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医饮食与健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中医饮食与健康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保持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从中医学角度来看,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中所说:“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又指出:“夫在身所以多疾,此皆由……饮食不节故也。”古人还认为:“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当然,适当的饮食可以预防疾病与保健,但也一定要有节制,应根据人体状况、所处地域季节特点而进行饮食调节,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生理功能,使正常的气机紊乱或正气损伤,产生或加剧疾病同时也可诱发它病的发生。例如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常为导致疾病的诱因。因此,饮食调理在医学保健工作中占据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饮食是人体生命之基础元气之根本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因为饮食为人类提供了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比如水分、无机盐、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类等等。而这些营养物质正是中医所说人之生命根本的“元气”盛衰的重要基础。现代医学的研究证明,人的生理水平既与先天因素关系密切,也与后天因素分不开,特别是营养摄入在人的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婴儿发育的关键时期缺乏营养,就会影响脑细胞的分裂数目、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特点等等生理状况,从而对人的体力和智力产生重大影响,即中医所说的影响“元气”。特别是当人患病的时候,元气受损,饮食失常,更说明了饮食通过营养或者某种“气”而影响人体健康的事实。因此,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重视中医饮食观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作用,对于保持正常人和患者的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饮食不节与疾病的关系注意饮食营养对保持健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不节是多种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食能以时”、味不重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健康。可见,饮食对于维护人体的生长发育是非常重要的,但若饮食失宜或饱饥无常,也可导致疾病的发生。生食、冷食、硬食、怪食、过量饮食、饮食无常等均可能致病。如《济生方·宿食门》中说的:“善摄生者,谨于和调,一饮一食,使入胃中,随消随化,则无滞留之患;若禀受怯弱,饥饱失时,或过餐五味,鱼腥乳酪,强食生冷瓜果菜,停蓄胃脘,遂结宿滞,轻则吞酸呕恶,胸满噎噫,或泄或痢;久则积聚,结为瘕,面黄羸瘦,此皆宿食不消而主病焉。”说明了饮食不节,或过2食生冷瓜果菜,或肥甘厚味无度,或暴饮暴食等均可导致疾病发生。当然也有因偏食或摄入不良而致病的。饮食的四性五味及其对脏腑的作用中医认为,不同食物的特点或性质不同,因而对不同的脏器作用也不同。认识这一点,对于全面认识中医饮食与健康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医认为,人的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而食物亦有四性五味之别,因之在饮食调护时就应按病证的性质不同而选择相宜之食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食物都有所谓的“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性质。寒凉性食物,具有清热、泻火或解毒的作用,因此适用于热证。如粮食中的陈仓米、小米、高粱米、大麦、薏苡仁、赤小豆、绿豆等。凡属热性温性的食物,具有温中、祛寒之功效。如糯米、黄米、小麦等甘温食物,适用于寒证病人。脾胃虚寒、腹痛、泄泻等证,可用葱、韭、姜、蒜、辣椒等辛热之品,以达健脾通阳温中之效。而各种水果及一些瓜类,性味多偏寒凉,多有清热解渴之效,适用于温病热盛伤津者。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食味。食物的五味不同,具有的作用也不相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脏气法时论》中又指出:“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别,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辛味,有宣散、行气血之功效,适于表寒证及气血阻滞病证。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的作用,在人体五脏气血阴阳任何一方虚证时皆可用甘味缓和拘急疼痛。如糯米红枣粥可治脾胃气虚或胃阳不足;糯米酒加鸡蛋,煮熟后食用可供产妇补益,均是取糯米、红枣之甘味,再合其温性,而求其补气、温阳、散寒之功效。酸味,有收敛固涩之效,适用于气虚、阳虚不摄而致的多汗症以及泄泻不止、尿频、遗精、滑精等病证。苦味,有能泄、能燥、能坚的作用,多用于解除热证、湿证、气逆等病证。如苦瓜味苦性寒,用苦瓜炒菜,即取其苦能清泄之功,而达到清热、明目、解毒的目的,常吃苦瓜,对热病烦渴、中暑、目赤、疮疡肿毒等证极为有利。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的作用,可用于热结、痰核、瘰疬等病证。此外,食物性味之偏,对五脏的作用也不一样。如《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记载:“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这样,我们在选择食物时,必须根据病证的性质,结合食物的性味归经,选用相宜的食物配膳,做到寒热协调,五味不偏,有益于健康。3饮食变化与病情的关系具体来说,由于病情变化是临床工作的重点,所以以饮食变化来观察病情就是饮食观的首要内容。1.食欲反常:是指素体纳食差而反暴食之,其后必发热。《金匮要略》云:“病者素不欲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即是以饮食变化观察病情变化的。病人素不食而暴食之,非五脏之本气,必是病气为之,食后可助长病势而引起发热。2.呕不能食:是指干呕或呕吐而不能食,如太阳病出现呕不能食与汗出并见,说明病已转入阳明,呕不能食是食阻于胃,邪势内传之本证。干呕不能食亦是判断太阳病因误治传少阳之征。3.饥不能食:是指自觉腹中饥饿而不能食。《伤寒论》曰:“太阳病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总之,患者内有寒热,或汗、吐、下不当,致脾胃所伤,健运失司等均可导致饥而不能食之征。4.消谷善饥:是指食欲亢进,食下不久,又感饥饿。多属阳明邪热炽盛,灼伤津液,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而致。故《灵枢》云:“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饮食的治病及保健功能中医历来重视食疗,《内经》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又说:“大毒治病,十去其六……”,“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药物配合饮食治疗,既可减少“毒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益精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在用药除去大部分疾病后,随即用饮食调养正气,祛尽剩余邪气,否则一味用药治疗,必损人体正气,也即所谓的“药补不如食补”之理。病人发病期间应重视饮食护理,此期饮食宜清淡可口,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因为此时脾胃功能尚弱,且脾喜燥恶湿,如过食膏粱等助湿之物,则易伤脾胃,或助以病邪。《金匮要略》曰:“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善者为病”,即说明应根据五脏的喜恶进行饮食护理。而由于五脏的生理功能不同,决定了饮食护理各有区别,如肝病,“肝苦急,急食甘之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4用辛补之,酸泻之”。心病,“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病,“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病,“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病,“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以咸泻之”。此为五脏补泻的原则。在临床上,我们应遵循此原则,进行有目的的治疗和饮食护理,使五脏各有所得,以促进正气复原,早日病愈。病愈后的饮食护理亦不可忽视,因疾病初愈,正气未复,或复而未全,全而未旺。脾胃功能尚弱,如饮食不节则易导致脾胃受损,从而并发“食复”,尤其是消化道疾病。总之,病后饮食宜“软烂、少渣、易消化、少刺激、营养丰富、少量多餐”为基本原则。而且,也要注意饮食适量、软硬相宜的原则。食量要因人因证而宜,勿太过或不足。食量太过,运化不及,反损伤脾胃,对健康不利;食量不足,机体得不到水谷精微之品,导致正气不足,无以驱邪,久之气血亏损而病生。食物的软硬应根据病人脾胃功能酌定。大多数病人,脾胃功能低下,应给予软、精、细的食物为原则,即使与病证相宜的,也应适当控制,以免加重脾胃的负担,而使余邪难清或愈而复发。饮食的禁忌临床上许多疾病难愈,或愈而复发,不少是与不注意饮食禁忌有关。《千金方》曾说:“大凡水肿病难治,瘥后须慎于口味,又复病水入多嗜食,所以病难愈也。”《医学六要》对血证饮食禁忌强调“血证不断酒色厚味,纵止必发,终成痼疾”。其他如黄疸忌食油腻;温病高热忌食辛辣荤腥;脾虚泄泻忌食生冷瓜果;肺痨、痔疮、痈疖忌食燥性食物;产后、经期忌食寒凉食品等经验,均应在饮食护理中加以运用。此外,饮食禁忌除以上内容外,还应注意食物与药物,食物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如服用中药一般忌嗜茶,服参类补品忌食萝卜等。还有习惯服蜂蜜忌葱,白术忌桃、李,鳖甲忌苋菜,荆芥忌鲫鱼,天门冬忌鲤鱼,鳝鱼忌犬肉,雀肉忌白木耳等,也可供参考。坚持合理的中医饮食原则,对我们的健康十分有利。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