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长安晚秋》《商山早行》教案4.22.2016zq【教学目标】1、体会景物描写的层次感。2、体会晚唐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3、理解诗人的羁旅愁思。【教学重点】景物描写的层次感以及诗人营造的意境。【教学过程】一、检查:《无题》、《九日齐山登高》相关知识。二、导入新课: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我们已经学过了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诗歌,今天我们接触晚唐的另两位诗人赵嘏和温庭筠。三、学习《长安晚秋》(一)自读,通过翻译全诗解决基础问题1、翻译,中心: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这首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2、重点词语:拂曙宫阙(建筑物,而“阕”为词的分段,又叫“片”)横(飞过)塞3、典故:鲈鱼正美——司马冏执政、张翰辞官回家,表达思乡之情。南冠楚囚——晋侯、钟仪(楚国俘虏),南,楚地;“南冠”代囚徒或战俘。4、内容把握:学生默读诗歌,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歌内容。再学生朗诵。5、提问几名学生。(二)内容讲析:1、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清”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2、颔联:写仰观。晨曦初见西半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黯然伤神!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以动衬静,既是环境的宁静,也是人物神情专注,入迷入痴的心情之静。突然一声长笛穿空而来,多么惊心动魄,揪人柔肠,撕心裂肺。杜甫很欣赏此句,作者也有“赵倚楼”之称。见课下注释①)3、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2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思考:“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4、尾联: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三)诵读此诗,说说该诗是如何富有层次地写景的,又是怎样以景传情的。【明确】诗的前三联都是写景的,所写的景物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层次感很强。第一联总写长安的全景,这是广;接下来写雁阵、长笛、楼、篱菊、渚莲,这是狭。残星几点,雁阵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这是远;篱菊、渚莲这是近。云物拂曙,宫阙高秋,残星雁阵,高楼长笛,这是高,篱菊半开,红衣落尽的渚莲,这是低。这样写,也体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由暗而明的变化。颔联和颈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诗人寓情于景,以景传情。南归之雁、东篱之菊,传达了诗人的思乡归隐的情绪,再加上拂曙凄清、高楼笛韵的渲染与烘托以及思归典故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另一问法: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明确】①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景色迷蒙而壮阔。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②俯仰结合。颔联:写仰观。晨曦初现,天上还留下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的景色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③声色、动静结合。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④选景典型。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最具特色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四、学习《商山早行》(一)阅读教材P48注释①,了解作者。补充: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二)朗读诗歌《商山早行》,引导学生理解字面意义,初步掌握诗歌内容。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三)再读诗歌,师生共同赏析。(1)这首诗表现主题的诗句是哪一句?哪些描写表现早行的“早”字?【明确】“客行悲故乡”(或“因思杜陵梦”)。表现“早行”的有“晨起”、“鸡声”“(残)月”、“(晨)霜”、“枳花明驿墙”(白花在天蒙蒙亮时最为显眼)、“梦(醒)”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叮叮当当,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客行悲故乡”这句诗,很能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2)找出描写“目前之景”的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景色的特点,这些描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明确】颈联和颔联。紧扣一个“早”字。言外之意:道路辛苦,羁旅愁思。三、四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梅尧臣曾经对欧阳修说:最好的诗,应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请他举例说明,他便举出这两句和贾岛的“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并反问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进一步分析说:“‘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况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出紧关物色字样,而音韵铿锵,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若强排硬叠,不论其字面之清浊,音韵之谐舛,而云我能写景用事,岂可哉!”“音韵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诗的必备条件。李东阳把这两点作为“不用一二闲字,止提掇紧关物色字样”的从属条件提出,很可以说明这两句诗的艺术特色。所谓“闲字”,指的是名词以外的各种词;所谓“提掇紧关物色字样”,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词的选择和组合。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鸡声”、“茅店”、“人迹”、“板桥”都结合为“定语加中心词”的“偏正词组”,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例如“鸡声”一词,“鸡”和“声”结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唤起引颈长鸣的视觉形象吗?“茅店”、“人迹”、“板桥”,也与此相类似。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鸡声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等许多内容,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了。同样,对于早行者来说,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鸡报晓、残月未落之时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经是“人迹板桥霜”,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槲树很多。槲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因为天还没有大亮,驿墙旁边的白色枳花,4就比较显眼,所以用了个“明”字。可以看出,诗人始终没有忘记“早行”二字。(3)你认为“凫雁满回塘”写的是哪里的景色?【明确】梦中故乡杜陵的景色。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凫雁满回塘”。春天来了,故乡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乐;而自己,却离家日远,在茅店里歇脚,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梦”,补出了夜间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与“客行悲故乡”首尾照应,互相补充;而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鲜明的对照。眼里看的是“槲叶落山路”,心里想的是“凫雁满回塘”。“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现。五、学生朗诵诗歌,争取背诵。六、再读作品,完成课堂巩固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2、教师评讲。附:【课堂巩固】一、阅读《长安晚秋》,回答下面各题。1、作者是怎样描写景物的?【明确】①整体和局部结合。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楼阁高耸,好像触动了高高的秋空,景色迷蒙而壮阔。颔联、颈联写局部之景。②俯仰结合。颔联:写仰观。晨曦初现,天上还留下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的景色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③声色、动静结合。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④选景典型。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最具特色的景象;紫菊半开,红莲凋谢,也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2“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更进一步反映出了诗人宦游羁旅之苦和归思之情。3请从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尾联。【明确】从抒情手法来看:直抒胸臆。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从修辞手法来看:用典。“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二、阅读《商山早行》,回答下面各题。1、找出描写“目前之景”的句子,用一个字概括景色的特点,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