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对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0524一、1.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外国父母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父母把快乐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来实施。他们经常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也愿意跟父母商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对于孩子的成才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我们中国不少父母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至经不起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轻生厌世。中国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年幼无知、毫无经验,家长对孩子负有完全的责任,于是总站在成年人的立场上去体味孩子的感觉,或者替孩子们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而那些没有家长架子的美国父母与孩子相处融洽,这样的家庭培养出的孩子民主意识强,强调公平、自由、科学,注意摆事实、讲道理,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积极选择的能力;他们考虑问题比较全面,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他们为人心胸开阔,能与人友好相处。而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个人应该具备的。2.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而我国父母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3.鼓励创新西方父母相信孩子具有同成人一样的独立研究、独立动手的能力,能以宽容的心态去营造一个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对其中的疑问进行积极的探索。即使父母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例如美国孩子拆了家里的闹钟,若能装回,多数父母会称赞孩子,若是装不回,许多父母会与孩子一道把闹钟装上,甚至鼓励孩子再拆、重装一次。但中国孩子若拆了家里的闹钟,就算自己能装回,恐怕也没几个敢告诉父母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的严格管教下被熄灭了创造性火花。没有想象力,缺乏主见和创造,这就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国际上可称得上是最棒的,这一点可从国际中小学奥赛上得知。但是为什么中国本土至今没有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呢?为什么杨振宁、李政道是在国外的环境中取得如此的成就呢?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体制。许多西方人是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的:“中国人想象力差,模仿能力很强。”如果中国人没有想象力,那四大发明又是谁创造的呢?同时我们也感到悲哀,因为我们确实没有太多的想象力,当西方老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考题时,我们却在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我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创造力却萎缩了。除此之外,中西方高等教育也存在着不少差异。有人自然地想到的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条件、经费上的不如人家。其实真正的差异在于教育体制。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国的学生经过中考、高考的层层选拔才能进入大学。可是一到大学后,由于缺乏以前的竞争机制,很少有人再像中学一样好好学习,混个文凭的人不在少数,结果几年过去了,真正的东西没学到多少。而在西方许多国家,他们的大学是宽进严出,只要能够支付得起大学的费用,谁都可以上大学,但在大学里充满了竞争,经过一次次的筛选、淘汰,最后留下的学生才能顺利毕业。这样一来,中西方大学的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完全不同。我们所需要的不是一张代表你学历高低的文凭,而是真正的能力。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不断扩招,重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这是好事。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毕业生人数增多,毕业生所具有的能力参差不齐,总体水平不高,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毕业生缺乏适应社会需要的真正本领,走上工作岗位后,一切都得从头学,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教学模式(以下以美国为例)美国教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实际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对有已有知识和权威的质疑习惯,倡导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美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教育注重广而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的精神。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构建。中国的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收,教育注重窄而深,注重培养学生严格、严密、严谨的精神。中国课堂外国课堂教育管理在中国,除民办学校以外,基本上是国家所办,财产所有权是国家所有制,政府不直接监管和控制高校内部运行的各个具体环节与过程,而是依法律对高等学校实行宏观管理,对教育经费实行管理和监督,对高等教育进行评价。在美国,高等学校执行董事会管理模式,董事会掌握着管理大学的基本权限。董事会是学校最高的权威机关。校长作为主要的学校领导,对董事会负责,并对学校负有全部的管理责任。续上中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般由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管理,各班由辅导员或导师具体管理。美国的学生管理不存在班级概念,学生入学后,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取得规定的学分,就可以取得学位,不存在班导师一说。由心理辅导、职业辅导和社会化辅导教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如此吼着,我们还能如右图般轻松吗~看看就觉得很轻松有木有~教育教学的面向和着重点不同中国中学教育面向大多数,要求全部合格,全部毕业.教育教学抓得很细。国外中学教育面向少部分优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很有利于自觉性较高的优等生,他们就是利用这些时间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对自觉性不高的中下学生来说,浪费时间较多,部分学生的学业被荒废,美国中学不能毕业的学生达1/3。此外..课堂教学内容不同。中国课堂教学密度大,而国外的密度较小。课堂教学方式不同,中国中学课堂授课方式基本上是讲演式教学,而国外是实验式教学。对考试认识不同。中国非常重视考试,中考和高考;国外中小学考试并不多,原来有3/4中学连毕业考试都没有,平时考试不进行专门的复习。还有..国内的老师像家长,国外的老师是朋友。国内的老师就好比家长。一直用居高临下的姿态压着你。他们会给你布置作业,像圣旨一样,然后告诉你不做作业的后果。他们把这些行为称做为你好。他们通常像家长一样,以长辈的姿态来命令你做一件事情,就好比一切是理所当然,没有转还的余地。那一种居高临下,那一种所谓的紧迫感,往往会把学生压得喘不过气。学生和老师之间除了上课,学习就没有交集。而国外的老师则像朋友一样。国外的老师不会死盯着你,这让你有自生自灭的感觉。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这样往往会使学生们有紧迫感,懂得优胜劣汰这个道理。他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会征求大家的意见,然后达到共识,才来决定该怎么做。更重要的一点,国外的老师没有老实的姿态,他们更注重的是你的个人发挥。他们会很关心你的生活,你各个方面,甚至和你交心。如此一来,学生不再害怕老师,学习就更加有自信了。学生素质状况不同中国学生学习比较刻苦,书本知识掌握较好,有一定的道德修养。但社会经验不够,依赖性较强,创造能力较差。国外中学生学习凭兴趣,组织能力创造能力较强.经常打工,接触社会较多,自强自立精神较好,自信、自负、自我意识强,个人主义较重,不向父母要零用钱.但相当多的学生学习不够努力,合格率不高.男女学生性关系比较随便,有的还染上性病,纪律性较差,有的学生曾违规带枪入校,有的甚至开枪杀人,对师生的人生安全造成极大威胁。学生对文理科的态度不同中国学生大多喜欢读理科,因为理科社会需要量大,专业多,工作好找,而读文科的较少,而且不少是因为物理读不好才去文科的。国外中学生考文科较多,因为国外中学生讲实惠,读文的攒钱多,再加上数理又不太好读.美国选修物理的只占学生的20%,人虽少但他们完全是自愿的,是出于对自然科学、对物理的兴趣爱好。中国的社会环境太缺少尝试的机会。在中国,一旦你失败了就很难有机会“再来一次”。人们过分看中他人的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经验,一位没有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试问:“经验是否是与生俱来的呢?”不给新人一个机会,那他们永远也不可能有经验,这样一来,有经验的人老了死了,而没经验的人还是没经验,这样社会还能保证继续向前发展吗?西方的社会提供给了人们很多重新开始的机会,他们对于家庭背景和经验也比较淡化,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人完全可以爬到社会上层,而在中国,家庭背景不好的人一开始难免会受到他人的冷落。生活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态自然也不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害怕失败,更不敢去尝试新的工作方法,也更缺乏向社会挑战的勇气,缺乏创造精神。中国教育之利基础教育扎实,学校家庭社会都造成一种学生要好好学习的氛围,让孩子有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外教育之利在孩子童年,少年的时候没有国内那么繁重的学习压力,不需要被迫地做很多重复机械的单调劳动;不用公开排名次,孩子活得有尊严,自然,本真,快乐,人性不受或者较少受压抑,个人的想象力可以很大程度上得以发挥,有利于培养快乐自信的健康人格,也懂得平等待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国外教育之弊松散或者叫放任,没多少作业,学不到多少书本知识,学好学坏老师不管或管的很少,全靠家长和孩子.如果家长顾不上管或管不了,就全靠孩子自己了.缺乏一个督促孩子学习的外部大环境.孩子价值观与家长不同等等.吸毒,校园暴力等等问题已经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了.国内教育之弊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坐好了,手背后,不许说话不许笑”,“乖,听话”,几乎是家长的口头禅,学习成绩几乎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且要公开名次,形成一种巨大压力,全然不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造成的副作用.教学内容也刻板得过了头,同心协力是标准答案,齐心协力就是错。这种教育体制压抑人的个性,扼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逻辑思维整体趋.每个人都想考第一,成绩不好的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自卑,不自信.因为学习成绩就象金字塔,顶端的总是少数.后果就是象很多人痛斥的那样。人的智商本来就是有高低之分的,而智商不是一个人将来能否成功的决定性或者唯一因素.不幸的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对学习有逆反心理或者智商确实不高的孩子就很难快乐成长了.比如为什么很多白人长期干一份很普通的工作,包括LABOR,一样过得很快乐,而我们中国人很多人有房有车,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也还是不如人家快乐?我想,与我们从小到大贯穿了十几年所受的这种出人头第争第一的攀比教育恐怕有很大关系.师生之间,现在畸形到班干部和同学之间,没有平等意识,权威(老师,书本,标准答案)不容置疑,不能有不同见解,尤其是在中小学.扯远了说,教育是社会的缩影或者说社会是教育的延伸.一提问,大学生就齐刷刷低头,被迫点名叫起来的,大部分都唯唯诺诺、支支吾吾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他们习惯了没有自己的见解或者不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不发表自己的真实见解(说谎是一种社会习惯).对于适用主题我就不总结了,说实话没能写上高考拿高分的几率不大。。因此在此仅作兴趣提供,不做详细研究。谢谢大家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她的学术交流计划含三项最基本的内容:第一是给中国孩子上美术课(主要是绘画和手工);第二是与中国的教师进行美术教学的学术交流;第三,因为她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此次访华之行可作为一次独立自学的实习课。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一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