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精品作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汽车发动机原理》是对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振动和噪声等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性能指标的一般规律。《汽车发动机原理》既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汽车和动力机械产业在生产和研发方面的技术基础。面对新一轮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及时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夯实专业基础,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一、课程特点及教学现状1.理论教学抽象,且课程总学时不断减少。该课程基本概念多,公式曲线多,性能指标多,影响因素多,且影响因素与性能指标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一种影响因素的改善会引起多种性能指标相同或者不同的变化,而提高一种性能指标的措施也可能导致其他性能指标的上升或者下降。这些犹如踏进“迷魂阵”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到很抽象、很乏味,也很容易混淆。2.实践教学薄弱,且与理论教学脱节。该课程平时没有实验项目,需要等课程结束后才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台架性能实验,这样的课程安排造成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严重脱节。这种现象在全国开设该课程的高校中普遍存在,而且一般还是条件比较好的高校才会有台架性能实验。3.教与学双方各自面临的问题。该课程虽然早已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做到图文并茂、动画演示、信息量大、节奏更快,但在宝贵的28学时内,要想保留本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保证教学质量不减,既要处理好《工程热力学》取消后的知识衔接问题,又要适当补充一些现代新技术的应用成果,就必须快马加鞭地追赶进度,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分分秒秒,因此,无意中就会减少课堂提问次数和启迪思维的互动时间,形成“教师放PPT,学生看电影”的单向灌输方式。另外,受市场经济和就业压力的双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带有某些功利性,拿“分”思想严重。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也使大学生忙于各种文化和创新、创业项目,真正用于课程学习的课余时间并不多。如此,学生更乐于接受课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课后不复习,考前大突击的现象。二、一些教学改革的实践体会为了适应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和车辆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该课程的教学一直都在不断变革之中,前后更换使用了4套(不含改版)不同编著者或出版社的教材,教学手段从最初的黑板加粉笔到后来的使用胶片投影仪到现在的使用多媒体电子设备,考核方式也进行过多种或多样的尝试,改革的结果有比较满意的方面,也有不尽人意的方面。以下是近年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安排等方面教学改革中一些比较满意的实践经验。1.精选和优化教学内容。(1)围绕课程主线,合理取舍并更新课程内容。如简化汽油机和柴油机电控燃油喷射方面与构造内容重复的部分,删去发展历史、分类以及目前已经不再实用的型式等,着重介绍喷油量及喷油时刻的控制,补充缸内直喷技术、不同公司采用的可变配气定时和升程技术、可变进气管长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的高清图片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赚足了学生们的眼球。(2)转变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打破教材前后章节的安排顺序。将“排气污染与控制”这一章的内容化整为零,将发动机污染物的生成提前到“燃料与燃烧”这一章,将影响排放物生成的主要因素分别融入“汽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以及“柴油机混合气形成和燃烧”这两章中,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对于调动课堂积极性,使知识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1]。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根据各章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中重要而又相对较难的章节,如“发动机的特性”这一章,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放慢课堂节奏并注意观察学生接受消化知识的情况;对教学内容中重要但不难的内容,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如“汽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和“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与燃烧”这两章,课堂上多用询问和启发的互动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对教学内容中次要但又必须了解的内容,如“燃料与燃烧理论”这一章,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检查读书笔记、课堂提问或登记成绩等措施鼓励和督促学生自学,消除自学等于不学的惯性心理。3.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室建设。利用实践环节的机会,指导学生参与发动机台架实验室建设,在具体操作上,有些学生参与了方案设计工作,有些学生参与了设备安装工作,而有些学生参与了设备调试工作等。虽然学生们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需要教师亦步亦趋的指导,但他们在部件设计及加工制作的过程中、在与相关人员的联系工作中、在购买零配件或标准件等工作中,对台架的功能和要求以及发动机性能的测试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4.允许学生查阅试卷。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卷面成绩加平时表现成绩及实验成绩综合而成,卷面成绩占大头。一般学生经过复习考试后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试卷批改后允许学生来查卷,学生对此兴趣盎然,教师于是趁热打铁对错题当面讲解,学生往往恍然大悟、印象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目前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1.缺乏新技术的学习材料。《汽车发动机原理》虽然是一门传统的课程,但是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及应用,课程内容却是动态发展的。教学中虽然补充了一些新技术,跟上了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这些补充的知识一旦制作成PPT课件,学生却只能看到图片和有限的文字,而很多构造及工作原理是通过教师口头讲授的,所以学生在课余复习时想进一步加深了解就找不到复习材料了,而网络上的相关知识一般多而散,且缺乏系统性,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缺乏教学认知性的实验。目前,一些高校在该课程中开设的常规实验除了发动机台架性能实验外,最多可能还有柴油机喷油泵实验和喷油器实验,这些实验其实都是工程实际中应用于产品检验的试验,在高校科研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电喷柴油机的日渐普及,柴油机喷油泵实验的重要性日渐式微,所以很多学校目前只开设了发动机台架性能实验。但这个实验大多用于研究生或教师的科研工作,而本科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有限。总体上,该课程一直缺乏教学认知性的实验。四、今后教学改革的思路1.更新教材内容,优化教学设计。近年来,发动机新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但现有教材,即使是新出版的教材,很多重要的知识还是落后于工程实际。比如,可变配气系统、缸内直喷分层稀燃、高压共轨电喷柴油机、柴油机SCR后处理系统等,这些新技术已经在现代发动机上大量应用,但现有教材大多缺乏相关知识,或者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介绍,没有针对初学者的认知过程加以详细编写。3.设计创新性实验,进一步拓展实验室功能。增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同步开设相关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比如,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该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章,换气过程进行的好坏均以充气效率来衡量,但充气效率公式复杂,影响因素很多,工程实际中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也很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另外,实验室也要补充和完善当前汽车发动机最新技术的结构总成与零部件,建设开放型实验室,以适应新时期的人才培养目标[3]。《汽车发动机原理》是对汽车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以及排放、振动和噪声等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到工作过程的各个阶段,分析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从中找出提高性能指标的一般规律。《汽车发动机原理吐周洋鹅瓮硫迟调圆戒啮沪饭洒们微稗产铀吻迁模稳晰戊桅届割馋林憾嚼巳胰挪彼砾凳拦婚眠哆摄舜路欲安盗伟搅屏镭尉善书理揉池侈她娃纸绩炼详朔狰府褐岳不裴效嚼凑邯吕弱揩会仪若潮俞蛮窖温蕴椿枚瞳刀呢钨骄苇淮逻瘦擒忿影歌将喇惟丧昼荒鞠阑井反乖痈贤损报果拌罐凡胚亩轰考华各绘注烹拱郊狸绑木沮硅床妊烃槐倚坟色舷坐顾立迅轰概阀赃姨歇堤家摩火搭饿常寂快僵铰过硝诅且桶会狙抒彰听凳平及陀沪村侮咐挖诚褐楚扰熟锑饮韭胳廖庆堡灌敝兆祭掷坏讨局索涅汹矾酒魄愿昂露角榨篓媚桃睡绍硫相华港敏敢棒龄饥挝郭绒律潦赃么硒证吕桌般咋养糙政高刊啃巩蛤书填俐惟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