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创新杯作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创新的说明本文是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从2007年1月至今,本课题组成员深入桂柳运河地区调查共10余次。到目前为止,只有在《新唐书》、《清实录》以及地方志对该运河有一些零星记载(这些记载的内容大多数是重复的),它们的关注点基本上集中于桂柳运河的维修系统上。我们通过社会历史调查,收集了地方的一些口碑资料、实物资料,以及一些古老家族的族谱,实现了资料的创新。这些散落于民间的珍贵历史资料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它们丰富或者说填补了中国历史资料的某些空缺。本文综合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社会学的调查实证分析法而形成。自始至终,我们都重在还原历史、考证历史,在逐段考察的基础上,将文献与口碑资料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状况相对照,力图用具体的事实,展现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究方法的创新。行文大体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注重对桂柳运河的历史考察,第二部分阐释了运河的路线及其沿岸经济状况,第三部分提出我们的建议,第四部分将值得深思的问题提出进行讨论。文章通过这四个部分,对古运河进行了古今追溯,通过图文,解说了古运河的大致走向,提出一些建议,也算是对前人著述的补充,以实现部分观点的创新。2桂柳运河沿岸经济的历史考察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内容提要】桂柳运河始建于唐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历史上曾对广西的经济、军事、政治起过重要作用。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陈述了桂柳运河的历史沿革,对桂柳运河流域的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供研究者讨论。本文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关键词】桂柳运河;历史沿革;现状;经济;在农业文明时期,桂柳运河在中国西南边疆具有重要的地位,运河及其沿线的村庄,曾经历了一个繁华的时代。时过境迁,在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文明之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古运河已失去了昔日的作用,日益衰落。但运河丰富的资源依然保留。本文着重探讨桂柳运河在社会历史变迁中的兴衰,对桂柳运河流域的现状以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将田野调查获得的口碑资料与历史文献资料相结合,力图用具体的事实,还原桂柳运河的历史,并对如何利用其丰富的文化及自然资源为当地居民谋福利,加快桂北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一、桂柳运河历史沿革概述㈠运河历史桂柳运河亦称相思埭,位于广西临桂县境内,故又称临桂陡河;又因与灵渠同在桂林且位于灵渠的南面,因此又称南陡河。它是联系漓江支流良丰江和柳江支流相思江的人工运河,东起良丰江,西至相思江上的大湾,全长约16公里,控制集雨面积约59.8平方公里。分水塘在运河的中部,水源为狮子岩流出的地下水及附近山涧溪流的水。相思埭是在排水河道的基础上人工开凿的,由分水塘起,水往东西两面流,以东称东渠,以西称西渠,分离后不再相遇,故被形象地命名为“相思埭”。3有关相思埭工程的记载,最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桂州临桂县”,“有相思埭,长寿元年(692年)筑,分相思水使东西流。”长寿元年正处于唐武则天兴盛时期,桂州总管府在五个总管府中是最接近中原的地区。朝廷修相思埭是开发边疆,发展社会经济的需要。宋元时期的文献上没有见到关于相思埭的明确记载,但由宋朝经济重心南移可以推测,相思埭的地位只会越来越重要。明代对相思埭的大规模整治维修,史载资料不多。明万历三年(1575年)“开通府江水路诸路”时,曾对相思埭进行修治。○1魏浚写于万历壬子年(1612年)的《峤南琐记》云:“灵渠自北而南,三十二陡。又由漓通铜鼓水,自东而西,入永福六陡。六陡冬月水涓,则涸绝不行。”○2邝露在《赤雅》里记述他在1633年左右来广西时曾写道:“灵渠,自北徂南三十二陡。由漓通铜鼓水,自东徂西入永福六陡,冬月涸绝不行。予过陡时,水长月明,如层台叠壁,从天而下。”○3通过这两人的记述可知,灵渠与相思埭一北一南,共同构成一个运河系统;相思埭设陡闸帮助通航;相思埭的通航情况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在冬季枯水季节,船无法通行。值得注意的是,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广西旅行时,由桂林至苏桥是陆行;从苏桥乘船下洛清江,经永福、鹿寨至雒容;在雒容弃舟乘马至柳州。从桂林至柳州,在正常情况下,本可一水直通,但徐霞客在这条运输线上是分段而又用多种代步工具前进,当是相思埭年久失修,航运时通时断之故。清代是相思埭运输最繁忙的时期,官船、民船往来频繁,为保证运河的通畅,曾进4行多次整治维修: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整修灵渠的同时修缮了相思埭。○4雍正七年(1729年),兴修相思埭,“与兴安灵渠工役并举。于是建闸水之陡二十座,凿去碍船之石三百八十六处。开浚河流,如石槽型,水得容蓄,长流不竭。农田商楫倶赖其利。”○5雍正八年(1730年),“修葺临桂县黄泥等十三陡,凿石十九处,开凿雒容县陆路,又修兴安县以至全州一带河道,修整旧陡三十六处,以资转运米谷,灌溉田亩。”○6次年,两广总督鄂尔泰“自滇入粤,道出百色,渡柳江,过永福,抵桂林”○7。鄂尔泰经过相思埭时,看到旧时所建鲢鱼陡,奔流急湍,陡门多已倾塌,于是奏请修复。雍正十年(1732),由鄂尔泰、大中丞金鉷奉旨监修,“增修临桂县鲢鱼等七陡,增凿一百三十五处。又覆准临桂县修凿鲢鱼等二十陡,每陡设夫二名,共设夫四十名。东西两陡各设渠目一名,每名岁给工食银六两。照兴安县陡河之例,岁修银六十两,于存公银内动支,以备分修之用,年终造册核销。”○8乾隆四年(1739年),“临桂县鲢鱼陡河上之门山湾、鲨鳅桥二处,加筑两陡,给岁修银六两,于盐道库存公银支给,按年造报察核。每陡设夫二名,每名年岁给工食银六两。”○9乾隆十一年(1746年),“临桂县南陡二十四陡,每陡设夫二名,共四十八名,又渠目二名,工食银年各六两,共三百两,遇闰各加银五钱,共二十五两,在司库耗羡银内动支。陡长二名,工食银年各三两六钱,共七两二钱,遇闰各加银三钱,共六钱。塘长一名,工食银六两,遇闰各加银五钱。每陡器具银一两,共二十四两。龙神庙僧一名,每年银十四两四钱,遇闰加银一两二钱。在司库闲款银内动支。岁修银六十六两,在道库盐羡银内动支。”○10乾隆十九年(1754年),两广总督杨应琚奏:“……临桂县陡河,俗名‘南陡’,下达柳庆,溉田运铅,亦关紧要。近日陡坝倾颓,且有陡门相离太远并需酌添闸坝之处。均请动项兴修。”得旨:“如所议行。……”○11乾隆二十九年(1764),广西巡抚冯钤奏:“粤西陡河,自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理后,堤岸沟渠不无坍淤,应行修补。查每陡相距半里至一二里不等,惟新陡至竹头陡中隔五里,路长水散,舟行多阻。此处有旧陡基三处,应仍添设三陡,以利行舟。估银5三千二百余两,应于盐道库内羡余项下动支。”得旨:“如所议行。但须细为查察,勿令冒销,工归实济可耳。”○12乾隆三十年(1765),广西巡抚宋邦绥奏:“粤西临桂、兴安所属南北二十八陡河,为通商利农之要津。今又修复星桥、灵山(今属兴安县)、牛路(今属临桂县)三陡,请每陡设夫两名,并给蓄水器具银两。再,向令临桂巡检、兴安典史分管,该县按季亲查,但二县事繁,难于兼顾。查桂林府同知,本兼水利衔,事务亦简,应责成稽查。”○13民国期间,境内公路、铁路相续兴建,交通运输工具改善,加之相思埭年久失修,河道淤塞,往来船只减少。解放后,运河东段尚可载物行船。1973年,兴建相思江排涝工程,拓宽、加深河道东段3公里,并拆毁部分桥梁及陡门。睦洞至莫家段6米宽的河道被填平缩小至1.5米,狮子岩前的积水塘堤坝已被毁坏,现存河道仅供睦洞、新民两村农民驾舟运送生产物资和农田灌溉之用。到了现代,随着湘桂、黔桂和枝柳等铁路的通车以及城乡公路网的普遍建立及完善,用陡门逐级递运、运输量又极为有限的古运河航运,因很难适应现代交通的要求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桂柳运河逐渐衰落。桂柳运河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文明发达的地区,历史包袱都很重,这是一种历史的悖论。在农业文明地区生活的人们,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生活现状,容易形成一种惯性,不习惯打破旧有的生活经济圈,习惯于固守。因此,在这些地方生活的人基本上不会主动“走出去”,他们有一种自我优越感,安于现状。但自从人类社会跨入工业文明之后,这些地区的人们的固步自封自然会导致其落后。桂林政治地位的下降是桂柳运河衰落的又一原因。广西首府自桂林迁往南宁之后,广西的政治、经济中心相继迁往南宁,这也是造成桂柳运河衰落的原因之一。桂柳运河的衰落可能也与其自身设施的破坏有关系。桂柳运河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淤塞,许多基础设施被拆毁,这些都不利于桂柳运河的通行。㈡运河的作用1.缩短从桂林顺流至梧州再溯江上柳州的航程509公里。在相思埭开凿以前,从桂林南下柳州的水路,须经漓江至梧州,溯西江上桂平,北上黔江,又经象州入柳江,航程千余里,滩险浪恶,事故频多。自从桂柳运河开通以后,从桂林至柳州的水路航程不仅缩短到150多公里,而且在运河内航行较之前平稳安全。62.丰富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相思埭的开通,不仅沟通了漓江与洛清江、柳江的航运通道,加强了广西的水运能力;而且促进了广西与贵州、湖南、广东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相思埭是古代广西水陆联运中的一个环节,虽然其航程仅有16公里,但其作用是不可磨灭的。相思埭与自合浦入广西境的海上丝绸之路、湘桂走廊、潇贺古道,共同构成了古代广西水陆交通网。由于交通的便利,也促进了民族经济的融合。3.平衡河水,调节流量,利于灌溉。当良丰河水涨时,江水经过相思埭流入相思江,而相思江水涨时,可沿相思埭流入良丰河,起到协调流量的作用。同时,有利于境内的农业灌溉,做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兼顾航运与水利两方面的效益。4.便利军旅“粮食戈甲”运输。相思埭修建的最初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唐王朝对岭南的用兵。相思埭修建后,便利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陲的统治,也加强了西南与中原的联系。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王师赴黔征苗,“自雷塘驿则费而劳,自分水塘则捷而逸”○14;且昔人有言曰“治水而不通军,则濡足何益?”○15二、实地调查情况㈠运河现状见闻自2007年1月始,我们开始对桂柳运河进行了多次调查,虽然河段多数被浮萍堵塞(调查时正值枯水期,部分河段有干涸的现象),但大部分河段保存得较好,分水塘源头水量依然充足,一些分水工程如蓄水闸、分水闸的遗迹还十分清晰,相思埭上的一些古桥也保存得较为完好。现将有关运河河身、分水工程、陡门、古桥等方面的调查情况简述如下。1.运河的中段部分,即分水塘附近分水塘位于陡门村的东北方向,初建时具有蓄水和分水功能,因年久失修,现如今分水塘里已是芦苇丛生、浮萍满塘,其功能已经不明显了。在丰水季节,分水塘两边的河段还可通航,但到枯水季节,水源仅仅是一条涓涓细流,船只无法通行。整个分水塘约有200-300亩,东西两端各有分水闸,同时也起着陡门的作用。水流沿着两岸两个陡门分流东西两个方向,以东称东渠,通往雁山,经良丰江入漓江;以西称西渠,通往永福,经洛清江入柳江、达柳州。东陡门的遗迹保存较完好,宽约5米,长约10米,闸口高出水面约1.5米,从这些数据中可知当年过往运河的船只吨位并不是很大,但却适合南方地势陡峭的特点;运河南岸固定船只所用的石柱尚存,北岸石柱已不知所踪。据坠尾村村民李贵松所说,北岸石柱上刻有“乾隆”二字,有人曾说在七星公园见到,该说7法现在无法考证。西陡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因泄洪的需要已被炸毁。分水塘入口处的陡门遗迹尚存,闸口高出水面约1米,陡门宽2.5米左右,这也说明了古时分水塘的水量充足。分水塘入口(水自此流入后经东西陡门各自分流)←东陡门远景东陡门一侧→东陡门闸口8分水塘东渠航道分水塘景色分水塘旁原有一座龙船庙,过往船只到达分水塘后,船夫必会到庙中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而如今的龙船庙已是一片菜地,仅残留一些地基。当地居民告诉我们,此庙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粮管所拆除,里面的一些石碑被用来修路铺桥。政府部门带头破坏历史文物古迹,造成了恶劣的影响。9龙船庙遗址龙船庙地基分水塘的北面有四座山环绕,当地居民就其形状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