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许“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等问题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本文着重阐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教育现状,以一位农村基层教学人员的思考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以求探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现状、教育对策近年来,在我国农村的绝大部分地区,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等问题引起了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有关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我是一位工作在农村学校的教师,和这些孩子接触的较多,他们在学习成长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有别于其他孩子的现象也让我思索。我经过几个学期的调查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咨询了解,发现这些孩子不可忽视的出现了许多问题。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因此,造成了“留守儿童”各种心理上存在的问题。(一)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留守儿童多处年龄在7—16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频繁的联系,从而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留守儿童往往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悲痛、厌恶、怨恨、忧郁;格上变得孤僻自卑,缺乏自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二)“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做事易冲动。“留守儿童”一般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婆或其他亲戚代为监护管理。他们在生活上及学习上的表现都有别于正常的儿童,由于不在父母身边,缺乏与父母之间深层次的感情沟通和管教,没有了父母的教育,他们大多性情懒惰,自由散漫,不爱运动,身体素质较差。在学习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意志力较弱,缺乏韧性。在学校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为了改善他们孩子的生活,给孩子留下一笔钱,至于钱怎么用家长根本不过问。有的孩子就将这些钱用于购买手机,上网,娱乐等不恰当的消费。有的孩子甚至学会了吸烟、喝酒等,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一些孩子没有健康的是非观念,跟风影视潮流,盲目模仿,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喜朋好友,经常三五成群,拉帮结派。他们很容易受到别有用心人的伤害,承受着心理的痛苦,远离健康的生活。(三)追求物质享受,不愿意诚实劳动面对多彩的世界,许多孩子追求物质生活的提高,这是无可厚非的,经济建设的发展让国民的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有一些孩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经常向父母伸手要钱购买衣物,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形成行为偏差,甚至误入歧途。在他们的眼里,一切需求皆可以由父母提供,不需要自己再作努力,无形之中产生了坐享其成,追求物质享受,不愿付出劳动的不良习惯。由于不能科学支配父母给与的资源,无健康的是非观念,对他们的素质提升存在很大的难度。学校中的多数老师对他们尽管投入了很多的精力来改变他们,也时常感到教育无力。(四)学习成绩不突出,学习进步较慢在学校教学中发现,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较差,他们上课精力不集中,他们对学习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只求年龄增大,个子长高后外出打工。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但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另外,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得劳动就业机会较多,国家给予农民工待遇大力的提升,普通大学生就业后薪资比不上同龄的农民工的待遇,家长看不到学生努力学习带来的丰厚回报,对孩子成绩的好坏也听之任之,不加管教。这种心态影响了孩子,孩子在学校就表现的很随便,不在用心读书,所以在当前学校中,出现了许多难管的孩子,任性的孩子,不学习文化知识的孩子。(五)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缺少集体意识“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人经常性地提醒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没有父母生活中点滴的道德教育,孩子极易养成自私的心理,缺少团队合作理念,没有集体意识。在学校教育中,这类孩子表现的较为抢眼,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对人冷淡,和同学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他们时不时的做出一些让老师和同学都非常费解的事来,在集体活动中表现的极为不协调,老师都认为这类孩子很难管教。家长对待这些孩子,往往用他们年龄还小等理由不予重视,没有和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家长和学校老师配合,解决孩子的心理健康隐患,这对孩子的未来成长很重要。二、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原因分析“留守儿童”其实是“三农问题”的副产品,我们可以从解决“三农问题”找到留守儿童形成的根本原因一一农村打工者在城市较低的收人和经济地位。从个体层面讲,农村父母在城市中较低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很多子女的留守状态。农村留守儿童这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的存在,折射出流动农民工在城市中经济和社会的弱势地位。从制度层面讲,我国教育政策的设计与执行的矛盾对留守儿童起着很大的影响。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价值观取向的影响当今社会,优先发展的经济建设让“读书”的回报极为不合理,辛辛苦苦的念完大学,费了好大力气工作了,却发现自己的回报还不如没上学就在社会上打工的同龄人多,巨大的现实反差,让人们质疑学校学习的效果,继而面对现实,选择了获取生存资料最容易的生活方式,从而对子女的学校教育不予重视。没有健康的文化思想,生活中,耳濡目染的不良现象,再加上这样那样的诱惑,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处于学龄期的“留守儿童”,已难觅一块纯净的心灵净土,农村中小学更是如此。(二)家庭教育的不完整和弱化多数很多农民工家长总觉得自己长期在外,亏欠孩子很多,他们想到的往往是以物质来补偿孩子,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家长也是尽量满足,甚至对孩子的无理要求都会答应。不少家长觉得,自己在外面打工,挣了钱,就应该让孩子吃好、穿好。这种片面强调物质利益的做法不可取。平日孩子在他们祖辈的看管下,由于这些老人大多数出身是穷苦的农民,文化知识不多,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手段,无法和孩子进行沟通,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孩子们养成了刁蛮任性贪玩厌学等不良个性和习惯。比如:11岁的小雪与父母从未合过影,每年相见仅春节前后几天。小雪与记者诉说了自己的感受:她从来不希望亲情的分离,只想一家人呆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父母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不得不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自己也无法怨恨自己的爸爸妈妈。多么真挚的话语,多么感人的场面,这样的事实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多了。可见,亲情关爱在儿女们心目中是多么需要呀,只是当今社会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使不少的留守儿童及其父母都承受着亲人分离的痛苦。(三)、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需求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大部分农村学校条件一般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另外,现存学校教育模式让学生成为了“读书机器”,缺少时代教育的措施方法,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社会的需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多数学生家长不认可当下学校教育模式,弃“学”从“工”。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解决对策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一)家庭和社会方面提高留守父母的教育思想素质,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家庭教育要培养勤俭节约等传统美德,不能单方面给予金钱物质而不重视思想教育。要教导孩子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经常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学校老师联系,解决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家长和社会的关心。(二)学校和教师方面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组织,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措施分管到个人,成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另外,学校设置“亲情话吧”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沟通的平台,有效抑制学生的心理障碍。积极完善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使“留守儿童”的祖辈们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经常组织“留守儿童”活动,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不歧视偏袒学生。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理念,做好学校教学工作。(三)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方面政府要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取消异地就读的种种限制及不合理收费,妥善处理城乡户籍问题,让农民工子女可以无差别的入读其父母所在地的学校,解决外来人员子女的入学就业等问题。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教师交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支持呼吁社会办学,降低城市办学的门槛,减轻目前城市学校的压力。教育部门要和社会各界力量合作,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学以致用,走特色教育的道路,吸引跟多的适龄孩子完成义务教育。加快农村中小学的撤并工作,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合理分配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办人们满意放心的学校。此外,政府还要积极扶植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的进程,让农民工打工不再是背井离乡,而是长期定居,为地方的建设多做贡献。四、结束语“留守儿童”已经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农村存在“留守儿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速,城市中也出现了“留守儿童”,这给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又带来了挑战。“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在学校教育中,教导孩子们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在我国现实状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担主要就落在了学校的身上,它是一项艰巨包含诸多子系统的工作。作为实施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