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方案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其中浙江省则以“低起点快速腾飞”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浙江省委省政府、金华市委市政府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决策。而相应的企事业、社区等基层文化建设人才缺乏,亟需相应的专业予以培养,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政府的重视和基层对文化建设人才的迫切需求,为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以数字化卫星传输和因特网为标志的传播革命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文化的传播化生存已经成为文化生存和发展的活力源和最基本的存在状态。可以说,离开了现代传媒,现代文化建设将举步维艰。把社会文化建设与现代的传播手段紧密联接起来,必将为企事业、社区文化的建设开拓出一个新的空间。我们开设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是基于企事业急需文化建设和管理人才的现实及现代文化建设传播化生存的特点提出来的。本专业建设将在创特色上下功夫,使文化传承、创新和现代传播手段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构建适应地方经济和企事业发展需要的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探索适宜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基地建设。一、专业的定位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能贯彻和落实企事业、社区文化建设目标,能总结、提炼本单位文化现状,组织、策划文化活动,宣传、弘扬企事业文化,提升企事业文化品位的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二、专业建设规模1、本专业2006年秋季起招生,年度招生数为40人。2、计划发展规模为年度招生80人。3、学制三年。三、专业建设措施专业建设必须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认认真真地做文章,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积极探索高等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素质全面、应用能力强、具有真才实学的合格毕业生。为此,学校将在在师资队伍、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教学实验与实习条件、专业教材建设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努力使本专业具备较好的基础与较强的实力,在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等方2面扎实开展工作,力争在同类高校同类专业中办出特色。(-)师资队伍建设我校历来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制订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新教师集中培养制度;开展“教授工程”、“硕博士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双师型工程”;组织“十佳教师”、“奖教金”评选;同时利用“请进来、走出去”,“进名校、拜名师”等活动,优化教师队伍,培养了一批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力量。本专业备有专任教师18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0名,副编审1名,讲师5名。拥有硕士研究生教师6人(见表二)。同时,我们将采用培养、引进、聘请等方式,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本专业已初步拟定了教学计划(见附件一),该教学计划体现了职教性、高职性、实用性和实践性。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必须有一个符合高职教育思想要求的方案。在整个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学习与探索紧密结合”的原则,注意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对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的认识,在探索中努力形成科学的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职业人的培养框架,力求使我们的设计方案能够体现鲜明的职教性。我们将结合文化传播与策划职业人的成长规律,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培养思路,突出专业意识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这条“主线”。我们将入学教育当成“专业意识”的启蒙,把课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作为“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结合”的必经阶段,让假期社会实践成为“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意识的强化和形成”的重要途径,体现实践性。我们的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的设计上,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体现为“两个目标”:一是培养能贯彻和落实企事业、社区文化建设目标,能总结、提炼本单位文化现状的文字工作者;二是培养能组织、策划文化活动,宣传、弘扬企事业文化,提升企事业文化品位的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文化工作者。“两个目标”的确立,体现了高职教育“现岗位操作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相统一的要求,使我们的方案在目标的设定上,体现高职性。我们将教学内容的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为“三种形式”,即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和集中实践活动。其中,活动课是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方式,直接服务、对应于课堂教学。“三种形式”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共同支撑培养目标设计的“大厦”,有利于实现特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的方式和方法的统一。我们将整个课程设置为“四大教学模块”,即基础知识教学模块、专业基础知识教学模块、专业技术教学模块和发展性知识模块。其中,发展性知识模块着眼于学生个体兴趣和具体岗位目标的选择需要,设置了两组课程供学生选择。“四大模块”设计,有利于专业职业人培养工作与促进就业工作的统一。3我们的培养方案在教学内容上,完全围绕文化传播与策划职业人“五项基本能力”形成的要求来展开,使所设置课程与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职业人的基本能力形成了鲜明的对应关系。同时,在具体教学内容的实施上,我们将剔出特定学科中与文化传播与策划职业人的能力需求无直接关联的成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对目标能力的培养具有更直接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实用性。“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种形式”、“四大模块”、“五项能力”是我们的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职业人培养方案的基本内容,也是我们基于对“高职性”的认识而确立的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职业人培养的基本方式,我们将坚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上进行深入探索,力求使我们的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职业人的培养实践,能更鲜明地体现“高职性”的要求,从而推动我们的培养工作上水平、上台阶,显示我们工作的质量。在人才培养工作中要严格管理,认真进行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现代化教育管理手段,使教学管理规范化、现代化,综合办监督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保证教学计划的严格执行。严格执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教学文件,如《教学工作规程》、《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考试工作管理条例》、《课程教考分离试行办法》、《调课、代课及停课制度》等,使教学过程有章可依。加强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考风建设,实行教务公开、考教分离、学生评教、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领导听课、教师评学、教师考核、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制度。认真执行院校的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积极组织参加校内外有关的科技、文体和社会活动,努力形成良好的学风。(三)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为使学生的能力培养更具针对性、适用性,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学质量,该专业将遵循学校“基地、教学、招生、科研、就业”五位一体的新路子,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训基地建设。本专业已有紧密型合作单位20家,已建有计算机网络、广播教学、电视教学、语音教学、图书电子采编等系统,拥有播音实验室(微格教室)、排练厅、琴房、数字音频制作实验室、校园广播站等相关教学系统和实验室。基地和实验室已基本能满足教学和实践实训需要,今后3年主要是加强与基地的互动。另外学校将投入60-70万元,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更新和改造。(四)课程建设本着先进、有用、有效的工作方针,我们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作为重点工作。主要思路如下:(1)构建和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对相关课程进行筛选和精简,制定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等课程的教学计划。(2)努力推进课程建设。从教学大纲的制订,到教学方案的制定,牢牢抓住提4高教学质量这个把手,按照学校优质课程的标准进行课程建设。(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新的探索。(4)坚持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更新,用高职教育理念和教学观念指导各个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上要删减、整合经典和过时的知识内容,同时改进备课方法,鼓励和支持教师创作多媒体电子教案,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案更新,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力争在2008前建成一门校级精品课程。(五)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大纲选择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先进性、高水平的教材;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大力支持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制作。至2008年30%的主干课程争取编写教材,完成50%的主干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完成全部主干课程的电子教案。(六)图书资料室的建设学校图书馆藏书近100万册,与专业比较密切的藏书近10万册,能基本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我们将投入10-20万元用于专业图书资料室的图书购买,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做好与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相关的图书、资料的订购计划和图书资料室的建设计划,制订有关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图书资料室的管理。为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专业建设和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服务和保证。组织学生收看与文化传播与策划专业相关的专家论坛和讲座,开展积极的讨论,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其视野。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