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之一:基地----银河帝国的诺亚方舟读了《心理史学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诺亚方舟。《创世纪》第6章到第9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神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闪、含与雅弗)与媳妇。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性。当方舟建造完成时,大洪水也开始了,这时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在这个故事中,哈里·谢顿就是诺亚,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基地就是银河帝国时代的诺亚方舟。恰如诺亚方舟要经历滔天洪水,基地也将经历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一幅波澜壮阔的星际传奇即将展现。《基地》读后感之二:危机促进成长读完《百科全书编者》,我的感觉是“危中有机”,危机促进成长。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被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创建了他的基地。五十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趁机发动政变,从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兢兢业业,避免出现各种危机。因为危机会造成损失,甚至不可逆转。但是,人类历史也罢,个人人生也罢,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既然危机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如果有危机意识,提前做了充分准备,那就可以有备无患,从容应对。面对危机,如果能够调整心态,不退缩,不放弃,在危机中磨练,会让我们加速成长,更加强大。谢顿危机的意义,也在于此----让人民在磨难中保持战斗力,在危机中成长,才有资格和能力复兴新银河帝国。《基地》读后感之三:宗教、贸易和科技读了《市长》、《行商》、《商业王侯》,感觉基地的星际争霸史,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在端点星与周边各种王国的冲突中,宗教、贸易、科技是主要的竞争手段。例如:市长塞佛·哈定运用政治手段,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行商”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基地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王国,通过掌控售后服务控制这个国家。这些策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止一次上演。中世纪,罗马教廷通过宗教控制欧洲各国,愚昧民众,欧洲陷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通过贸易征服世界,发现了美洲大陆,殖民地遍及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交融;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鼎盛时期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如今美国通过科技发展,称霸全球。《基地》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并没有脱离人类本性和历史轨迹,具有极强的现实参考意义。从这方面来看,阿西莫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是一位精通人类发展历程的历史学家。《基地》读后感之四: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的对比上学期,我读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暑假假期,我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同样是科幻大师的巅峰之作,却各有千秋。凡尔纳的超凡之处,是超越时代100多年,提前预见到了电气时代的来临,并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未来科技世界。他所构想的很多东西,在多年以后,逐渐变成了现实,令人无限感慨。他在小说《海底两万里》虚构了“鹦鹉螺号”潜水艇,10年后,第一艘真正的潜水艇才下水;他的《征服者罗比尔》中有一个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数十年后,人类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不仅在小说中用大炮将探月飞行器送上太空,甚至还将发射场安排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正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射场,而阿波罗号着陆的地点也只距凡尔纳飞船落地地点不过数公里……此外,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电视、霓虹灯、导弹、坦克和太空飞船等机器概念,而这些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凡尔纳超越所处时代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而这些并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更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阿西莫夫的卓越之处,是开创了科幻世界新的视野,并融合了历史、经济和人性。他将科幻小说视野拓展到广袤的外太空,创造了机器人、帝国、基地等未来主题,奠定了现代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主基调。同时,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科技渲染,也不是单纯的星球争霸,而是将人类历史进程从地球延伸到星际,将人性善恶、经济起伏和政权更迭融合在其中,更像是跨越光年的宇宙史诗。在这里,我向两位伟大的科幻作家致敬!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而另一方面,基地本身作为整个银河帝国科技的唯一来源,它却想独立存在……心理史学家银河纪元12067年,1951年出书时新增的篇章。哈里·谢顿哈里·谢顿故事从有着一万两千年历史的银河帝国首都行星川陀开始。虽然川陀已经屹立万年,表面上一派势力强大,发展稳健,暗地里却已经开始衰落。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发明了心理史学的数学家哈里·谢顿(HariSeldon)。心理史学是一门经由历史事件预测未来趋势的科学,根据这门科学,他预测帝国将在五百年内覆灭,从而导致三万年的无政府状态。帝国直辖的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谢顿妖言惑众,逮捕了他和新助手盖尔·多尼克(GaalDornick)。在审判中,谢顿说出他的预言,语惊四座。他并计划领导众多学者编辑一本包含全人类知识的《银河百科全书》,以此减缓帝国殒落的后遗症。委员会得知他的计划并非颠覆帝国的阴谋诡计后,将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幕后花絮〈心理史学家〉是“基地三部曲”中唯一一篇没有刊载在《惊奇杂志》的短篇小说,也是三部曲中最晚出生的文章(虽然年代时间是最早的)。阿西莫夫有感于基地故事开始得太过突兀,于是集结出书前,大约1950年左右,动笔写了这么一篇“前传”。但是大部份的读者都不知道,“前传”还有一个非常短的版本。阿西莫夫写〈百科全书编者〉时(那时候篇名是〈基地〉),故事开头曾经有过一篇楔子,出书后就拿掉了。百科全书编者基地纪元49-5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2年5月,原名〈基地〉(Foundation)。故事发生在〈心理史学家〉五十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SeldonCrisis)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SalvorHardin)趁机发动政变,从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市长基地纪元79-8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2年6月,原名〈马勒与马鞍〉(BridleandSaddle)。故事发生在〈百科全书编者〉之后三十年,市长塞佛·哈定(SalvorHardin)运用政治手段,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和平一段时间之后,冲突逐渐浮上台面。端点星年轻气盛的市议员,对哈定无条件科援周边诸国的政策感到不满,意图推翻哈定。四王国之一的安纳克里昂王庭也不愿接受基地的宗教控制,出兵攻击基地。最后哈定巧妙地以深植人心的伪宗教力量,使安纳克里昂王国的士兵临阵叛变,化解掉基地的第二次“谢顿危机”。行商基地纪元134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4年10月,原名〈楔子〉(TheWedge)。行商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距离〈市长〉数十年后,基地已经借由星际贸易,成功拓展影响力,但是有一颗落后行星却坚决反核,兼具基地间谍身份的行商长亲临推销核能,反被逮捕入罪。行商长的好友利马·彭耶慈(LimmarPonyets)前往营救,以他的宗教背景,与基地化腐朽为神奇的核能科技,挑拨行星王庭里的无知迷信和人性自私,最后不只救出行商长,还成功将核能推销出去。幕后花絮虽然〈行商〉是在〈商业王侯〉之前,其实〈行商〉在起笔跟出版时间上都较晚。阿西莫夫回头撰写〈行商〉,以使基地从宗教控制过渡到经济影响的这段过程,显得较有可信度,容易理解。也使得〈商业王侯〉提到“阿斯康事件”时,不用大费篇幅作解释。(简单的说,就是阿斯康一开放与基地贸易后,传教士就如潮水般涌来,随即便失去所有对抗基地的力量)有趣的是,“利马·彭耶慈”这个角色原本叫“拉珊·迪伐斯”(LathanDevers),是在《基地与帝国》第一篇短篇故事〈将军〉里扮演吃重角色的人物。商业王侯基地纪元154-16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4年8月,原名〈大与小〉(TheBigandtheLittle)。行商长侯伯·马洛(HoberMarlow)奉命到科瑞尔共和国(Republicofkorell)调查太空商船失踪事件。科瑞尔是个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的落后行星,因此基地势力一直难以渗透。在途中,马洛发现了银河帝国再次重返银河边沿和在西维纳(Siwenna)认识了老人巴尔(OnumBarr)(此两点带出了第二部故事的第一篇)。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和科瑞尔领袖建立起贸易合约,马洛心里清楚,自己是听到了第三次“谢顿危机”的脚步声。返回基地之后,马洛开始积极部署通往市长的政治大道,经历一番政治斗争,终于成为名实相符的基地领导人。另一方面,科瑞尔共和国获得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野心勃勃地向繁荣富裕的基地展开攻击,面对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消极地无所作为,饱受抨击,实际上基地早已制住科瑞尔,只是这次不是靠科技冒充的宗教,而是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的贸易。马洛只需等待,失去售后服务的科瑞尔迟早要缴械来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