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知青小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八讲80年代小说:寻根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一.“寻根文学”概念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迷。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一、有关概念1、文化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文化即人化。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人的精神是文化的本质内涵,也是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文化包括物化的文化,和精神的层面的文化两种形态。2、文化意识即以文化的视角看待事物的态度。第一,对某种文化价值的判断,应超越单纯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价值判断;第二,从功能的角度,每种文化都是一个自足的体系,——文化是生存的策略和手段;第三,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没有高下之分,它们的价值是平等的。3、寻根意识寻根即对自己的生存根基的追寻。即对自己的生存的目的、意义、原因、动力等问题的追问,寻根产生于对“无根”状态的感悟与不满。4、文化寻根指对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反顾,使个人或群体的生存状态与民族传统发生关系,从而获得精神的依托和行为的方向。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国际思潮文化寻根是一股世界性的文学思潮,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斩断了人与自然、与大地的血脉关系,市场化、商品化的结果带来了传统价值观的失落、传统文化的衰落、民族特征的淡化、人的个性的趋同化。现代人产生了“无根”的恐惧。2、社会思想背景——文化意识的觉醒八十年代中期,许多人开始思考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落后的?是什么原因造成落后的?最终必然触及到文化——中国人的精神的产物,儒释道法的形象体现。3、文学影响八十年代初中期的世界文学发展,使人们产生了一个观念:世界的首先应该是民族的,中国文学要与世界对话,首先就应该坚持民族传统。4、作家的个人经历——寻根意识的产生寻根文学产生于知青作家群体中,他们中一些经过了两次失落——上山下乡和回城。他们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必须要有被社会承认的价值取向。于是,他们开始讲述自己在农村时代接触到的传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讲述它们对自己的深厚影响,并且将它放大民族之所以延续的根据和现代社会仍然十分急需的东西,三、寻根文学发展概况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早的文化意识觉醒者。二三十年代的巴金、老舍、曹愚、沙汀等人,也有朦胧的地域文化意识在内。具有浓厚文化意识的当数“京派”的沈从文和废名。80年代寻根文学作品出现于创作之前。85年,如韩少功《文学的“根”》,郑万隆《我的“根”》,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等,打出了寻根的旗号。最初,讨论的主要是什么是文学的“根”,又转入了讨论文化的根是什么的问题——即形成一种文化形态的精神动力是什么。韩少功:“本能与才具”(思维方式),郑万隆:“集体无意识”,阿城:“游戏说”,莫言:“生命的冲动”等。(运用西方文化和哲学理论解释中国生活)寻根文学的两种倾向一、文化崇拜派传统文化既滋养了民族的历史,也包含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切,是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指针,也是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如阿城的《棋王》,莫言的《红高梁家族》,汪曾祺的《受戒》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寻根小说(3)原始生命型。莫言《红高粱》、郑万隆的“异乡异闻系列”如《老棒子酒馆》、扎西达娃《系在皮绳扣上的魂》。寻根小说七.寻根小说的历史变革作用(1)它导致了小说由以往所关注的社会领域向文化领域的变革,使小说由当代社会生活的仆从成为广阔的文化与人性领域的探索者。(2)在小说的艺术层面上,寻根运动使小说摆脱了一个遵照生活逻辑与客观时空逻辑进行写作的时代,也摆脱了一个社会政治的话语时代,而开启了体验的和“虚构”的时代。局限是对于“根”的理解的静止性和非历史性,导致了一些作家一味的沉迷于古、俗、粗、野之中,表现出贵远贱近、向虚背实的倾向。寻根小说二.寻根文学产生的原因(1)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以审视、剖析和继承,并希望以此走向世界。(2)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大影响: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关于印第安古老文化的阐扬为代表,还有苏联一些民族作家对异域民风的描写,以及日本川端康成的具有东方风味的现代小说。寻根小说三.文化寻根小说的发展1.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的民俗风情小说。汪曾祺《受戒》(明海、小英子)、邓友梅《那五》。2.80年代中期寻根小说的主题从边缘化的追求到一种自觉,真正进入寻根小说的写作。寻根小说主要作品: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阿城《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小鲍庄》,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陆文夫《美食家》,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3.1987年左右是文化寻根思潮转型和终结的时期。以莫言《红高粱》、张炜《古船》为标志。寻根小说四.文化寻根小说的流派划分(一)城市文化寻根:邓友梅的《那五》、《烟壶》(破落贵族乌世保);陆文夫的《美食家》(朱自治)(二)乡野文化寻根:汪曾祺表现“桃花源”式的传统生活的《大淖记事》、张承志表现蒙古草原人民生活的《黑骏马》、路遥关于城乡交叉地带的描写、莫言关于高密东北乡自己祖辈的生活秘史的讲述,其它如贾平凹表现秦汉文化的“商州系列小说”、李杭育表现吴越文化葛川江系列小说、郑万隆表现大兴安岭少数民族生活的异乡异闻系列、扎西达娃表现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高原藏民文化心态小说等等。寻根小说五.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1)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京味小说、津门小说、齐鲁文化小说)(2)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3)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寻根小说六.文化寻根小说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文化批判型。对传统文化持审视批判和否定的态度。韩少功《爸爸爸》:叙述了一个遥远不知所在的山寨“鸡头寨”及其自称刑天后裔的居民们蒙昧而充满神秘色彩的生存状态。小说以一个痴呆儿“丙崽”为中心人物,描述鸡头寨奇异的风俗、来历,鸡头寨百姓与正常世界的隔绝,他们与鸡尾寨的“打冤”及战败后遗弃老人和孩子举族迁徙的经过。《棋王》阿城之写《棋王》,与八十年代的文化氛围和个人境遇有关系。阿城试图在传统文化中寻根,来解决怎样活的问题。阿城在小说中试图表现一种将衣食与游戏结合起来的人生哲学。小说分四节,一节写火车上结识,吃饭、下棋、讲故事;二节写农场再会,吃蛇肉、下棋(与倪斌);三节写看运动会,王一生因迟到未报上名,但拒绝倪斌为自己用乌木象棋通关节;四节写王一生与九人大战。A、棋与生1)衣食是本。2)“接下来怎么活”3)何以解忧:唯有下棋B、游戏与人生下棋是游戏。游戏的目的是追求意义,因此是艺术的起源,也是文化的起源。《棋王》通篇以棋道演人道,人生一如游戏:棋道:1)“为棋不为生”2)无为而无不为。人道:第一,衣食为本,这也叫顺应自然,但也要有精神自由的空间,“生不可太盛”,这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第二,人生也应“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就是要将生命视为一个过程,顺应自然法则;“无不为”就是要真诚执著投入,求得精神的愉悦,创造生命的辉煌。第三,人生如游戏还有一层含义,从0开始,轰轰烈烈,复归于0。C、外王与内圣阿城的意图是要说明一种理想人生——游戏式的人生。这种理想其实就是儒道合一,内外兼具的精神。外王内圣,在中国千年文化中,一直是争论的一个问题。阿城倡导的游戏精神既是一种远离世俗、淡泊虚静的精神;也是一种创造投入,积极进取的精神。在道禅外衣之下,隐藏着儒的筋骨。儒道合一,是中国精神的真实面目。韩少功湖南长沙人,初中毕业到乡下插队,78年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早期创作《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等,写知青时代的生活,具有现实主义风格。1985年率先打出寻根旗号,并创作了《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名作。九十年代,韩少功继续关注文化问题。最重要的作品是《马桥词典》。A、韩少功为何寻根:韩少功成名极早,他将个人的写作和中国文学现状联系在一起,关注的是如何超越同时代作家和自己的创作。因此,他的寻根是出于振兴民族文学乃至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韩少功最初是想寻找民族文化的“思维优势”和“审美优势”,挖出民族延续数千年的奥秘来。但他的寻根是一场极目千里的伤心之旅。B、韩少功的寻根文学作品《爸爸爸》中找到的是一种发端于原始本能的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丙崽用“爸爸”“X妈妈”表示喜恶,却被看成具有预测功能的阴阳二卦,从祭祀的牺牲变成供奉的神灵。丙崽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形象。他长不大,毒不死,并且具有二元思维模式,这象征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存状态及其产生动因。《女女女》中找到的是失去控制后的古怪、悭吝、任性、蛮横的本能。韩少功从寻优根出发,找到的却是劣根。最后他迷失在历史文化中,发出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干什么,可以干些什么”的感叹。丙崽形象:是个弱智、呆傻的侏儒。生下来只会说“爸爸爸”、“X妈妈”两句话。见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说“爸爸爸”,如果别人朝他瞪一眼,他就翻个白眼,咕噜一声“X妈妈”,除此之外一律不懂。在鸡头寨人与鸡尾寨人打仗之时,丙崽却被鸡头寨人奉为神灵,称为丙仙,加以顶礼膜拜。鸡头寨人要杀丙崽祭谷神,天却响起炸雷,丙崽躲过一劫。当鸡头寨人要进行民族迁徙时,丙崽属于弱智者,要灌毒汁,但丙崽又一次大难不死。丙崽形象的象征含义:(1)弱智,意味着愚昧与落后。(2)人们对丙崽的敬若神明,象征迷信与落后,表明现代精神或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3)丙崽历经劫难而不死,一方面表明民族虽然落后,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一方面由反映出愚昧、落后的古老民族文化的顽固性《爸爸爸》中的丙崽形象寻根小说(2)文化认同型。对传统文化持一种理解、认同、肯定的态度。阿城《棋王》,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冯骥才《神鞭》。王一生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身处困境,精神不颓,因为他沉迷于象棋。这使他脱离了那个政治时代的精神侵袭,少了世俗的功利,保全了自然健康的品性,拥有了谦虚、坦诚、刚毅、好学的棋品和人品,表现出执著的生命活力。第八节张承志的小说创作张承志,1948年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济南。回族,信仰伊斯兰教。曾供职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海军创造室。后均退职,现为自由的职业作家。1978年开始笔耕。曾获第一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第二、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张承志已出版著作30余种,代表作品集有: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绿土风》、《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牧人笔记》;诗集《神云的诗篇》(1991);文集《张承志作品集》(1995);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1982、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永远的流浪与追寻张承志在流浪中经历了三个阶段:1、红卫兵阶段,迷惘时期。2、知青阶段,接受教育、感受苦难的时期。3、宗教皈依,走向偏颇和极端。张承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有些人追求快乐、消解崇高的时候,张承志却在浪迹天涯,苦苦追寻;当文坛出现堕落风气的时候,张承志倡立“清洁的精神”,寻求“想象的净土”;当正义、理想遭到贬抑的时候,张承志决定“以笔为旗”:“而此刻我敢宣布,敢应战和更坚决地挑战,敢竖起我的得心应手的笔,让它变成中国文学的旗。……我只是一个富饶文化的儿子,我不愿无视文化的低潮和堕落。我只是一个流行时代的异端,我不愿随波逐流。”寻求和探索是他的秉性,他追寻那赖以支撑自己奋进的东西,寻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寻找理想中的“黄金牧场”,寻找心灵的归宿。张承志觉得有一种声音在呼唤着他,以时代的名义呼唤。他追寻着这个声音,像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一样。虽然张承志最初还不能清楚是什么声音,那声音来自何方,但他坚信那地方一定比现实更真

1 / 6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