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三要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浅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三要素”主题词:课堂教学创新要素论文摘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就要探索其前因后果,本文着重阐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要素,从而更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的。为此二十一世纪学校现代教育重要目标是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教育体系。然而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核心问题?根据我多年教学和听课心得体会,从三个方面略谈一孔之见:一、自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自信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奋斗的立足点,没有自信,整个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学习也是如此,没有自信,即使是模仿性学习也无法模仿好,而创新更需要自信,否则根本无法向前跨进一步。我们知道数学知识间具有密切联系,新知识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延伸和扩展,没有一步一个脚印,没有坚定的信念是不行的。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个环节都要悉心培养学生自信心,让它在创新的土壤里扎下深深的根基。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出现一厥不振、畏缩不前时,千万不要呵斥、挖苦,我们要以微笑给予学生自信和力量,用亲切的、温馨的言语来安慰和鼓舞,让他们看到希望,感悟到有一股力量在体内沸腾,这股力量就是来自心底深处的自信。例如:一个圆柱体侧面积为376.8平方米,高为10米,求圆柱体积?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解答此题要根据V=Sh,但由于题中S没有出现,甚至有的学生误认为是376.8平方米,结果正确解答此题的没有几个学生。我便微笑说,不用急,高知道了,只要求出S就迎刃而解,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求S?①知道半径;②知道直径;③知道周长,这样能不能通过侧面积这一条件求这三个条件中的一个?此时那怕是学生每一个小小的发现,都给予鼓励,使他们充满信心并意气风发地完成解答。不久发现有一个学生用笔轻轻写下算式:376.8÷10;说明这个学生思维还未完整,但我却推波助澜,表扬这个学生思维较敏捷,基本完成了解答。最后他会心一笑满怀信心地求出S,完成了整个解答过程。总之,他们有了自信,也会用微笑冷对困难和错误,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能化难为易,在错误中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心理学表明,自信是创造活动的心理基因,它-2-14000000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所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是在课堂教学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基础。二、善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条件。古人云,有疑方是进矣,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可见要想取得进步,就必须敢于怀疑;怀疑之处越多,取得进步也就越大。那么课堂教学上就需要这种敢于怀疑的精神,只有怀疑,才能打破常规思维,提出新问题新方法,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条件。事实证明,知识面越广的学生就越能提问;相反,知识面越窄的学生就越不善提问或不提问,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基础差的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更不懂得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就没有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没有取得长进的关键所在;而基础好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用自己的学识可以顺应或同化认知范围内问题,但遇到自己不能解决问题时,在选择和提取中引起了认知矛盾,这样自然地提出一系列问题;自己到底能不能解决?有没有别的方法?什么方法更好?如果方法找到了,问题也意味着解决,知识领域进一步扩大。不难看出,善疑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和探究新知识的开始,如果提出问题越中肯,探索能力就越强,创新思维就越活跃,解决方法往往也是越好的。例如,在一幅比例尺是04080120千米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距离是5厘米,那么甲、乙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按照常规方法,大部分学生先把线段比例尺化成数值比例尺,再根据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来解答。则:1厘米:40千米=1:4000000;5÷=20000000厘米=200千米。但平时爱动脑而不爱动笔的一个学生却问:“这是不是唯一方法?有没有比这种更简单方法?”结果这一问就问中要害,我马上问答:“有”!他沉思片刻东提西问,最后总结说出自己思路是:因为从线段比例尺中知道图上距离1厘表示实际距离40千米,且知道甲、乙图上距离是5厘米,那么求甲、乙实际距离就是求40千米的5倍是多少,则:40×5=200千米。此法一出,全班学生目光集结在一起并纷纷发表看法。所以平时引导学生多问、敢问、善问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条件。三、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建立开放式教学,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是当今课堂教学探究的一大主题。所以广大教师要立足未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情绪开放的场所,智力发展的场所,从而较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记得我去年6月8日在湛江听课时,有幸看到来自北京市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分数初步认识”的现场教学实况,印象颇深。-3-首先,她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通过击掌方式表示个数,当出现“半个”时,同学们面面相觑,只能意会不能表达,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展开了小议论。接着有的写字,有的画图用不同方式在黑板上表达自己心中的“一半”。然后用同学们创造下的成果自然而然地进入新知识学习。其次,指导探索时要求学生折出自己喜欢图形的二分之一,不久有一位学生喊了一声:“我折出了圆的四分之一。”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吴老师立即抓住这一伟大“发现”说:“你怎么折出圆的四分之一?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有的说:“不听课,不认真”。有的说:“与众不同,有创新”。有的说:“要动脑筋”。同学众说纷纭,课堂气氛活跃,情绪高涨,接着再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动手折出了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发明”新分数的含义。探索的成功给同学们带来了满足,爱学的兴趣在升华,会学的技能在提高。还有一个以“平均分”为中心的问题展开正反辩论更精彩绝伦,此时吴老师俨然成了正反方的配角和助手。总之,这是一节全方位、全开放的课堂教学,它给我们开放教学进行探究定下了坐标。开放式教学就是建立起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和激发他们自主探究、主动发展,培养他们创新精神。所以,探究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其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要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日趋完善的今天,探索方法更好,提出要素更精。但只要我们肯于钻研,在我们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就会提得到高,我们民族创新素质就会得到增强。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