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甘肃回民起义概述.txt《千年一劫》——清末甘肃回民起义概述康家瑞郭馨允编著写作目的和出版说明一,发生于1862年,即清同治元年的甘肃回民起义,是西北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最残酷的一次民族斗争。1900年调入北京抵抗八国联军并保护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西逃的董福祥及其甘军,就是在这一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其后统治西北将近一个世纪的马姓军阀,也是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成长壮大起来的。对于这样一个延续10多年,蔓延西北五省区的历史事件,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知道的人实在太少了。时间才过去100多年,那次斗争留下的许多历史痕迹还依稀可见,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对这件事的了解程度,或者是不知道,或者成为似有似无的传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1,过去仅存的少量史料,大多是分散的或一些零星片断,且多数都是站在满清统治者一边,对这次回民起义抱有偏见和歧视,这种史料当然不宜出版发行。2,1949年后,对这一历史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只是作为阶级斗争,简单地概括几句,人们无法获得全面系统的认识。3,由于这一历史事件涉及回汉两个民族关系,往往被视为禁区,在中国大陆很少有人收集整理,深入研究。但历史,特别是社会政治史,决不是个人隐私,没必要去掩盖。既然已经发生了,再残酷,也应正视。这才是智者和勇者应取的态度。从1862到2007年,时间过去了140多年。这100多年来,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时代到了今天,我相信,回汉两个已和睦相处千年的兄弟民族,对100多年前发生的事,一定会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认识和评价。二,本书揭示了挑起这一历史事件的罪魁祸首是满清统治者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在这一反动政策主导下,回汉民族都是受害者,他们同时经历了一场千年不遇的劫难。围绕回族人民反抗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斗争主线,同时还描写叙述了这一斗争的历史局限和斗争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从而使这一事件既显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又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由于没有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经济(土地)政策,只是直觉的分散的反抗和斗争,甘肃回族俠人民的这次起义最终以悲剧结束。其中固然有投机分子,但也有许多肝义胆,可歌可泣的勇士;也不乏具有一定政治和军事谋略的杰出人物。本书虽不能为盛世继危学,为万代开太平,却整理、编辑、保存了一些濒临灭绝的历史资料;比较全面公正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事情。阅读本书,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政治制度文明进步的重要性,认识到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性,更加珍爱各民族之间的和睦,友爱和平等。为建设和谐,科学,稳定的新中国而奋斗。三,本书写作依据的史料主要有:1,清代甘肃庆阳人惠登甲所著《庆防记略》(上下册)2,民国甘肃镇原人慕寿祺所著《甘宁青史略》3,《甘肃近现代史》4,《中国近代史稿》5,《左宗棠全集》(札件、奏稿)6,曹正昌著《董福祥传》7,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甘肃文史资料选辑》(修订重印本)。其中马重雍,马培清,徐兆藩,裴建准,马国珍,高万轩等人士的回忆文章,尤为珍贵。8,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甘肃乡土历史》9,《环县志》,《庆阳县志》、《平凉市志》、《镇原县志》。10,其他参考书籍资料。四,本书是受北京九州鼎投资顾问总公司董事长康家瑞君委托,由我具体负责编著的。2002年我旅居北京时,家瑞君就对编写工作做了总体规划和安排。应该说,没有家瑞君以及中央党校出版社《领导全书》副总主编成益文先生的支持帮助,就没有这本书的产生。由于本人水平和占有的资料有限,加之有的回忆文章和史料也不尽一致,称谓也有不相同的,如“花寺”与“华寺”,“金积堡”与“金鸡堡”等。所以,本书肯定还存在不少问题,或者在个别文字或细节上也会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这只能由具体操作的我来负责。同时也祈望各界同仁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在本书出版后,我将根据广大读者同仁的反应和意见,进一步修正完善。五,本书的编写,从形式上看,采取了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章回小说体,但实际内容却完全是历史的和纪实的,是一本历史读物,对基本史实和资料没有半点虚构和创作,甚至对不同的史料在语言上也未做统一处理。其所以要这样做,目的是:既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喜欢读,又要尽量采用原来的话语,以我们力所能及,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原给历史,还原给人民群众。郭馨允2002年8月初稿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2006年12月重订于陇上西峰2007年大病后又修改于陇上春月目录第一章千年回汉相安无事一朝满清歧视压迫第二章教派之争本属民事官军打压激成民变第三章马兆元预望首义穆生华围攻平凉第四章张满喇南路响应林之望屯兵天水第五章回民军夺取固原古萧关遍地烽烟第六章穆生华再围平凉延绥兵半路覆灭第七章狄河战事方酣西宁教争又起第八章宁夏大地尽归回军灵州城乡安居乐业第九章伏羌祁山尸骸狼藉王宪奏请复设漳县第十章董志原十八大营慕性生练团自卫第1页清末甘肃回民起义概述.txt第十一章雷正绾收复平凉穆生华退避灵州第十二章巩昌城回汉劫难孙义保固原称王第十三章李得仓驻防张家川回民军受挫莲花城第十四章马占鳌用兵如神曹克忠盐关大捷第十五章米殿策凉州自焚回民军计取肃州第十六章曹克忠进兵古萧关雷正绾收复固原城第十七章回民军围攻永固因饥饿清兵哗变第十八章清军会剿转胜为败金积反击一举大捷第十九章“贼梳兵篦”饿殍载道泾州城里叛将遭株第二十章兰州城督标兵变杨岳斌滥杀无辜第二十一章回民军四出攻掠曹克忠奉命移师第二十二章庆阳府城陷落官军乘火打劫第二十三章马化龙瞻前顾后金积堡大兴土木第二十四章雷正绾败后兵怯曹克忠因病谢归第二十五章西路战事频仍南路烽火四起第二十六章北路遍地回军东路兵燹正炽第二十七章清军疲于奔命甘肃政事如麻第二十八章陇东鏖战正激西宁议修孔庙第二十九章张春龄报仇身亡巩昌城积尸如山第三十章环庆荡无炊烟饥民外出采粮第三十一章庆阳府城再陷千年奇象骇人第三十二章雷营移驻早胜宁正兵燹不断第三十三章纸糊得镇原铁打得新庄第三十四章流民暴动求生路风云际会董福祥第三十五章穆图善虽困犹斗西南北烽火正急第三十六章左宗棠运筹帷幄操胜算三路进兵第三十七章董福祥投降清军刘松山安置难民第三十八章新整编董字三营左宗棠进驻泾州第三十九章北路军节节胜利金积堡两面受敌巉第四十章援金积三出口防联合拼死堵截第四十一章左宗棠坐阵平凉南北中统筹兼顾第四十二章回民军奋勇反击刘松山中计毙命第四十三章金积堡层层被困马化龙率子求抚第四十四章白彦虎光明磊落马化龙至仁至善第四十五章左宗棠背信弃义左公柳难掩罪孽第四十六章清军进兵河州先锋首战告捷第四十七章马占鳌出奇制胜左宗棠损兵折将第四十八章大智大勇胜而讲和百年军阀因由缘起第四十九章刘锦棠直指西宁马桂源俯首就缚第五十章徐占彪强攻肃州左宗棠进驻兰州第五十一章白彦虎远走他乡左宗棠提倡读经第五十二章董福祥平定新疆因军功降旨加恩第五十三章甘军奉命入京张俊叶落归根第五十四章庚子之役代人受过太子少保老死家乡第五十五章一将功成万骨枯秦腔花儿寄深情第一章千年回汉相安无事一朝满清歧视压迫小时听老人讲,同治坐了十三年,乱了十三年。不甚理解。后来查阅史料,才知原来慈禧逼得载垣,端华自杀,又拿肃顺至午门监斩。把反对自己的三位大臣干掉后,便将6岁幼主扶上帝位,她自己开始垂帘听政。但孩子毕竟是要长大的。到了17岁,这同治帝开始亲裁国政。只是这年轻皇帝每有作为,都要受到慈禧太后的牵制,还要遭遇一道道训饬。他感觉皇帝并不好当,不理解母后既已归政,为何又要干涉?生性倔强的同治帝,与慈禧之间便有了矛盾。而这时的天下,东南太平天国已建都南京;河南,山东,陕西等地又有捻军起义;从同治元年开始,西北地区的回民也造起反来。可见,当时的大清帝国,也够乱的了。回族是组成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民族,也是我国和甘肃的一个少数民族。甘肃回族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远在唐代,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经过“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有的在中国定居,有的经商,有的在唐政府里任职,有的还中了进士。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后,阿拉伯帝国阿巴斯王朝派兵援助唐政府平乱,不少阿拉伯士兵也落籍中国。这些人数不多的定居中国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是甘肃回族的最早来源。公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西征,从中亚,西亚征调了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俘虏和居民,把他们编入“探马赤军”,“西域亲军”,这些人被称为“回回人”。他们被迫参与了蒙古贵族灭夏,灭金和灭宋的战争。元朝建立后,这些人被分遣到各地屯垦牧养,主要分布在甘肃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中部河州(今临夏)等地。我国回族人民信仰伊斯兰教(旧称回教或清真教)。伊斯兰教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指顺从和平、信仰宇宙独一的主宰真主及其意志。以求得两世的和平与安宁。信奉伊斯兰教的统称穆斯林。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为《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受命为圣23年,复兴宗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意为宣读或读物,共30卷。《古兰经》的主旨就是让人们在安拉的指引下走上正路,启发人们对于精神世界有所追求。“万物非主,唯有安拉穆罕默德是主使者”,四句话十六字清真格言是《古兰经》的主旋律。其核心内容是信仰崇拜至尊天上独一无二的永恒的万能的真主---安拉。在安拉面前人人平等,人类互相应讲仁义,行博爱,孝亲陆邻,恤孤济贫,敬老爱幼,抑强扶弱等爱人之道。由于信奉伊斯兰教,我国回族人民在清代以前,事农经商,与汉民族和睦相处,千年相安无事。清朝统治者入关统治中国以后,始终代表着人口比数极少的满洲贵族集团的利益。他们为了统治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维护自己的统治,先是血腥镇压汉民族,后又改变策略,一方面笼络汉族地主官僚,建立起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联合统治政权;另一方面则又极力压迫、歧视各被统治民族,并在各族人民之间制造矛盾,挑拨离间,实施“分而治之”的政案。而对回民的压迫歧视更为严重。在各种有关文书中,清政府经常将“回”从“民”中分出,示意“回回”不得以平民看待。还把回民称作“回子”、“回逆”、“回贼”、“回匪”,甚至在官方文书中常以“犬羊”相称,恶毒践踏和侮辱回族人民。对回族人民所信仰的伊斯兰教,诬蔑为“不敬天地、不祀鬼神、另立宗主、自为岁年”,瞧不起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对回族人民的宗教组织和宗教活动,也严格限制甚而破坏。雍正年间,有些地方官员,动辄拆毁伊斯兰教礼拜寺,禁止回民用回历、戴白帽、散布回教书籍。乾隆末年,甘肃循化厅苏四十三起义失败后,乾隆帝曾下诏陕甘总督第2页清末甘肃回民起义概述.txt李侍尧,要他把与起义有关的伊斯兰教回民斩绝根株,或查办远遣。规定:“回民不得复称总掌教、掌教、阿洪、阿衡、师父等名目”。1784年,田五领导的石峰堡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又下诏永禁回民成立新教。1789年陕甘总督直接通告各地回民改从旧教,各归本村寺内诵经。“倘仍有新教,治罪不宥”。这不仅压抑和摧残了整个伊斯兰教,尤其是新教的传播,而且加深了回族内部新旧教派的对立。在法律地位上,清政府明文规定,回民不仅低于满人,也低于汉人。回民犯罪要:“加等科罪”。汉人中犯流徙罪者,可以申请留乡养亲,回民不仅不能申请,其流徙地点也不得在回民聚居地区。盗窃罪犯如系回民,还要在脸部刺上“回贼”字样。在宁夏府一带,回杀汉者抵死,汉杀回者令偿殓葬银二十四两。各地官府,凡遇汉回“争讼斗殴”,不论曲直,皆抑压回民,汉民“复恃众欺凌”。“回民即得直,而犹以为曲。苟诚有所屈,则其情愈不可知”。如遇一般民事纠纷,凡属回民者,不肯详查公断,皆视之为“贼”论处。清朝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实施的这种“袒汉抑回”的民族间离政策,日积月长,使回族人民积怨成,“仇恨滋深,则图报益切”。冤冤相报,互相仇杀,“杀戮之祸遂起”。一旦起了仇杀,清政府又以“叛逆”之罪,举兵镇压,大肆屠杀,终成反清起义的燎原之火。除了民族歧视压迫导致回民的反抗起义外,同治年间西北回民大起义,也是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的结果。当时的西北社会与东南各省相比,其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各种社会灾难则更为严重,不仅赋税徭役苟重繁杂,衙役吏胥横征暴敛,而且随着整个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日益加深,社会生产力不断遭受摧残,多次的战费赔款通过各种形式也毫无例外地转嫁到西北人民身上。甘肃又地处黄土高原,经常干旱成灾,旱灾、虫灾、霜灾、水灾、雹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