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预防基础2中医预防中医养生常见传染病的药物预防3中医预防-定义所谓中医预防学,即是指在中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以防止疾病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4预防医学在公元前就有了萌芽,但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预防医学的概念和内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古时人们在同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逐步积累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知识和经验,产生了预防疾病的思想。古人早已认识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跟外界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保护和改善环境因素、保障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措施,诸如凿井而饮、杼井易水、洒扫除虫、实行墓葬等。中医预防-预防思想5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古代医家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知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椎,不亦晚乎”。中医预防-预防思想6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挥,汉代《淮南子》谓:“良医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汉代张仲景也把“治未病”者称为”上工”,充分强调防病的重要性。《金匮要略》一书中,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中医预防-预防思想7“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贯穿古今,也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方针的最早思想。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而言,我国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强调预防为主。中医预防-预防思想8目前临床中所说的未病具有三重含义:其一是健康正常没有病,此时的“治未病”为预防以养生;其二是存在各种潜在的病情病机,病而未发,此时“治未病”为有病而早治;其三是疾病发展还未到危重阶段,此时“治未病”为已病防危。中医预防-治未病9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其包含两种意义:1、未病先防(摄生防病):强调摄生,防病于未然,预防疾病发生;2、既病防变:疾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中医预防-治未病10摄生防病:疾病的发生,关系到邪正两个方面。《黄帝内经》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邪正关系来说,邪气是导致疾病的重要条件,而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据。外邪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只有强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视摄生才能强身。中医预防-未病先防11中医预防-未病先防摄生是以调摄精神意志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闲清静,没有杂念。精与神守持于内,避免过度的情志变动,心胸开朗,乐观愉快,这样就能达到补养真气的目的。12中医预防-未病先防对于外界不正常的气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时避开,顺从四时寒暑的变化,保持与外界环境的协调统一。还要求人们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身体劳动但不使其过分疲倦,同时还要节欲保精,就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13中医预防-未病先防此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医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方法,如汉代医家华佗创造的“五禽戏”健身运动,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多种健身方法。加强锻炼不仅能防病健身,还对多种慢性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14中医预防-未病先防《素问·遗篇·刺法论》有“小金丹……服十粒,无疫干也”的记载,说明我国很早就开始了药物预防的工作。发明于十六世纪的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此外,还有用苍术、雄黄等烟熏以消毒防病,用贯众、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用茵陈、栀子等预防肝炎,用马齿苋等预防菌痢等等,都有较好的效果。15中医预防-未病先防近年来,由于大部分传染性疾病基本得到了控制,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工作已提到议事日程。对此,中医界已着手对于一些慢性疾病开展既病防变或既病防发,并取得了可喜成果。如采用中医药等方法防止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泌尿系结石、胆结石、中风的发生等等。陕西中医学院还将五味子、板蓝根、丹参等十余味中药研制成“出血热预防片”,该方之所以有良好的预防效果,是因为经研究证实“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有强力的抑制作用。”16中医预防-未病先防病邪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故未病先防除了增强体质,提高正气抗邪能力外,同时还要注意防止病邪的侵害。如讲究卫生,防止环境、水源和食物的污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应“避其毒气”;“恬惔虚无”,“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等皆是避免六淫、疫疠、七情、饮食与劳逸等致病的有效方法。至于外伤和虫兽伤,是要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留心防范。17中医预防-既病防变疾病发生后,必须认识疾病的病因和机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才能防止其传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这说明,外邪侵袭人体,如果不及时诊治,病邪就有可能由表传里,步步深入,以致侵犯内脏,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深重,治疗也就愈加困难。18中医预防-既病防变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一是要防止其发展与传变(即防止恶化),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属木,脾属土,肝木能乘克脾土,故临床上治疗肝病结合运用健脾和胃的方法,这是因为肝病易传之于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二是要防止旧病复发,如慢性咳喘、冻疮等病易在秋冬季节发作,于是可在夏季就开始采取预防性治疗。19中医预防-特点(一)注重“防变”:未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疾病发生,中医、西医抑或其他医学是一致的。而一旦患病之后,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该病的发展、传变或复发,则是中医预防学区别手其他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实属中医的独到之处。诸如,运用中医药,常可有效地阻止慢性肝炎、慢性肾炎等病的发展、传变,防止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菌痢、肾结石等病的复发。这一特点,愈来愈受到医学界的关注。20中医预防-特点(二)强调综合预防:中医预防学不仅把人类当作生物体进行预防,而更重要的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人和社会的人,从生理、病理、心理、社会诸方面采取综合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发生或复发,其效果自然要比单一从某一方面进行预防要好。例如,为了防止某些内科杂病的发生或复发,常常要求应保持精神情志的乐观舒畅、注意饮食忌宜、加强体育锻炼,乃至劳逸起居等等。如此着眼于从整体上进行预防,亦属优势和特色。21中医预防-特点(三)药源丰富:中药材取材广泛,若用于防病,常可“信手采来”,用之不尽,且制作方便,价格低廉,以此防病,显然符合我国国情。(四)方法简单:除了药物炮制程序比较简单外,一些除害灭病的方法、养生防病的基本措施等,均较简便,切实易行,很容易为广大群众掌握。22中医预防-特点(五)副作用小:无论是开展健身运动,抑或中药药物预防,都具有副作用小或几无副作用的优点,易为群众所接受。(六)效应可观:诸如气功、太极拳、各种保健操的健身防病效果,已为世界医药界所公认;中药及针灸等法预防传染病,疗效亦相当可观,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的防发或防变,更使一些病人获益匪浅。23中医养生-渊源中医学从《黄帝内经》开始就把养生防病作为主导思想,讲“上医治未病”。“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所谓“生”,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的内涵,一是如何延长生命的时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质量。24中医养生-渊源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是位极重视治未病的医家,他比较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他反复告诫人们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他论治未病主要从养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载有一整套养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25讲中医养生文化,不能不讲老子和孔子,两者代表了两种养生思想:老子是“清静无为”,“保养精气、顺乎自然、气功修炼”,是养生学的开创者。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养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两种思想形成了一个静动结合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养生学中。“仁者寿”、“智者寿”、“欲而不贪”是儒家在养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中医养生-渊源26中医养生-渊源《黄帝内经》有一段话:“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规律,根据天地阴阳法则调和生活方式,有节制、有规律地安排饮食和起居。其中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形与神俱”。也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形神统一,形神结合。27中医养生-渊源汉代华佗的五禽戏,根据五种动物的形态动作创造,演变为后来太极拳一类的健身方法。魏晋南北朝时,养生家与医学家结合,许多人既是医生又将道家思想贯穿于医学之中。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分类里,提出耐老、增年、轻身、益寿等概念,有些中药对延年益寿有着独特的功效28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万物处于秘藏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29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中医养生30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怒、喜、思、悲、恐、,这是人的情志,情志过激,伤及身体。“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中医养生31第二就是饮食养生。关键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南宋陆游的养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诗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养生录》中谈到养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缓些、食宜软些。中国人盐的摄入量超标,脑溢血、高血压等疾病与此相关。上述观点也与目前营养学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中医养生32膳食膳食:由人们所吃的各种食物构成食物无好坏,搭配要合理33平衡的膳食不平衡的膳食了解膳食——膳食结构是否平衡?34第三是运动养生。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个功,在办公室也可以做。中医养生35合理膳食适宜运动心理平衡戒烟限酒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36第四是房事养生。讲究阴阳和谐,并强调欲不可早,不可过度,又不可无的思想。中医养生37第五是气功养生。《庄子》讲“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吐故纳新”指做气功,“熊经鸟申”讲人就像熊一样攀援,像鸟一样左顾右盼。养形要达到什么效果?要像彭祖那样“寿高八百”。只需五分钟,在这五分钟里,常吐气、常呼吸。当头昏脑胀时,不妨这样做做,五分钟后会耳目清明,心情为之一爽。中医养生38第六是药物养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树的果子,也是一种养生长寿食物。植物里寿命最长的就是柏树和松树,我们常说“千年柏树”。柏子仁有养性、安神、润肠、通便、养颜的功效。中医养生39要健康长寿,关键是把养生知识贯彻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恒。下面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试。中医养生-实践401、坚持几个“少”: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药多食、少睡多行、少忧多眠。中医养生-实践412.坚持几个“常”:发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运,齿常叩,腹常旋,耳常弹,肛常提。中医养生-实践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