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及结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⑴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记忆等。⑵情绪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⑶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⑴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⑶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二、心理学的体系儿童心理创始人:普莱尔《儿童心理》第一部儿童心理学著作何林渥斯:《发展心理学概论》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教育心理学研究核心:学习过程(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发展:1903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其命名著作“教育心理学之父”1877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其命名的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心理学化”思想廖世承:192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心里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活动基本形式:反射:无条件(先天)反射和条件反射巴普洛夫:第一信号系统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活动(人类特有)神经活动基本过程:兴奋和抑制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状态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社会生活实践对心理起决定作用心理发展:个体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整个过程八个阶段:乳儿期(0-1)婴儿期(1-3)幼儿期(学龄前期3-6、7)童年期(学龄初期6,7-11,12)(四年级11、12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需要具体形象为支柱)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14、15)(心理断乳期危险期)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25)(抽象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成年期(25-65)老年期(65及以后)学习准备状态: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时期(劳伦兹“印刻效应”提出)三、心理学的历史发展1.心理学产生历史背景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论灵魂》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则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科学心理学诞生《生理心理学原理》2.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实验内省法,人的经验分为三种元素:感觉意象和激情,忽视个体差异)[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和安吉尔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创始人(美)华生。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称为第二势力,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人格方面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标志奈赛尔《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信息加工心理学第二章认知过程一、注意1.注意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2.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初级)、有意注意(高级)、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注意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2.屏息现象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的知觉出的对象数目(大约7+2个方块组5到9个项目,无关联字母4—6个)影响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2)当时的知觉任务(3)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根本途径)[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时间长短特征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特点2有无坚定目的3个人的主观状态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的现象(周期为2,3秒至12秒)注意的分散(分心):注意离开了当前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条件:(1)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时已经熟练(自动化)(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经熟练(自动化)(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注意的转移]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增强注意的稳定性2.扩大注意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神经活动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二.感觉与知觉1.感觉定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2.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受的刺激范围;关系: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3.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感觉适应:(明适应,暗适应)感觉对比:(包括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视觉后效:正后像,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目代耳”;联觉4.知觉概念: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种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真正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动景运动60MS,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对别人、自我、人际的知觉常出现的偏差:1.社会刻板印象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三、错觉(知觉的特殊情况)知觉的特征:⑴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理解性(3)知觉的整体性(4)知觉的恒常性(颜色、亮度、形状、大小恒常性)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1.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2.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四、记忆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回忆或再认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观察:有目的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思维的知觉‘’观察力: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精确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深刻性观察力的培养: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3在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结果,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四、记忆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编码――储存――提取)识记:记忆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分类:1.据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有意识记)2.材料性质和实际方法(机械识记意义识记)保持与遗忘保持:已获得的知识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第二环节遗忘:指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记忆恢复,经过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测得的保持量。遗忘规律:(德)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了遗忘的进程不均衡以及“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在遗忘。开始第一天最快,第三天变慢。遗忘的原因:消退说、干扰说、压抑(动机)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学习材料的性质。二系列位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三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过度学习达到50%。四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五识记的方法。六时间因素。七情绪和动机。回忆或再认最高表现初级表现形式回忆: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种类:有意回忆,无意回忆直接回忆间接回忆追忆。需要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有意回忆。再认: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3.记忆系统[瞬时记忆]存储:时间约为1秒[短时记忆]特点: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4.记忆的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和准备性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一,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1合理安排教学。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5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6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记忆能力。二,依据记忆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1复习时机得当。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五、思维1.思维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反映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前提。)2.思维过程:分析和综合(基本过程)、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5.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品质:1.广阔性与深刻性2.独创性和批判性3.灵活性与敏捷性4.逻辑性与严谨性(中心环节。集中体现。)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种类:1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经验思维。理论思维。3分析思维。直觉思维(灵感)4聚合思维。发散思维。5再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最高级形式)变式:突出概念本质,促进概括。6.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概念: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创造性思维,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创造性思维的特点1新颖独特性.本质。2多种思维的结晶,以发散思维为核心。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并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5开设具体创造性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和创造技法。(检查单法,被称为创造技法之母)6结合各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7.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四个阶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假设(关键阶段),检验假设。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9.1问题情境,指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2定势(心向)与功能固着。3原型启发。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表象: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关于事物的形象。分为:记忆表象,想象表象。想象概念:人脑対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种类: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