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促进民政事业大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既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民政工作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民政部门如何正视现实、顺势而为,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推进民政事业大发展,我认为必须在工作理念上实现六个转变:1、民政工作要从二线服务者的角色向一线建设者的角色转变。传统的观念是民政工作为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民政工作的定位是服务经济建设,发展是目的,民政是手段,在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中也是发展第一位,民政第二位。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把维护群众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经济工作与社会工作由过去的从属关系变成现在的并列关系,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我们民政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变化,抓住机遇,积极作为,牢牢把握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大方向和主动权。2、民政工作要由城乡二元化模式逐步向城乡一体化模式转变。十一五规划建议要求,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去,由于城乡差别的客观存在,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优抚安置、基层政权建设等民政工作上都实行了城乡有别的双轨运作模式。随着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加快,打破城乡有别的民政工作模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新型民政,既是民政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适应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必然选择。各地需要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制定切实可行的城乡一体化民政发展规划,经济发达地区要先行一步,率先在城乡低保、退伍安置、医疗保障等方面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为面上推进提供经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要选择1-2个初步具备条件的项目,在局部地区有所突破;其他地区也不能坐等观望,而要超前研究,制定规划,形成方案,一旦时机成熟,即在面上推广。3、民政工作要从单项临时救助向体系性救助转变。十一五期间,既是民政事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凸现期。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和市场经济的深层次推进,必然会有部分群众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形成新的困难对象,与过去因灾致贫、因病致贫的偶然性、分散性相比,他们具有必然性、群体性的特征。民政部门必须时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不断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拓宽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网,从体制上、机制上构建层次有别、功能互补,覆盖所有贫困群体、弱势群体的保障网络,着力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就业、就医、子女入学、住房、法律援助等为主要救助内容的扶贫济困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4、民政工作要从单一的政府行为向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转变。民政部门是管理社会行政事务的职能部门,发展民政事业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各级财政的投入始终是民政事业费投入的主渠道。但在经济转型、社会转轨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仅仅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必然会限制、束缚民政事业的发展,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必须打破政府包办一切的格局,充分挖掘民政部门自身的发展潜力,壮大民政部门的自身实力,走自主创业、自我发展的路子;进一步整合资源,通过自身的协调,有效整合民政系统内部的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有效利用外部的资源;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兴办民政服务业的积极性,走民政事业社会化的路子,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需求。5、民政工作要从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以法制手段为主转变。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政府行政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民政部门是法制建设的重点部门,涉及民政工作的有效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就有几十件,而且这些法律法规还在不断的调整、丰富、完善当中,仅2005年上半年民政部就出台了《基金会管理条例》、《军人优抚优待条例》2个重要法规和12个国颁、部颁规范型文件。因此,民政工作必须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走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要严格依法行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从根本上保证民政工作的健康发展。6、民政工作要从单纯追求效能民政向效能民政与和谐民政并重转变。民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要使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民政工作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民政工作面广量大,工作内容多、类型多、头绪多,但都统一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以打造强势民政为载体,在效能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构建和谐民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在选择1-2项进行重点突破的同时,着力在民政工作和谐发展、整体推进上多做文章,努力实现不同区域的民政工作、不同领域的民政工作、不同层次的民政工作以及民政业务工作与民政队伍建设、民政事业发展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推进。本着这一理念,十一五期间的民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根主线,突出前瞻性,着眼于为5年目标的实现;突出现代性,民政基础设施建设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民政工作手段要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突出服务性,按照亲民、务实、高效的要求,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稳定、服务发展;突出和谐性,力争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业务的民政工作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具体说,就是要建设三个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制度健全、相互衔接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政府倡导、社会支持、群众参与的新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的新型减灾救灾体系;实施三大工程:以发展专业经济协会为载体的富民工程,以构建和谐社区为载体的便民工程,以促进村民自治为载体的惠民工程;抓好三项服务:针对双拥、优抚、安置的保障型服务,针对婚姻登记、殡葬改革、区划地名的管理型服务,针对老龄工作的维权型服务。从而在更高的标准上解决民生,在更深的层次上落实民权,在更宽的层面上维护民利,在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旗帜下实现民政事业的大发展。论民政执行力的生成机制民政执行力,是民政系统干部队伍依法履行民政职能所表现出的能动的实践能力,是由“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为民解困”民政宗旨凝聚而成的核心特质,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担当保障改善民生责任的群体行为。近两年,局党委坚持把提高民政执行力作为做实、做优、做强大民政的重要抓手,用科学务实的理念探索民政执行力的生成机制,赢得了党委政府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满意。实践证明,面对从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变的时代需求,这困难、那困难,最大的瓶颈困难是民政干部的执行力;要发展、要创新,最大的潜力和活力也是民政干部的执行力。一、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筑牢民政执行力的精神支柱作为“班长”,我感到必须善于用理论武装来凝神聚气,只有保持民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高度的理论自觉,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思想的清醒和行为的坚定,开辟执行力的力量之源。我们把践行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民政工作全过程,着重抓住第二批、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集中教育活动,在真信、真学、真用上下功夫求突破。从去年3月到8月,局党委中心组和局直属党组织共1432名党员采取集中读书、展评笔记、以考促学、知识竞赛、边学边改等方法,着力打牢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根基,集中梳理出在6个方面需要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的关键问题,形成32项整改措施,促进了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在第三批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工作中,我们又坚持“有责、有法、有序、有效”的“四有”做法,在2991个社会组织中普及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社会组织已建党组织占应建党组织的比例从学习之初的16%提高到71%。我们还把集中学习教育的经验运用到平时工作中去,确保理论学习制度化、经常化。紧贴为民服务应知应会的业务实际,组织了执行力、社区管理、服务礼仪、公文写作等16次集训和讲座。二、坚持用先进典型引领队伍,营造民政执行力的昂扬氛围旗帜鲜明地为先进典型礼赞,用先进典型引领队伍,就能够切实增进党员干部对民政为民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让一切有利于民政执行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和迸发出来。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来增强先进典型对民政执行力的培育效应。一是传统教育。我们先后分批分期组织党员干部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周恩来纪念馆、焦裕禄纪念馆参观学习,由局主要领导带队重走井冈山。二是自我教育。我们利用庆祝新中国60华诞这一契机,在全局系统开展了五项系列活动,包括宣讲共和国“双百”英模、慰问百名劳模、组织千人笔会、大型群众歌咏比赛等,构成了一道气势恢弘的精神大餐。三是先进典型演讲。我们在全局遴选出10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讲身边的事、所做的事、难忘的事,在情感互动中让人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信、可学。三、坚持用终端绩效取信于民,铸造民政执行力的服务品牌近两年,我们把民政执行力融入现代民政业务的系统工程中,逐步形成了“3421”的服务规范格局,即面向三大群体(城乡困难群体、双拥优抚群体、老龄及特殊群体),做实四大基础工作(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基层民主政治、服务国防和军队建设、社会专项事务管理),优化20多个业务大项、100多个业务子项的服务流程,力求惠民最大化、操作便捷化、服务精细化。其核心架构是:依法规范、从严规范、精细规范、统筹规范。依法规范,就是谋求民政执行力的科学性,用法律法规科学界定民政业务的行政范围和施政流程。我们把行政作为的重心放在优化服务上,开展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编制了行政权力流程图,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进行了压缩、细化,目前我局保留行政许可4项、行政处罚36项、行政收费2项、行政强制7项、非行政许可审批6项、行政给付1项、行政确认3项、其他行政行为11项;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论证等制度。从严规范,就是谋求民政执行力的精准性,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2008年10月,为做好对口支援四川省绵竹市富新镇灾区群众过冬棉衣被募集工作,我局打破常规,由两位局领导在捐赠一线直接指挥,组织捐助服务中心与市质监局检验人员连续作战11个昼夜,围绕分类、登记、检验、整理、打包各个环节实行全流程质量监控,对接收的6万多件棉衣被做到逐件检查验收,不合格的坚决不发往灾区。最终筛选出优质的44167件棉衣被调用专列发往富新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35000件任务。精细规范,就是谋求民政执行力的艺术性,让服务在不断的超越中更具人性化。市军休二所把让军休干部满意作为超越自我的标杆,对在实践中形成的服务规章大胆进行“扬弃”,邀请军休干部逐条评议、修改,最后形成细分为四大类72项569条的《军休二所服务管理细则》,建立了一套新颖、实用、长效的服务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涵盖了职工所在岗位需掌握的军休服务管理知识、服务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流程。统筹规范,就是谋求民政执行力的可持续性,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起步于2005年的农村五保供养“关爱工程”,我市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225所,新增床位27156张省、市、县三级累计投入资金约2.97亿元。在严把基础设施质量关的前提下,集中全力抓软件服务的配套建设,出台了关于敬老院工作人员编制员额和工资待遇等管理文件,在牛年春节前为全市164所敬老院配发了大屏幕液晶电视机,去年10月份为全市217所敬老院分别配备了大型工业洗衣机和脱水机,现全市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已达60%以上。四、坚持用机制创新破解难题,拓展民政执行力的新领域用创新的方法推进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2009年,我们确立“项目民政”的创新理念,充分整合民政资源,共安排75项民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在建项目57个,计划建设项目18个;市本级18个,县区级57个),总投资5.486元;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投入、福彩公益金资助、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吸纳部分社会资金等。今年我们又确定为“民政项目建设提升年”,实现民政基础设施的持续完善与升级。用创新的方法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有新突破。我们用大民政的视野乘势而上,推进城乡社区建设,逐步达到社区服务“零距离”、“全天候”。去年以来,每年在全市新建100个以上社区民生综合服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