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二〇一七年五月1目录一、总则..............................................................................................1二、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2三、目标与任务.................................................................................6四、功能区划分与综合治理.............................................................8五、预防保护...................................................................................12六、综合监管...................................................................................14七、保障措施...................................................................................17附图附图1北京市小流域分布图附图2北京市河流水系分布图附图3北京市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图附图4北京市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划分图1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和《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系统总结水土保持经验和成效、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现状的基础上,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北京市水土保持规划》。一、总则(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为重点,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主线,以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核心,构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坚持“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从源头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分区施策:山区旨在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河入库;平原旨在实现清水、大树、绿地的海绵家园海绵城市,为首都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可持续维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合理保护和利用水土2资源。坚持科学布局、分区防治的原则。在水土保持功能区划分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和水源保护的要求,因地制宜,分区制定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防治方略。坚持制度创新、监管有力的原则。创新体制机制,健全标准体系,完善配套制度,强化综合监管,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坚持科技支撑、注重效益的原则。强化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推广,不断创新水土保持规划、建设、运行管护的理论、技术与方法,加强水土保持监测与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效益。(三)规划水平年规划基准年为2014年,近期水平年为2016—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21—2030年。二、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一)水土流失情况北京市水土流失类型主要为水力侵蚀。2011年水务普查全市108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2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的19.51%,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746平方公里,中度及以上流失面积1456平方公里。根据2001—2014年全市水土流失监测结果,山区坡地年均产生地表径流4.51亿立方米,流失土壤286.22万吨、总氮540.733吨、总磷67.69吨及CODMn1747.11吨。(二)水土保持成效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2000年的4089平方公里下降到3202平方公里,保护了饮用水源,促进了农民增收,改善了生态环境。(1)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实施“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五同步治理,综合运用21项措施,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323条。(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划定“两田一园”农业生产空间,有序调减7个山区13.5万亩粮食作物种植,改种生态林或经济作物,减少耕种带来的水土流失。(3)实施生态搬迁。通过合并自然村、集中建新村等方式,完成山区农民搬迁4.4万人,节约村庄建设用地6000多亩。部分搬迁新村成为无煤村和新能源示范村,减少了对森林植被的破坏。(4)发展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结合产业、农民增收和生态修复,实施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新村民居及产业发展等工程,打造出延庆“四季花海”、密云“酒乡之路”等30多条各具特色的生态沟域,推动农村走上举水保旗、吃生态饭的绿色发展之路。(5)推动水库周边生态修复。以保水质、惠民生、促转型4为重点,实现工程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生态治理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保护水源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密云水库160米高程一级保护区范围内退出耕种10.4万亩,绿化造林4万亩,建设围网310公里,库中岛清退修复1.7万亩,退出规模养殖场17家,建设污水处理站84座,治理中小河道7条,密云水库初步形成了“一环七带百条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源保护格局。(6)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水源林保护工程。开展人工造林46.3万亩、低效林改造14.6万亩、封山育林124万亩、围栏封育5万亩。提升了林木植被覆盖水平,减少了风沙危害,保护了水土资源。(7)实施国土治理工程。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13万亩,平整农村土地6.5万亩,改善灌排设施4262公里,提升了耕地质量,保护了土壤资源。(8)实施矿山修复工程。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推进关停废弃矿山修复,治理矿区面积5.2万亩,恢复矿区植被和生态景观。2.监管能力进一步增强。颁布了《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加强了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全市累计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4453个,开展水土保持执法检查5600余次,建设雨水集蓄利用设施3600余处,减少人为水土流失422万吨,增加生产建设项目雨水集蓄能力70余万立方米,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5建成了11个坡地径流场、163个坡地径流小区和14个沟道控制站,初步形成了覆盖五大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市、区两级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水土流失、径流、泥沙、水质及水量等指标的监测,每年依法发布市、区两级年度水土保持公报,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公众生产生活提供服务。3.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生产实践。实施了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及工程示范研究、新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与德国合作实施了小型水体近自然修复、密云水库流域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等项目,引入欧盟近自然治理理念,促进小流域治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体系初步形成。完成了水土保持核心业务系统建设,提升了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水平。运用“3S”技术对1085条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进行普查,建立小流域基础数据库。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出台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规范》(DB11/T548-2008)、《生态清洁小流域施工质量评定规范》(DB11/T1088-2014)、《河流、流域名称代码》(DB11/T1172-2015)、《山区河流生态监测技术导则》(DB11/T1174-2015)和《山区河流水文地貌评价导则》(DB11/T1173-2015)等地方标准,促进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三)面临的形势与问题水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增强,资源供需矛盾仍6较为突出;全市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山水林田湖一体化保护刚刚起步;生产建设活动频繁,人为水土流失控制压力增大;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尚不健全,综合监管亟需加强;水土保持投入和设施运行维护机制有待完善;公众水土保持意识尚需进一步提高。三、目标与任务(一)规划目标总体目标。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对全市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实施系统保护。全市1085条小流域力争全部达到生态清洁小流域标准,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明显下降,林草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中心城、城市副中心及新城区域治理小流域达到海绵城市径流控制要求;建成全市监测网络系统;健全水土保持投入和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公众水土保持意识显著提高。近期目标。到2020年,全市新建生态清洁小流域200条,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累计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523条;山区10072平方公里的污水、垃圾、厕所、沟道、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民俗旅游村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基本实现水土保持分流域、分级、全要素动态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水土保持设施运行维护机制;健全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提升公众水土保持意识。7(二)主要任务“十三五”期间主要实施八大任务。1.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全市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00条,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实现地表水源地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污水全部达标排放。密云、怀柔、官厅水库上游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实现源头保水。2.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和重点水源保护区农业结构调整方案。全市粮田、菜田、果园面积分别调减到80万亩、70万亩和100万亩左右。3.继续推进山区搬迁工程,加大政策集成力度,完成第三轮山区搬迁计划;继续开展矿山修复工作;继续推进生态服务型沟域经济建设,高标准建设多条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特色鲜明,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生态沟域,探索推进山区各区与河北协同打造跨区域的沟域生态经济带;继续开展国土整治,实施“十三五”时期土地整治规划;开展山区坡地经济林水土流失治理,主要对板栗林下裸露地表进行整治,治理面积50平方公里。4.实施库滨带建设工程。建成密云水库库滨带,实施封库管理,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推动官厅水库、怀柔水库库滨带建设,实现空间均衡系统治理。5.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以88座水库周边和425条河流上游区域为重点,着力保护和修复山水林田湖一体的8自然生态系统,巩固绿色生态屏障,涵养水源,保持水土。6.开展城乡结合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示范工程。在朝阳、丰台、海淀、石景山、通州、大兴及顺义等区的城乡结合部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建设,从源头减少污染,控制水土流失,集蓄雨洪,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建设海绵家园海绵城市。7.全面提升综合监管能力。完成《北京市水土保持条例》配套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平原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新建1处平原区径流场;围绕生态清洁小流域理论、技术与方法,开展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示范推广,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建设水土保持监管信息服务平台。8.积极参与跨区域水源地保护。与河北、山西合作,在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上游的张承、大同等地区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在南水北调水源地开展交流培训,推广生态清洁小流域技术和理念。四、功能区划分与综合治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分区将北京市划分为燕山山地丘陵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包括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及平谷)、太行山东部山地丘陵水源涵养保土区(包括房山、门头沟及石景山)、京津冀城市群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包括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顺义、通州及大兴)。为科学合理进行水土9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