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2分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讲负责任的研究•一、科研规范违规案例•二、科研规范的体系•三、违规行为1:学术不端•四、违规行为2:学术不当•五、违规行为3:学术腐败•六、科研规范的综合治理一、科研规范违规案例黄禹锡,韩国著名生物科学家,带领科研小组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1999年首次培育成克隆牛;2002年克隆猪;2003年“抗疯牛病牛”;2005年克隆狗。国际生命科学领域权威人物,韩国人视为民族英雄,政府授予“最高科学家”,政府提供的保镖服务,大韩民族摘下诺贝尔奖的希望。2005年,被揭发伪造多项研究成果,世界哗然。2009年,被判侵吞经费等罪,获刑2年徒刑,缓刑3年。数据造假詹·亨德里克·舍恩系列论文造假:1998-2002年,在贝尔实验室4年间,在电子学、超导和纳米技术领域取得一系突破性成就。到2002年初,已经发表了90多篇论文,绝大多数被列为主要作者。产出量在物理学上几乎史无前例。2002年4月,美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杰出年轻研究人员奖”,将于2002年6月出版的《技术评论》杂志将他列为科学领域顶尖创新者之一。5月,舍恩不端行为败露。据查他在16篇论文中有24处伪造或篡改数据,至少在17篇论文中假造实验结果。也成物理学界50年之最。论文抄袭2011年,39岁的德国国防部长古滕贝格被曝在博士论文中大量引用他人文章,未注明出处。拜罗伊特大学取消古滕贝格的博士学位。古滕贝格被迫宣布辞职。2012年,匈牙利总统施密特·帕尔1992年的博士论文大部分是“逐字逐句”抄袭而来,学位被取消。施密特·帕尔被迫辞职。2013年,德国教育部长安妮特·沙范因在1980年的博士论文中“系统地、故意地抄袭了他人的思想”,学位被取消,迫于压力宣布辞职。成果造假、骗取经费2006年,上海交通大学特聘“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等人被举报“汉芯”系列芯片涉嫌造假,经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专家调查组全面调查查实。上海交大决定撤销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借“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我国科技界的一大梦想”,仅“汉芯一号”就在问世3年时间内,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科技部、教育部、发改委终止其的科研项目,追缴相关经费,撤销“长江学者”称号,取消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等。论文抄袭、弄虚作假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周祖德、博士生谢鸣,在第二届全国智能制造学术会议《使用双馈感应机器的柴油发电机》的英文论文,因评优查重而认定为抄袭国外论文。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长江学者李连生被举报在申报教育部科技奖推荐书中大量弄虚作假,经查实存在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2012年,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陆骏被曝在个人简历中将另一人JunLu发表在Nature等顶级期刊的数篇论文收录,涉嫌履历造假问题,被取消入选资格。挪用经费2011年,53岁的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院士候选人段振豪被曝挪用科研经费。中科院审计部门核实认为,段振豪虚报冒领差旅费,涉嫌贪污,将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2013年初北京市一中级以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3年。段振豪发表SCI文章70多篇,第一作者文章SCI被引用1000多次,每年以120-150次速度上升,理论模型被写入多个国际通用软件、国际教科书。数据造假上海有机所黄姓女博士被撤消学位2007年7月,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布消息:该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黄姓女博士发表在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志》上的论文中存在数据造假行为,决定撤销博士学位。此前,其导师——著名有机化学家林国强院士曾于2007年3月向业界通报此情况,认为该生经努力“实现”了设想。黄的论文数据显示产率最高可达99%,但在其到德国做博士后之后,继任者多次重复试验,产率仅在30%~50%。从“大”科学家到博士研究生、从政府高官到大学校长,都可能会出现与科研规范相关的问题。科研违规是“全球性”问题。美国科研诚信数据:不端、不当1%在社会诚信体系中,科学家的诚信是重要基础之一。社会对专家信任,才能保证社会有效运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脱域机制”概念:象征标志(如货币);“专家系统”(科学家医生律师等)。•如果专家成为利益代言人,专家成为“砖家”,甚至作假造假,社会还能相信什么人?•道德滑坡、诚信缺失、信用危机、底线失守严重危害社会正常关系,每人都会为此付出成本。二、科研规范的体系规范是在科学共同体中形成和确立、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包括制度、惯例、习惯等。遵守科研规范,扎扎实实做科研,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保证积累可靠的数据、知识、成果,为他人、后人提供有效基础,保证科学的良好发展。维护科学、科研、科学工作者的声誉、形象,保障社会诚信的基础。研究规范体系:在不同层次上在不同环节上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例如:一般规范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普遍性:科学真理具有普遍性。•公有性:科学发现是社会合作的产物。•无私利性:以追求真理真知为最高利益。•独创性: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有条理的怀疑:不盲目接受或否定。例如,理论规范:保证科学理论的逻辑一致性、结论的可检验性(实验的可重复性)等。例如,具体规范:(1)研究计划制定中的规范;(2)课题申请中的规范;(3)研究资源使用中的规范;(4)数据收集、记录、保存中的规范;(5)研究数据使用中的规范;(6)交流和合作中的规范;(7)引文规范;(8)研究成果署名规范;(9)投稿过程中的规范;(10)纠错的规范不同的环节例如:涉人实验)的伦理原则尊重原则:自主性,知情同意,保护个人或群体隐私,风俗民情,心理感受,生命尊严,……不伤害原则或风险(伤害)最小化原则:身体,精神,经济,对人群的公共卫生风险或危险,……有利原则:促进知识增长,福祉,权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公正原则:程序公正,回报公正,分配公正,……例如:数据方面的规范数据获取与使用:规范记录、获取、分析、使用,不能篡改、拼凑、主观取舍、任意组合、假造数据……•原始数据是后续研究的依据和起点,数据造假会将科研引向歧途,使后续研究建立在虚假基础上。•数据要忠实记录,保证真实。做好原始详细记录,保证可核查性。对数据严格管理、客观分析。不同的方面研究活动规范:选题、过程、发表各环节遵守基本准则,包括行为规范,特别是诚信。科研合作规范:科研合作遵守相互的契约(如诚信等),科学才能健康发展。科学交流规范:在科学交流中处理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应遵守的行为准则。科技传播规范:承担科普社会责任,客观求实、有“伦理意识”地向公众报告研究结果。(不当“砖家”)三、违规行为1:学术不端学术不端行为(misconductinscience)不端行为:国际学术界将严重违反基本科学规范、诚信的行为,称为“学术(科研)不端”。判断学术不端行为的三条件:•1.违反科学界通用道德标准,或严重背离相关研究领域的行为规范;•2.蓄意、明知故犯或是肆无忌惮;•3.不包括诚实的错误或观点的分歧。(例外情况)突出问题:FFP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FFP世界主要国家学术界:三类科研不端行为,简称FFP:•杜撰(Fabrication,伪造)•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我国学者称之为科学研究中的“三大主罪”。杜撰(Fabrication,伪造)按某假说和理论,演绎出期望值;以伪造虚假观察与实验结果,来支持或确认假说、理论正确。•在科研过程中未经实验或调查,仅根据局部现象甚至没有根据,凭空编造、虚拟出实验数据、结果或事实、证据,作为支持论点的论据。[捏造]科研申请中:项目申请、成果申报、职位申请等活动中做虚假陈述,如学历、论文或书刊发表记录、虚假获奖证书、文献引用证明,等。篡改(Falsification)任意取舍原始数据或试验,以使结果符合自己的研究结论、支持自己的论点。•篡改数据:主要指以一些实验结果为基础,推测实验结果,对另一些与推测结果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和图片进行修改。•拼凑数据:主要指按期望值主观取舍、任意组合实验结果,或者把与期望值不符的实验结果删除,只保留与期望值一致的实验结果。剽窃(Plagiarism)将他人成果或论文全部或部分原样照抄,并以自己名义发表。•包括对他人作品字句、内容、思想、观点、结构、体系等元素作为自己论著的基本元素加以使用并发表。•不尊重他人学术思想、观点,不注明出处来源而随意使用。•自我剽窃:将自己已经发表的观点、成果不加引用标注地直接使用。四、违规行为2:学术不当违反科学目的、精神和研究基本原则,学术研究及成果发表中存在违背规范的学术偏差。•包括:研究设计与评审草率、成果分拆发表、一稿多投、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包括:不当的同行关系、不当的师生关系、数据使用不当、文献使用不当、经费使用不当、成果发表不当、基于产出压力的不当科研、……五、违规行为3:学术腐败利用学术资源谋取非正当利益,或利用资源不正当谋取学术利益。为谋私利而侵犯公共利益,涉及私德,也涉及公德。如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如,学术权威利用地位和声望,将他人成果归为己有、署名;官员、老板利用不当资源获取学术荣誉、学位;利用手中权力在学术上拉帮结派、打击异已;以不正当手段获得经费、项目、奖项;利用学术声望为相关利益方做虚假宣传;等。《中科院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有意做出虚假陈述;•损害他人著作权;•违反职业道德;•利用他人重要学术、假设、学说或设计计划;•发表及出版中的不端行为;•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研究活动;•在科研活动中违背社会道德。六、科研规范综合治理违犯为何成为“问题”:社会原因、制度原因(如评价制度等)、个人原因。但,任何社会、制度原因都不能成为免责理由。违犯为何成为“问题”:科学内的原因,科学外的原因。科学之内的原因使研究“容易”造假,科学之外的原因可能“促发”造假。——翟杰全:科学之内与科学之外由“黄禹锡事件”所想到的。[科技导报,2006(3)]科学之内的原因:•科学家地位靠不断的新发现来奠定,科学家常为名望和成就而产生“创造性冲动”。……•科学发现都是“第一次”,且科学不需重复研究,有时很难发现造假(尽管有严格的评审程序)。科学研究的内在特点、科学工作的内在机制,容易使人“钻空子”。•[发现“造假”:内部人揭发,后人偶然发现]科学之外的原因:•社会氛围、环境、政策、制度等。例如,我国目前社会的诚信缺失、信用危机、没有底线,科研管理办法、科学评价机制存在问题等。如果科研人员不能约束自己的冲动,科学之外的原因就容易“促发”科研中的违规行为。•黄禹锡事件:韩国赶超心态、民族英雄荣誉、数百亿韩元的经费压力,黄禹锡似乎只能“只争朝夕”。因此,“创造性冲动”必须受到“自律”与“他律”的严格约束,否则就容易越轨。自律:科研人员自己的态度、意识是基础,遵守学术诚信是根本。学风建设的基础:态度、意识、知识。他律:建章立制,明确规范,有效监督,程序严谨,利用舆论,公正裁决,…综合治理:自律与他律。自律是基础,是基石。他律是手段,是社会措施。综合治理:通过自律、他律、社会舆论,规约研究冲动,防止跑偏。•科学界制定各种规范,严格处理各种违规。•相关部门机构明确并严格相应处罚制度。•社会建立监督机制,包括媒体和舆论监督。科研规范的核心和基础:学术诚信。没有诚信,就没有可靠的研究、科学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制度建设•科技部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设立学术诚信建设办公室)•2009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发布《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2009,中国科协提出《关于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中国科协、教育部2011年《关于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的通知》(开展“宣讲活动”)推荐书目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