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摘要:安藤忠雄的作品将传统文化很好的运用到现代建筑之中,他通过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光与影的运用以及材料对文化的表达等手法,创造出了富有日本特色的现代建筑。文中介绍了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和他将日本传统文化运用于现代建筑中的方法,并从中得到了一些对中国建筑的启示,希望有利于指导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把握与理解,从而探索适合中国建筑特色的设计风格。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建筑;自然;光;材料日本传统的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融合诞生了当代日本建筑独特的风格,一代代日本建筑师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的道路上做出了卓然的成就。作为其中的一位代表,安藤忠雄1995年获得普利策建筑奖时,被评价为“他的设计理念与材料的运用把国际上的现代主义和日本传统美学结合在一起,他对工艺的重要贡献和理解使他同时赢得了建筑师和建筑工匠的美誉。”1.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弘扬传统文化,不光在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符号系统,更为重要的是使其原创精神得以体现。安藤忠雄并不将日本传统建筑中的元素直接或间接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并不在符号上寻求传统。他更倾向于接受精神和感性的遗产,更倾向于以空间来寻求文脉,并把它们注入到他作品的品行之中。安藤忠雄一直想将日本式的存在形式、思考方法、精神形态的东西置换成建筑,用建筑表现日本人的自然观。因而,在他的建筑中看不到具象的、外在的日本传统符号,却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一种内化的日本空间精神。安藤忠雄借用现代建筑的外衣表达日本的文脉,体现内在的日本精神,在建筑追求、意境追求上可谓是正统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者。1.1建筑与自然的对话安藤忠雄认为建筑应创造“人的领域”,设计要体现个人意志,这是将建筑艺术化,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想法。安藤忠雄的作品在现代外观下技巧地引入传统美学,注重建筑与自然地对话。日本人对自然的看法有别于西方的:他们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大自然的美能洗涤人们心中的污秽与芥蒂,面对自然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自然在超凡脱俗、和谐平静之中蕴含着禅理,潜心观察体会就有可能“顿悟”禅机,这种顿悟是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获得的。这种带有浓厚佛教色彩的自然观久远而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传统建筑,安藤忠雄的创作观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种自然观之中,他力图使自己的作品融入自然并成为其中有机的一分子。日本传统建筑受中国园林建筑影响,也强调“可游”的特点,游走于建筑空间的过程是静心体会的过程,是发现与心灵感悟的过程。为强化这种心理体会与暗示,东方传统建筑常常通过设计有意制造空间上的层次与秩序,“庭院深深深几许”,谈的既是空间深度,也是心理深度。安藤忠雄在北海道的水之教堂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东方特点。水之教堂建在经过修整的水边,教堂由两个相互咬合的正方体组成。安藤忠雄为观者设计了一条游走路线,沿着一堵L形墙体前行,此时只能听到墙内的流水声,入口处看到的是一个约10平方米的玻璃体围绕着一个混凝土的十字架立方体。绕过立方体,走过一段弧形楼梯进入下面的教堂,此时映入眼帘的是隔着大片玻璃墙的水面及远处的山峦,一个钢十字架静静地伫立在水面,室外四季的景色变化也都成为了教堂的一部分。1.2光与影的运用在安藤忠雄的作品中,光常常是它营造建筑意境的主要元素。传统的日本民居中透过纸隔栅拉门照射进来的光和影完全是一种和谐的美,在充盈的光之中包含着人性化的精神。光在安藤忠雄的室内往往出人意料,他更多地将光看成阐述建筑的手段或建筑本身。根据不同的需要,安藤忠雄总是巧妙地制造光与影,既作为追求变化之美的手段,又表达了“虚无”与“禅意”。安藤忠雄在他的设计中尽力摒弃形态的组合,而使光成为重要的空间构成要素。建筑拒绝了一切装饰,在形态上少有变化,建筑正面的内外只有主要的窗户门洞。于是,当人们进入阴冷而严谨的空间内部时,却会感觉到清晰的阴暗关系,并使徐徐射入建筑内的纯粹性光束更具强烈的震撼力。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中,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建筑的创意就是根据原有教堂的位置以及太阳方位决定的。其中留出十字形切口的经典的墙面位于讲坛后面,阳光从这里渗透进来,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建筑内部尽可能减少门窗洞口,把重点集中在对自然要素“光”的表现上。教堂设计极端抽象简洁,没有传统教堂中标志性的尖塔,但它内部却是极富宗教意义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静寂的美,与日本枯山水庭园有着相同的气氛。安藤忠雄在他的书中曾提到,光的教堂之“光的十字”正是从万神庙中的“圆孔”得到的启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空间,烘托特有的氛围:抽象、肃然、静寂、纯粹,让人类精神找到了栖息之所。这是一种“古典”手法的提取与借鉴,运用纯建筑的简单勾画,无需任何装饰,将建筑的空间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1.3材料对文化的表达安藤忠雄对混凝土怀有特殊的感情,被业界誉为清水混凝土诗人。安藤忠雄喜用混凝土是因为他发现混凝土的灰调子和朴素的质感与日本的文化传统正好相符,并且为了使其质感能融于日本传统建筑及日本人传统的审美情趣,他探究出一种独特的清水混凝土的制作方式。安藤忠雄对混凝土的偏爱大多是受到勒·柯布西耶的感染,可是他并没有完全地仿效柯布西耶的做法。为了能找到一种按照日本人的传统以及对美的意识所能接受的混凝土的质感,他进行了长期的摸索和无数次的实验。他注意到日本人习惯于木材和纸在建筑中的应用,有一种追求材料的温和感和亲柔感的倾向。因此安藤忠雄决定要创造一种手感光洁、柔滑的清水混凝土。在安藤忠雄设计的“住吉的长屋”中,因为出色的运用了混凝土材料而受到高度赞扬:“混凝土在得到矫正后与数寄屋建筑中的木材极为相似,但混凝土增加了内部空间的尊严感和坚强感。从本世纪初,日本建筑师就力求使混凝土表现’日本话’。但只有安藤忠雄第一次成功地运用混凝土创造出能与数寄屋建筑相媲美的具有广泛而敏锐的空间感的作品。”基于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安藤忠雄最终选择了混凝土作为主导材料。2.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安藤忠雄这种将日本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方式: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非常值得中国建筑师的学习和借鉴。贝聿铭先生曾说过“中国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是有限的物所能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其大背景密不可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开始兴旺,尽管国内不乏一些有责任心的建筑师,但面对大量急需建设的工程项目,许多思想上还没稳定的建筑师被动地接受甲方及官方的意见。他们无奈地放弃追究原则的努力,在建筑上随意涂抹毫无意义的装饰符号,导致建筑成了形式与内容相互脱离的两层皮,建筑失去了精神。此外,许多中国建筑师热衷于做一些大规模、大尺度的建筑,而缺乏对活动于其中人的考虑和关照,缺乏对环境精神的追求,缺乏耐人寻味的人性化空间及细部。如果说,精神价值和形象表现作为传统文化的两个层次,那么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中国建筑文化中这两个层次还处于分裂状态——精神漂泊、现象游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建筑或许更需要哲学思想的指导,需要对世界及本民族建筑创造道路进行思考,尽快建立起一种观念背景以及与之对应的参照系、未来的建筑创作和环境营造将在这一参照系中得以展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文化。我们一直在谈论并努力创造具有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常用的方式是用现代材料建成的建筑中使用传统的梁柱结构的形式。但是,这些建筑中的大部分只不过是在复制诸如大屋顶、深远出檐、格扇、外廊等旧有元素。与外在的形式相比,安腾忠雄更愿意涉及形式背后能够传达的精神和情感内容的抽象,这也正是中国建筑师们所欠缺的东西。由于中日之间的文化传统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加之中国地域广、种族多、建筑种类多样,因此,我们不能完全照抄,需要创造性地学习借鉴,以期在未来的设计工作中,创造出更多源于传统、超越传统的建筑作品。参考文献:[1]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上业出版社,2003.[2]刘小波.安藤忠雄.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3]安藤忠雄.光·材料·空间.许彦.世界建筑.2001.[4]马国馨.日本建筑文化浅析一一吸收与创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