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对策课件大纲:新发传染病概况新发传染病的特点新发及突发传染病的危害近30年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及传染病近10年新发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对人类危害排行榜中国法定传染病分类39种人类如何应对新的传染病是指以前没有发现、近年来新确定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也有称其为新出现的传染病或新出现的感染病。新发现的传染病,EID(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s)简称新发传染病新发传染病通常是指近30年来,人们新认识或新发现的那些能造成区域性或国际公共卫生问题的新识别和以往未知的传染病。一般将1970年以来发现或认识的人类传染病纳人其中。目前,世界范围内共有新发传染病40余种,截至目前,在我国陆续发现的有十余种。新发传染病的特点1.在疫情发生初期,临床医生不认识,不知应该采取何种治疗方案,病死率居高不下;2.病因不确定,不知应该采取何种特异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3.政府首长得不到专业人员的明确意见,无法及时做出防控决策;4.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5.先进的交通工具、现代国际贸易和交流,可以迅速把传染病从一个国家或地区传向全球,甚至造成世界大流行;6.新发传染病具有不确定性。依靠目前的科技水平,难以预测何时何地会发生何种新发传染病,无法作好特异性的准备;7.新发传染病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新发及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危害1.对健康和生命的危害2.经济损失3.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危害4.对人们的生活与生产的危害5.公众恐慌近30多年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及传染病年份病原1976埃博拉病毒1980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HTLV-I)1982伯氏包柔螺旋体1983人类免疫缺陷毒(HIV-1HIV-2)1983大肠杆菌O157:H71983幽门螺杆菌1988人类疱疹病毒-6(HHV-6)1989丙型肝炎病毒1990戊型肝炎病毒疾病埃博拉出血热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莱姆病艾滋病(AIDS)出血性肠炎溶血尿毒综合征胃炎胃出血胃癌幼儿急疹(婴儿玫瑰疹)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肠道外传播非甲非乙型肝炎近30多年来新发现的病原体及传染病年份病原疾病1992霍乱弧菌O139:H7新类型霍乱1992巴尔通体猫抓病细菌性血管瘤1993Sinnombre病毒汉坦病毒肺综合征1993庚型肝炎病毒非A-C肝炎1996阮粒(阮毒体)新型变异克鲁兹非德得-雅柯病1997A型流感病毒(H5N1)禽流感(H5N1)1999西尼罗河病毒脑炎2003SARS冠状病毒(SARS-coV)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2009新型H1N1甲流病毒新型H1N1甲型流感2010新布尼亚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012MERS-coVMERS•(中东呼吸综合症状)2013A型流感病毒(H7N9)禽流感(H7N9)近10年余年新发的急性传染病1997(香港)人感染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2002(广东)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9(墨西哥)新型甲型H1N1流感2012(约旦,沙特)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2013(上海)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4(四川)人感染H5N6禽流感2015(江西,广东)寨卡病毒病1.马尔堡病毒2.埃博拉病毒3.艾滋病病毒4.狂犬病病毒5.天花病病毒6.鼠疫杆菌7.SARS病毒8.甲型H1N1病毒9.禽流感病毒10.肝炎病毒病原体对人体危害排行榜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类39种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13年11月1日)、甲型H1N1流感(2013年11月1调整为丙类)、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013年以前),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寨卡病毒的流行与防控WHO通报,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例。2016年2月2日(北京时间),WHO宣布,新生儿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系统病变,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些病例可能与寨卡病毒流行密切相关。截至2016年2月底,美洲、大洋洲、亚洲、非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当前寨卡病毒在全球范围的传播出现上升态势,疫情跨境传播风险加大,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大陆已出现10例输入性病例,同时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输入性病例。为何重视寨卡病毒?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该病通过蚊媒传播,防控难度大,一旦传入流行危害极大,早期发现病例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扩散是当前防控的键。一、寨卡病毒病概述1.感染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2.感染者约20%发病,临床症状温和,一般持续2-7天,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重症、死亡病例少见。3.尚无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寨卡病毒病原学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在系统发生树上和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如登革热病毒、黄热病病毒、日本脑炎病毒或西尼罗病毒等相近。•全长为11KB的单股正链RNA,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的3419个氨基酸。•该病毒1947年在乌干达一片名为寨卡的热带雨林内的恒河猴中首次被人类发现。•病毒在自然界非人灵长类动物中循环。•病毒抵抗力尚不完全明确,应与黄病毒属类似:不耐酸、不耐热。1951年到1981年,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个案陆续在非洲的埃及、加蓬、塞拉利昂、坦桑尼亚、乌干达和亚洲的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散发报告出现。寨卡病毒也相应的存在非洲型和亚洲型两个亚型。寨卡病毒的全基因组均已被人类测定,近期美洲寨卡疫情的基因分析提示流行毒株倾向于亚洲型。新毒株所编码的非结构蛋白可能使得病毒在人体中具备更强的复制能力,但具体的毒株基因分析仍在进行中。寨卡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传染源和传播媒介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传播媒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埃及伊蚊: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广州市主要媒介为白纹伊蚊。传播途径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与登革热传播方式一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当前关注的重点—母婴传播:越来越多的证据提示病毒可通过胎盘有孕妇传播给胎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数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潜伏期和传染期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患者的尿液-血液-精液等分泌物都可以检出病毒核酸。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流行季节疫情概况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主要散发分布于非洲(如埃及、中非共和国、坦桑尼亚、乌干达和塞拉利昂)和亚洲(如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确诊病例仅14例。发病少且疾病较轻,因此之前并不是人类重点关注的传染病。可能部分病例被诊断为登革热。2007年-2014年:疫情渐趋严重,开始出现暴发疫情,且影响区域有扩大趋势:2007年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暴发,11250居民中报告185例,其中49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旅行者中时有散发病例报告。各国散发病例增多。2013年~2014年,太平洋岛国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暴发,报告病例约10,000例,其中有70例重症病例。两起疫情提示,病毒已经在太平洋地区传播。2015年至今:疫情在美洲地区持续暴发流行,波及34个国家,其中巴西疫情最为严重!开始发现该病毒与胎儿或新生儿小头畸形之间可能存在关联。2015年5月份巴西确认本地病例。截至目前*巴西卫生当局预计已有超过150万人感染寨卡病毒。*哥伦比亚报告25000例疑似病例,1331例确诊病例。*佛得角报告超过7000例疑似病例。新生儿小头畸形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1月15日,美国夏威夷,1名寨卡病毒实验室确诊病例所生婴儿患有小头畸形,该妇女曾在2015年5月期间前往巴西居住生活一段时间–现有资料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仍有待研究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