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摘要:本文试图从当前农村教师流失现状入手,寻找过量流失的原因及问题所在,同时提出相应的措施已期对当前农村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农村教育;农村教师;流失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无疑是社会的一种进步,它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的利用。但由于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弊端及教师职业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教师职务缺乏吸引力等原因,我国教师流动存在着诸多不合理的现象,而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不合理尤为的凸显。由于城乡区域的差距而导致的校际间发展的不平衡及待遇差异,人才竞争加剧,出现了城乡之间人才的单向流动,造成了农村地区教师的大量流失。一.农村教师流失的现状及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师数量相对来说长期偏少,难以引进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一些优秀教师也在不断地流失。教师队伍的流失不仅表现在纵向结构,也表现在横向的结构,优秀教师一般都往上一级调。而横向方面则主要是朝经济发展好的地区。在其流失队伍中,很多都是教育中坚力量,而这一部分本身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就不高。这一人群的流失,造成了城乡学校办学力量的两极分化。农村教师流失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村教师数量减少。由于农村学校多处于深山区、浅山区和高寒阴湿地区,学校布点分散、规模小、班级小、人数少、校舍设施差,教师待遇低。很多农村教师不管是否有条件,还是有无能力,都想离开这样的“不毛之地”。虽然在不断地补充这些地区的教师,但往往是成熟一批,离开一批,而尤以教学骨干流失最为严重。二是,教师结构不合理。首先,年龄结构不合理,男54岁、女49岁以上教师占农村教师总数的20.2%,老龄化现象严重;其次,知识结构不合理,初中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仅为31.9%,小学教师专科学历比例仅为40.6%。[1]最后,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初级职称比例偏多,高级职称比例偏少,中级职称数目不够,原因在于农村教师职称评比名额少、比例偏低。三是,流失主要去向。一般而言,农村学校中一些有条件的、有能力的教师,一般都被调往高中或是城镇学校工作。相对这些有能力的教师,能力欠佳的教师,特别是年轻的教师,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认为在山村当教师还不如考公务员或是事业单位,虽然工资相对来说可能高不了多少,但进入机关单位有编制,在收入方面至少也比呆在学校强。除此以上两个去路之外,一些离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从事商业,这在流失教师队伍中还占有着相当大的比例。2二.农村教师流失的原因(一)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我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虽逐年增加,但经费分配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在不同教育级别体系之间投入结构存在不合理问题,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关系失衡,而投入到农村义务教育领域的公共教育经费相对其它教育领域更是明显偏低,使得农村义务教育领域公共经费投入不足问题非常突出。教育投入不足必然导致农村学校经费短缺,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校舍设施差,教学设备简单落后,使得教师工作环境不如人意,教师待遇差、工资低,同时大多数教师难以有进修培训的机会,这是许多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流走的一个重要原因。(二)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农村学校管理体制主要都实行“县教育局——乡镇教育站(组)——中心校”三级管理体制。[2]在教育管理体制上教育行政部门统得过死,学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在学校干部或是教师聘任,办学条件及经费使用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农村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教工民主权益保障不够,校长领导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致使很多教师对学校的教学管理、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都存在着不满,大多数教职工认为校长权力过大,滥用职权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内部干群矛盾的激化,人际关系不和谐,这是导致教师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三)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城乡差异上,城市办学条件不管从哪一方面来讲,都优于农村。农村办学条件相对城市来说本来就较差,教师的工作环境相对艰苦,各方面的待遇又相对较低,在城乡人才流动的壁垒被冲破的情况下,一部分教学水平较高的教师都流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随着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东部对西部,还是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冲击性都不断地呈上升的趋势,不管是在生源还是教师资源方面。农村教师是发展农村教育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在西部的农村教育,其作用更甚。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基于其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落差同样也对教师的流失有着一定的影响。相对城市来说,文化水平低的农村,对教育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带有太多功利性的价值取向使人们难以认识到教育的终极价值。文化落后使农村家长目光短浅,认为读书无用。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是难以适从的。(四)生源状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始终是教育中很重要的两个角色。教育的发展,始终也与这两个角色成员的努力有着必然的关系,农村教育的发展亦是如此。由于农村学校无论是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上与城市学校相比,差距是不3言而喻的。随着条件好的、有能力的教师被调往城市学校,受其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也跟随着到城市上学。相反之,随着很多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村教师的流失。当前很多办学单位竞争激烈,不从农村教育的大局考虑,争抢生源,择校热导致农村生源流失。另外随着生源高峰期已过,独生子女变多,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所以不惜一切代价,让子女到办学条件好的学校就读。但也有另一些家长基于经济的原因,不支持孩子上学,让其打工挣钱,而这也是农村生源流失的又一重要原因。农村生源的流失,势必造成农村由于生源不足而难成一定的教育规模,而这也直接导致农村教师流向他处,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要求和家庭原因。教师专业化主要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使之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以合作的方式,在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中促进发展。[3]但在广大农村地区,当地政府和学校在这方面意识薄弱和缺少资金,很少组织教师进行严格专业训练,也很少考虑到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诉求。这样一来,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意愿得不到满足,其教学积极性被挫伤。我们知道很多农村学校流失的大多都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的流失除了基于以上的原因之外,还有家庭方面等因素。由于恋爱、婚姻、或是子女的关系,为了方便照顾其家人,而不得不离开到其他学校或是另谋职业。三.减少农村教师流失的对策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教师质量是教育的生命。农村学校想要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下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必须转变其发展观念,深化农村各级领导和管理者对农村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提高对农村教育的科学领导,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防止教师资源的过度流失,才能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一)加大力度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很大程度上都源于其教育基础设施的落后。现阶段,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投入上的差距悬殊。信息作为现代教育很重要的一种资源,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却相对滞后,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教学手段陈旧,中小学计算机普及率低,网络设施不健全。因此,应加大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二)转变传统教师管理理念,树立“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教育发展的趋势,农村学校应转变管理和服务4部门的职能,把教师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相关机制,解决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明确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定位和服务,转变管理工作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牢固树立“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观念,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协调机制,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的潜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4](三)加强农村教师在职培训,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要对现有的中青年及骨干教师实施在职培训,提高教育的“软实力”(即教师队伍素质,教育文化,教育工作者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的科学水平等)。[5]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使受训者在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有一个显著的提高。搞好教师培训,除了设计合理的培训内容外,还必须建立培训激励机制,要把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要求同参加在职培训的成绩同职务晋升、聘任联系起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挖掘学校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使广大教职员工的智慧、创造性和工作积极性得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和发挥,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四)优化学校政策环境,为稳定教师队伍提供制度保障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贯彻落实“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吸引人才”的知识分子政策。从思想上关心教师的进步与成长,在工作上放手使用,在生活上关心照顾,培养教师对学校的忠诚感和归宿感。其次,保证学校教师管理政策的公开性与稳定性,使教师了解政策,运用政策,同时保持政策的协调性和连续性,防止不同政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最后,明确树立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理念。[6]农村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拥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以此确保农村教育的长足发展。(五)提高学校人际环境,增强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良好的人际环境,能满足教师人际交往和社会尊重的需要,让教师消除不满意感,增强集体的团结协作精神,从内心接受这样的环境。增强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改进领导作风、改善干群关系,领导者平易近人,遇事能及时沟通,消除矛盾;第二,提高教师的素质,注意消除教师人际交往的障碍,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第三,要进行舆论导向,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宣传力度,在学校内形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第四,关心爱护教师。只有在温馨和谐的人际环境中,才能实现教师管理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的互惠互利、默契双赢。参考文献:5[1][5]郭建平,农村教育城市化战略实践探索[M],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08:P105;P32[2]王景英,农村义务教育整体办学模式与评价[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08:P41-42[3]郭向东,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亟需解决的三个问题[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3[4][6]井晓英,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4收件人姓名:王蕾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电话:18990864917邮编:637002邮寄地址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一号二期13公寓650寝室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