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正确认识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难原因分析1从社会环境来看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700万至800万个,而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则大约在300万左右。就这一数据而言,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2从学校来看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部门高校次之,地方院校较差。同时,一些紧缺专业如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和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长线专业如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科类的毕业生需求较少。3从用人单位来看第一,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或人才浪费。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等。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生大,这是女大学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第四,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经验不足是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劣势,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4从毕业生来看首先,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公办高校扩招,加之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其次,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大学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热点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同时,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最后就是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1客观认识自己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毕业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的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觉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毕业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2政府的帮助政府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同时,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的门槛,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市场评估体系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3企业的改善企业应尽可能的提供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更多的大学生。在这方面,企业领导人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大学生着想下,曾经的他们也一样在毕业的时候迷茫和彷徨过,就不能伸只手给予帮助么。其次,也可以开展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常设市场综上所述,毕业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能力,更要有很强的个人素质。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高效而富有成就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