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申报书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实验区名称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实验区负责人王建波学校名称武汉大学主管部门教育部申报日期2008年6月20日教育部财政部制二○○八年四月1填写要求1.请逐项认真填写,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项要填“无”。2.格式要求:申报书中各项内容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格空间不足的,可以扩展或另附纸张;均用A4纸双面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3.“所属类别”请填写:创业教育、软件工程、文科、生命科学、经济学、法学。4.著作、教材、论文须已刊登在正式期刊上或为正式出版物,截止时间为2008年5月31日。21、实验区基本情况实验区名称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所属类别生命科学建立时间2002年实验区负责人姓名王建波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64年5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教授/常务副院长联系电话(手机)027-6875221313986119981电子邮箱jbwang@whu.edu.cn传真027-87862669通信地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邮编430072实验区前期工作基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批准建立)。武汉大学的生命科学教学与研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93年武汉大学建校之初设立的培养博物学人才的格致学部,1922年成立生物学系,1978年成立病毒学系,1992年生物学系、病毒学系和生物工程中心合并成立生命科学学院。经过历代师生员工的努力,特别是一批学术造诣深、治学严谨、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生物学家,如汤佩松、张挺、何定杰、钟心煊、高尚荫、孙祥钟、余先觉、吴熙载、杨弘远、田波、朱英国等在此辛勤耕耘,使学院成为学科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生命科学教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长期以来,本实验区形成了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作风和学风,在师资队伍、教学工作、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实验区现有教师96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8名(含特聘教授5名、讲座教授3名),珞珈学者5名(含特聘教授4名,讲座教授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湖北省创新团队2个,教授49人(含博士生导师44人),副教授37人。经过多年建设,本实验区奠定了优良的教学与学术基础,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07)、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98)、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85)、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3)、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2)、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5);3病毒的感染与控制、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为国家“十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与动物发育生物学为“985工程”创新平台;梁子湖国家野外科学实验站、植物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2002-2003年、2003-2004年、2004-2005年连续三次以优秀成绩通过了年检(近两年未组织年检工作),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在国家基金委、教育部组织的评估中评为优秀(2004年),微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007);获得了国家教学成果奖(2001、2005)及省级教学奖多项;近五年来承担了数百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特别是主持3项国家“973”项目,这在同类学科中是比较突出的;发表SCI论文数目成倍增加,论文水平明显提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2003)等国家奖和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本实验区汇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建立了一批教学、科研基地,取得了一批教学科研成果,吸引了一批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来此学习深造,毕业生以其素质高、基础厚、创新性强赢得海内外的赞誉,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42、指导思想2-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2-1-1指导思想与人才培养定位本实验区(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自2002年批准建立以来,根据国家建设指导思想和关于基地建设“四个结合、四个创新、两个配套”的要求,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中积极实施学、研、产结合,努力寻求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注重理论教学与科研开发并重,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全力做好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和基地建设工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需要大批医药领域的高级人才,而我校在病毒学、基础医学方面有较强优势,拥有微生物学(以病毒学为特色)、发育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国家重点学科,并被认定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建有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现代病毒学中心等科研基地,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较强的师资力量和较好的应用研究基础,同时建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国家基础科学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因此,我们确定了本实验区的特色方向是生物技术制药,即利用现代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反应器等新技术、新工艺,进行新药研制、开发,同时兼顾生物技术在农业等关系国计民生行业的应用。几年来,本实验区按照“加强建设,锐意改革,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造就既具有广博的生物技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有创新、创造、创业和管理、经营能力的生物技术人才”为指导思想,并确定了“经过若干年努力,将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成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品牌专业,造就一批优良的双师型教师,取得一批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成果,培养一大批素质高、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实践创业能力,能适应国际竞争的生物技术精英人才”的建设目标,力争为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2-1-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本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是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基础厚、素养高、能力强、潜力大、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在改革中要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要继承实验区悠久而厚重的优良教学传统,又要根据生命科学与技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化改革和创新。5(2)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既要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实行必要的专业教育,又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既要坚持对实验区学生教学、人才培养的共性要求,又要根据学生各人特点,倡导学生个性发展。(3)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既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将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教学和研究结合,又要引导学生将“学”与“研”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素质与能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的重点是:(1)根据现代生命科学与技术的重要进展与发展趋势,适时增补相关科学知识,推行研究性教学,建立新的教学和学习评价标准。积极探索研究性教学,推进探究性、反思式、互动式和案例教学等,增加研究性和实践性作业的比例;改革考试方式方法,改进教师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习成绩评定办法,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2)积极进行教学手段改革。激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等,做好各门课程的网站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平台;继续推进双语教学,引进更多国际优秀教材,聘请国外教授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3)构建生命科学实践教学新模式。努力用开放式教学思想指导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多种形式、相互衔接、开放式实践教学,使学生受到渐次深入的创新教育,激发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由实验教学、实习、科学研究训练、毕业论文研究、社会调查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强实验课程建设,做到实验内容技能化、多元化、个性化、科研渗入实验教学,建立和实施研究式、互动式、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和多元实验考核办法;多渠道、多方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激励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学术和科技活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科研,接触学科前沿,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2-2.理论研究(社会调研情况,对本领域人才培养规律的独特认识,承担与实验区相关的教学改革项目情况,关于实验区教学改革与研究论文、著作等)本实验区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与规律的研究探讨,经常深入到有关研究单位、企业等用人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情况,并利用实习、实践等机会请他们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加强与兄弟基地间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10月,本实验区承办了“2004年度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工作会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科技部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的领导、国家生物技术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全国相关高校生物技术基地点的负责人和部分知名生物技术企业家等7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家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主任王宏广研究员在会上做了“国家生物技术产业与人才发展战略”的专题报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所高校的生物技术基地点在会上做了经验交流发言,会议还研究了技术基地今后的建设工作计划、研讨了创业教育以及与生物技术企业的合作等事宜。武汉大学生物技术基地点在会上做了题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交流发言,介绍了本实验区在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和和实践教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受到了与会专家和代表的好评。本实验区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始终将教学研究置于整个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教师不仅认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在教学过程中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并且积极参与教育思想大讨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近5年来,共承担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16项,校级教改项目1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湖北省及武汉大学教学成果奖12项。表1承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主持人项目名称项目类别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备注陈向东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适应与提高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2004楚红构建我院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2004沈萍微生物学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的建设(含实验教材)教育部百门精品教材建设一类精品项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057郭友好植物生物学武汉大学精品课程武汉大学2003谢志雄全校非生物学类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研究湖北省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3~2005张楚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生物化学》课件优化课堂教学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张翼《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卢欣立足珞珈山水,探索富有特色的自然保护教育新模式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安志东《现代生物技术大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3沈萍微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2003黄诗笺动物生物学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2004黄诗笺动物生物学湖北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2004周荣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发育遗传学》课件优化英汉双语教学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丁毅遗传学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充实与更新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章志宏在科研实验室大学生科学研究教学模式的探讨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方呈祥结合国家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全力打造现代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4黄诗笺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武汉大学实践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48实践李家儒植物生理学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与探索武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武汉大学2005王建波非生物学专业《遗传学》教学体系的建立湖

1 / 3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