飘荡,带着野草、野花混同稻麦的香味,轻轻拂着你的脸,这样的时刻该是多么地惬意。在那里我们看不到激烈的冲突,它给予我们的是一片宁静、优雅的乐土。第二节构思从安德鲁•怀斯的乡土写实主义中,我领略到绘画是用来凝视(Gaze)的,需要观者发动其所有的感官、心绪与想象,全身心进入画面的世界。我想通作品表达一种归隐之意,希望从作品里反映出我对归属感的一种寻求,这个过程是漫长的,并非短短几周或是几个月就能获得答案。其实《牧歌》在我大二的时候就曾构思过,大三时用小幅画布尝试构图,但是一直都没有表现出我想要的感觉,直到后面的实习、顶刚实习,毕业的压力一步步逼近,不同的价值观在我心里摇摆,我在物欲与精神的抉择中痛苦的挣扎着,但是我知道我的心事向往山区的,那是一次偶然,我在浏览网页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张图片,几个放牛的孩子在草地上各自做着自己的事,姐姐望着远方,似乎对远方充满了期待和向往,弟弟玩弄着手中的草风铃,还有一个女孩躺在草地上看在天空飘过的白云,不远处几头牛悠闲地啃着草,孩子们很单纯,却又似乎心事重重,远处的父母在地里忙碌着,他们日复一日的,在田地里写下勤劳的诗行。晚霞给大山披上古铜色的帷幔,一抹余晖停落草地,草地上各色的鲜花熠熠发光···这一切和我的童年几乎是一样,于是我当时就决定要把这几个孩子当成素材,植于我的绘画当中,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也逐渐明了起来,那就是回到大山去播种我的梦想。艺术通常被认为是表达人类情感最好的方式之一。艺术家们习惯用独有的直觉与敏锐机智去体察这个世界,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真实感受,通过自己手中的画笔去选择宣泄与表达。生活本是极其丰富的,到处都可以体验。时时都可以积累,重要的是学会把握,记得小时候我们听到《草原》这首歌,就会觉得草原是多么的美好,并且远方那辽阔的草原就成了我向往的地方,我想不管是诗歌,文学,还是绘画,传统艺术都有一个相同的作用,那就是教化作用,除去政治方面的教化,我认为艺术依然是那么的单纯,因为它汇集了人类美好的情感在里面,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我们知道20世纪以后,随着文艺复兴的浪潮,宣扬个性格解放,艺术家也通过作品把一些负面情绪表达出来,诸如愤怒、绝望、忧郁、暴虐等等。本来是要揭露社会的某些病态的存在,意在告诉人们这个社会出问题了,希望能引起相关人士的重视,但是观众看后就更加感到绝望,而不是警醒。艺术家作为一种“偶像“存在,人们会认为他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生活,诊断出社会的病变,作为偶像级别的艺术家,如果作品里充斥着消极的类容、沮丧的情绪,在观众眼里就会扩大化,变得强烈。我应该是故意回避对现实的批判,而是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回忆质朴、静谧的乡间生活…我的作品是在画室进行的,却又写生的痕迹在里面,这自然是一种回忆过程,而不是描绘过程,农村的感觉记忆在画家的思想深处,只要提起画笔,那些原始的印象便会汩汩而出,在画面上获得了更新的呼吸。这种倾听与倾诉在我的记忆库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虽已事过境迁,但只要开启尘封的记忆,一切便会如实地浮现眼前。三、创作过程在农村,只能作些简单的速写,但是在乡村生活的经历以及视觉和心理感受,为我积累了丰富的养料,为我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在创作过程中保持一种自由心态,把创作过程视作一种对对象的体验、对手法的试验,也看作是认为自身感情的过程。创作是复杂的,创作实在是思想的成果,是感情的浓缩,是记忆的积累,也是奋力追逐的梦想——永无止境的梦想。由此,《牧歌》其说是客观生活景象的再现,毋宁说是心灵迹象的表现但是由于我的彩基本原理的能力不够和绘画基本功粗浅,造成不能够驾驭画面的尴尬局面,是的我创作无法顺利进行,在创作阶段我还进行了一些写生练习,同学们都觉得我很闲,事实上是因为画面的需要,再加上我自己也是热衷于写生的,从油画风景写生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既新鲜又兴奋的感受,这种感受和激情是单纯待在画室里所难以取得的,它是一种带有个人真挚感情色彩和强烈乡土生活气息的审美体验。:艺术是心灵的写真,只有真诚才能动人。我在写生过程中,渐渐对油画风景写生有了一些体会和感受,认为任何一个画家都难以避免原生态景物的“挑战”,如果蔑视自然写生,初学者就会显得很盲目,画得杂乱无章,既没有主题,又无法感染人。贡布里希说过:“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我们不可流于外表形式地模仿照搬,应该从提高自身修养入手,在主观内化的前提下才能在创作中流露出来古典油画当中,风景一般都是为人物作陪衬的。油画风景中的明暗就是在阳光照射下物体所反射的光线。主要强调空间和体积,明暗对比强可以产生空间感。主要的景物可画得实、浓一些,反之要虚、淡。这样不但表现出画面的情趣,也增强了空间感。空间层次的表现,关键在于处理好近、中、远三个层次的景物。冷与暖是油画风景的精髓。在自然光的照射下,亮部呈暖色,相对,暗部呈冷色。比如:亮部是偏黄,暗部就要偏紫(对比色)。冷暖对比也可以产生空间,近景偏暖,远景就要偏冷。颜料的厚与薄:近景要厚,远景要薄。因为薄的话,就能把远景推得很远,反之颜料厚就能把薄与厚的距离拉开了,表现方法需要在大量的临摹和写生的创作道路上摸索总结,我旨在达到一种:以自己的真实感受为基础,创作出一种游离于“伤感现实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二者之间,在古典主义和印象主义之间“折中”的艺术形式小结:瓦利诺斯说,哲学就是带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家园。两千多年来哲学有两个永恒的母题,生存的理由,与生命的归属,这两种关怀也为各门艺术所追寻和践行。尤其到了20世纪的现代文化语境中,“乡愁”一词与工业文明对人类生活的催进与异化有关,与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记忆有关,与快节奏生活方式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有关。在艺术表达的世界中,塔可夫斯基用影像捕捉乡愁,格里格用旋律咏叹乡愁,余光中用诗文书写乡愁,还有更多人脑海里关于乡愁的图景与怀想,是安德鲁•怀斯在画布上营造的那片空旷而温暖的诗意乡土,更有人以“怀乡写实主义(nostalgicrealism)”来归纳其画风。事实上在多数人的心中,所谓“乡愁”其实只是那最为浓缩和精炼的一瞥印象,它归根到底最为纯粹地存在于二维平面的视觉空间,因为对于故乡的永恒向往和一个人灵魂中最深处的美好,有时仅仅寄存于一个单纯的画面。参考文献:[1]:参见〔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62-263页。[2]〔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艺术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3](英)克拉克(Clark,K.)著.风景画论.吕澎译.第一版.重庆:四川美术出版社,1988。[4]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黄少伟.《当代绘画艺术创作的误区》[J].《美术大观》2007.6[6]张永清.《现象学与西方现代美学问题》[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7博宝艺术网:54深入探索艺术真谛---记孙为民的画作者:邵大箴[7]广西美术出版社《中国现代艺术品评书·孙为民》,1993.P.59《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