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生本教育构建和谐课堂——“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阶段性总结“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在1999年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实践模式,是由“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转变,即由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从主要依靠教的教育教学走向主要依靠学生学,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素质提升,终端成绩优秀的全部理想。为了学习和借鉴“生本教育”理论,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育发展思路,我校于09年10月组织全体老师学习生本教育理论,并进行实验班的探索。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机会难得的实验探索活动,与学校的领导、老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了解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学习中,我感受到了那生命绽放的课堂、精深博大的学术魅力和生本教育给师生带来的自信和快乐。下面就让我对这一阶段的试验心得做一下汇报:一、洋溢着生命活力的生本教育1、生本教育中的学生是自信的、快乐的我发现不管是什么学科不管是哪个年级,每个课堂中的学生都是那样自信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每一个走上讲台的学生没有胆怯,虽然有的稚嫩有的老练,但每一个都是面带着笑容,都是自如地面对着教室里的每一个人。学生上台表演,尽管台上台下都是笑声不断,但学生还是快乐而认真自信地表演着,这在我们的课堂上是难得一见的。例如在我所执教的一年级声母研讨课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在展示,教师在帮学。课堂中,学生人人都参与,个个都思考。课堂上一个惊喜接着一个惊喜,对于听课的人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同时,课堂上学生积极向上,自信大方,友爱合群,无不让在座的老师称赞。正如郭教授讲的:“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杰作”。2、生本教育中的学生在自主学习成长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走进学校,走入课堂。教师放手地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课堂是学生交流展示的舞台,在这里不是教师在教,而是学生自己把自主学习的成果和小组成员共享后在班级里展示交流,再由同学补充,一堂课中,看到的是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教师的语言很少.《ieüeer》教学中,我们看到上台交流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指出了容易出错的地方,及改正的方法,俨然就是一位位小老师。学生完全成了学习的主体,他们在这样自由的天地中自然地成长着。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正如郭教授说的:“满载着不完美不满意地蓬勃地成长”,那是一种生命的活力,令人感动。3、生本教育中的孩子是合作共进的我们看到生本教育课中交流时都是一个个团体,是一个个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交流的任务,相互分工合作。每个组的学生,都是拿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自信地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理解。面对同组学生讲解不到位的地方,组员相互补台;面对下面同学的质疑,台上同学侃侃而谈。我们常常感叹小组合作的流于形式,常常认为对于小一点的孩子来说,合作很多时候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但在这里我们明显感觉到小组合作的有效性。除了课上,我们在与各校领导老师的交流以及文章的学习中了解了更多小组合作操作方式和效果。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确保小组合作中的互助及交流。组内各种角色的定期互换,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各种成长的机会。在这样的小组合作中,学生间的差异依然存在,但正是这种差异带来了教育的资源,差异也在小组合作中逐渐缩小。4、生本教育中的教师依然充满着师爱在生本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就像是火把,让课堂成为学生燃烧学习热情的舞台,这其中依然充满了浓浓的师爱。教师的爱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和支持,尊重、宽容和赏识。孩子的讲解也许没有老师的条理清晰,也许没有老师的重点突出,没有老师的绘声绘色,但是老师始终是那样充满信任地微笑着予以支持,正是这种爱给了学生极大的鼓励,给了学生自我成长的舞台。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总是带着很多的不完善,老师的宽容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快乐,这是对学生学习热情的保护,是对学生的真正的爱,就是让孩子始终满怀学习的热情。教师的爱也体现在适时的提点中。生本的课堂是自由的、开放的,但并不是放纵的、散漫的、或者天马行空的,教师的退居幕后并不是无为,教师始终是专心的倾听者,教师对课堂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当学生的学习陷入瓶颈时,当学生的学习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是最有力的帮学者,这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点,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功夫在课外,要让学生学好,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的设置需要精心,如何选择根本的内容让学生去思考、研究等等。二、生本教育的启示“生本教育”的实践既有效地发展了人的素质,又使终端考试取得优异成绩,使素质教育取得了可运行的良好动力机制,破解了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打开了一条成功之路。----全面依靠学生。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靠的是自身。揠苗助长的故事妇孺皆知,为我们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每个学生的起点并不是零,每个孩子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能力。生本理念指出,教育的终端是学生,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要通过自己内化,人的获得最终是依靠学生。我们教育者所要做的事唤醒生命、启迪生命、激扬生命。生本教育为我们展现的是生命自我成长的精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让我们惊讶,学生的学习状态让我们感到欣喜,那种对学习的热爱,那种学生展现出的活力都是在我们的学生身上难得一见的。反思我们的教学,教师往往对学生缺乏的是信任,总是认为没有教师的教,学生怎么能学会?总是不放心地一遍遍讲解,殊不知在我们的讲解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却逐步降低,学习的潜力一直被压抑。我们首先需要的就是转变教育观念。----高度尊重学生。郭思乐教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学生拥有的基础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内在积极性乃至个性特长,是教学的动力之源、能量之库。其他资源最终必须和学生资源相结合或化合,才能发挥效益。教学的依据不是教师的经验,不是教材,是学生,学生天赋的学习本能,这是真正的尊重学生。生本教育强调的是以学定教,不教而教。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规律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就能达到教学的水到渠成,就会推动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是生命就会成长,但每个生命都有他自身成长的规律和速度,我们需要给他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我们要承认每个生命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要做的是利用差异,缩小差距。我们不要让学生过早地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与同伴的差距,最大程度地呵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花,总有盛开的时候,即使花季已过,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绽放一生最明艳的美丽。同样的道理,只要是正常人,总有开窍的一天。因此,不要急于拔苗助长,只需提供足够养分,然后静静等待,就像守候一朵花悄然开放……耐心地静候花开,更能体验到教与学共同成长的真正和谐,也更能真实地感受生本理念下简单的“牧者”的幸福。作为教师,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去出题考倒学生,更不用在题海中带领学生艰苦跋涉,只要做个旁观者,关注学生的评研过程,学生就能自觉地在评研中识别学习的优劣,在研究中学会取长补短。----改革需要毅力。生本教育对原有的教育来说是一种颠覆,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这样的改革是需要实验者足够的勇气,打破常规的勇气。改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经历了多年,没有坚持同样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这份勇气和坚持是来自对学生深深的爱,对教育的责任,这是我们教师职业的必须。回首进行生本实验这几个月,我们还停留在观摩生本,感受生本的层面,伴随着实践研究也会有产生一些迷茫。但是沿着这个路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我想也一定会有“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那个时候,我们的教师就会有一种“待到山花烂漫时,独在丛中笑”幸福与成功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