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住宅策划案前言:随着前一阶段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召开,“低碳”成为当下最流行的词汇,“低碳住宅”逐渐变成房地产的新宠儿,“低碳生活”也更为人们所向往。摘要:前不久的哥本哈根会议上达成的共识,正在努力减少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碳排放的我们,是时候看看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再看看这些碳排放带来的灾难性的影响吧。我国国内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生态赤字日渐膨胀,自然灾害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洪涝、干旱、沙尘暴和急剧扩大的荒漠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地球表面的温度就随之上升,导致地球变暖。目前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的280ppm,快速升高到380ppm,而且越来越高。地球变热,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明显的体现在了世界各地,直接导致干旱,炎热,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度恶劣的天气,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等。概念: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低碳住宅指低碳建筑中住宅这一子类,即人居建筑。与绿色住宅、节能住宅等等相比,低碳住宅更偏重于强调能耗带来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问题。事实上,低碳住宅的概念涵盖的范围应该包括住宅从早期的土地规划、建筑材料、建设施工、交付使用等全过程,社区的物业管理也应纳入此范畴,不仅新建住宅可以追求低碳目标,老社区也可以通过改造,实现绿色节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同时,低碳住宅也是节能楼盘当“低碳住宅”在地产行业越来越受欢迎时,很多人对于这个新名词依旧十分陌生。那么何谓低碳住宅呢?在建筑领域,对低碳建筑早就有比较清晰的定义: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石化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最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引自合肥建设网)“低碳住宅”即是“节能楼盘”,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的住宅,是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住宅,与“绿色住宅”的内涵基本一致。“低碳住宅”从建筑材料、设备到施工建造再到住宅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采用生态建筑、节能技术、生态材料等,通过合理的开发强度,降低物耗,提高能效,实现住宅低碳化。房地产行业属于能耗“大户”,如果能够实现“低碳”排放,那么对环境将大有裨益。“环保节能生活”一直是人么所向往的,也是国家的发展目标之一,低碳住宅正是这一发展道路上一颗重要的棋子。当下低碳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温度上升一项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委托完成的研究报告显示,如果没有任何补救措施,地球温度将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2摄氏度,而这一变化将出现在2026年到2060年这段时间内。这意味着,北极夏季的海冰将完全消失。1980年-2007年北极冰层面积变化,根据航太总署卫星资料,现在的冰层比50年代低了五成。随着地球温度的上升,带来的会是一系列毁灭性的灾难。海平面上升全球有超过七成人口生活于沿海地区,而全球首十五大城市之中,有11个是沿海或位于河口。而在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及黄河三角洲的城市群将是最脆弱的地区。从1990年到2090,全球海平面预计将平均上升22到34cm。而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mm,比全球平均速度更快。就算是轻微的海平面上升,也会带来严重破坏,包括:洪水泛滥、侵蚀海岸线、海水倒灌(咸潮)、沿海湿地及岛屿洪水泛滥、河口盐度上升,一些低洼沿海城市及村落均会受影响。一些对岛屿以及沿海地区人口尤其重要的资源,如沙滩、淡水、渔业、珊瑚礁、环礁、野生生物栖息地均会受到威胁。按照中国的地理情况,要损失约50-70万平方公里土地,北京、江苏、上海大部分、山东、辽宁、广东一部分,影响人口超过1.5亿人。虽然各国代表在全球气候大会上各执己见、不肯妥协,但每个国家都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全球气候问题能否解决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事关地球的安全和存亡,也关乎全球经济格局的重新布局和洗牌。事实上,绿色革命已经在政治和经济层面悄然展开,中国能否在这次革命中占得先机,获得超越西方国家的发展机会?气候变化、绿色革命对中国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企业能否借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之战改变锁定在产业链低端的命运?绿色突围:双重困境下的中国低碳路面对内外经济结构失衡,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要而又紧迫,其战略着眼点之一就在于以和平方式突破生存局限。在发达国家率先迈步的情况下,中国绿色突围之路惟有多头并进,奋起直追喧嚣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曲终人散,给国际社会留下无比的遗憾。一场马拉松式谈判,历时两年,达成的只是一个不具任何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气候变化博弈的实质是排放权与发展权的争夺,谈判的结果会对世界各国在维护气候安全背景下的发展模式进行制约或重新定义。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各国已达成共识,低碳经济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渠道。中国自主宣布碳减排目标,不能说没有国际压力,但更重要的是源自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内外困境下,低碳经济为中国实现绿色突围,走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内外困境:中国发展遭遇瓶颈自1990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启动以来,国际社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道路上已艰难跋涉了20个年头。此间,中国已从一个温室气体排放上的“平头百姓”变成了“大户人家”。按照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中国的温室气体年度排放在2007年已跃居全球第一,人均排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5%,且全球新增的二氧化碳排放约有一半源自中国。哥本哈根气候谈判,中国由于突出的排放地位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是各方关注的一个焦点,“树大招风”由此可见一斑。哥本哈根会议前夕,国务院会议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这表明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愿意通过自主的减排行动,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功。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强调的那样,“中国自主宣布的减缓行动目标不附加任何条件,也不同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我们言必信,行必果,一定要实现目标,甚至会做得更好,这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然而中国真心实意的努力,并未能换来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也没有结束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无端污蔑。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有一种观点正在欧美国家扩散,指责中国“劫持”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谈判进程。无论如何,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见证了中国的崛起,终于在一个特定的全球性议题上与美国处于平起平坐的地位。回首与总结,正如媒体所言,“从哥本哈根会议中,中国必须汲取一个重要教训,即它可以决定做一个领导者,还是坏人。因为,当你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时,根本就没有做好人这样的事情。”面对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的全球发展战略必须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前提,也需要一个和谐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深谙此道,即便做不了好人,也要做“最好的自己”。实际上,中国实现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是具有挑战性的。一是人口增长。尽管中国已进入低生育国家行列,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的15年,中国人口将以每年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压力、消费方式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给中国带来巨大挑战。二是生活水平。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00美元,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人均收入已超过6000美元。收入的提高,必然带来生活水平的改善,而这种改善是以能源消耗为基础的。三是工业化水平。在工业化发展加速阶段即重化工业阶段,钢铁、汽车、造船、机械等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大的影响。四是城市化水平。城市化进程加快意味着现有城市的扩张和新城镇的建立,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原材料生产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而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很多是能源和碳密集型的。五是国际贸易分工。中国处于国际产业分工较低端,大部分的进口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而出口主要是能源密集的制造业产品。“中国制造”产品在满足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也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六是资源环境约束。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调整难度大,在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将比其他国家受到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压力,付出更高的代价。正文:针对本我国实际情况来看,我们需要浊重分析以下几点对地毯住宅有影响的因素。一.低碳经济:国家发改委此前确定的12个研究试点地区,目前仅仅批准了5个,目的是为了下一步低碳经济试点的研究做铺垫。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对各地扎堆上报“示范区”表示担忧。那么低碳经济示范区到底应该怎么确定?国家应该从哪些方面制订标准,通过思考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1、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总体部署抓住“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部署,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确低碳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确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与措施,划定一批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低碳经济示范区、行业低碳发展标准、低碳经济示范项目等,同时建立并完善低碳经济的统计与评估体系。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经验,为中国经济整体向低能耗与高科技转型做出最积极的探索。2、法制保障系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须在现有环境与能源保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正、完善,增加相应有利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在时机成熟后应出台“低碳经济法”作为中国经济结构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有力支撑与保护。同时出台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快速建立低碳人才培育与储备机制低碳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与相关专科人才,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才储备,我们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势必崎岖而坎坷。快速在大专院校中建立与低碳经济紧密结合的学科,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为人才走向社会铺好路。在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技术工人的数量充足的前提下,低碳的“引擎”才能开足马力。短期内低碳人才与技术的争夺势必异常激烈,一个企业、一个项目、一个课题、一个人都可能是一个区域低碳经济的核心力量。4、金融是低碳经济的翅膀如何利用金融杠杆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如支持节能减排企业和环保项目发行债券,建立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产业投资基金,开发绿色建筑、可再生能源等信贷业务和保险产品。通过协同银行、保险机构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共同努力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以上我们只是就低碳经济的发展环境,简单阐述了我们的思考,而低碳经济的发展背后,还有着更多层面与更深程度的东西需要社会各界不断的探索、挖掘与研究。东方运盛也将持续不断的对低碳经济实验区进行关注与相关的基础研究。二.低碳交易市场随着低碳生活深入人心,“低碳革命”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第三次革命浪潮。1997年12月,碳市场最重要强制性规则之一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附件: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在这一前提下,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发展低碳技术、发展低碳产业等手段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通过碳交易来实现碳排放的抵消或者补偿,由此,国际碳市场交易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中国开始初步探索符合国内市场的碳交易模式。“京津沪”领跑国内碳交易市场作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三家环境交易所,北京、天津、上海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国内碳市场的探索活动,推动碳市场机制设计的明朗政策。外界形容为“跑马圈地”的运动进入高潮,并呈现出各取所需、差异化竞争的特点。北京环境交易所占据先天的政策优势,以行政主导作为碳融资的手段,水到渠成;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引入了成熟的碳交易机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坐拥完善的产权交易经验。在他们自练内功的同时,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排污权交易,环境交易所已经由一线城市逐渐扩展到国内二三线城市,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等相继成立。业内专家分析,国内自身的碳交易市场发展将是一个绝对趋势,而当务之急是完善国内的碳交易体系,让市场充分活跃。虽然国内碳交易市场潜力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