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怎样使集体备课实现高效作者:李兵来源:《新课程·中学》2011年第08期摘要:分析集体备课存在的三种问题并分别探讨问题产生的根源,指明集体备课的实施步骤,阐释“突出个体感悟”“明确讨论问题”“强调责任意识”三种意识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关键词:集体备课;实施步骤;正确意识日常教学中,实施集体备课已成为学校有效实现教研合作的常规做法。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集体备课却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对集体备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是为应付检查搬用网上教案而无视教学设计的质量和可操作性,使集体备课形同虚设;二是集体交流环节形同虚设,把集体备课理解为分工备课,没有把利用集体的智慧这一要求落到实处;三是有了独立设计也有了集体交流,但在实施教学时,有些教师只是沿用集体备课案而无视教师和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些问题影响了集体备课的作用,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必须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搬用网上教案”这一做法源于对独立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只有独立备课,用教者个人的智慧和人生体验去解读教材,才能产生对教材的个体认识和个人体悟,才能消除教者和教材的心理距离,才能在教学中调动起真情实感。“集体交流形同虚设”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集体交流缺少问题平台,所谓问题平台是指每次集体备课时,备课召集人应该事先准备好明确的几个问题,这样才能保证集体备课时有的放矢。“沿用集体课案”这一做法则源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缺失,这其中既有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有对自身业务发展的不负责任。综上所述,“突出个体感悟”“明确讨论问题”“强调责任意识”是解决集体备课实施中所存在的瓶颈时所必需的三个意识。下面,笔者围绕这三个意识,对应集体备课的实施步骤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想法。一、高度认识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应当明确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进行教学研究,提升教学水平,构建高效课堂,从而赋予集体备课应有的认识高度。龙源期刊网就活动内容来看,集体备课是通过共同研讨,发挥每位教师的聪明才智,博采众长,挖掘教学资源,研究学生、教法,从而形成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更具完善性的教学设计。2.就活动意义来看,长期坚持集体备课,进行教学思维的碰撞,能迅速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也必将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的,而当众多个体都能有对教材的个人感悟并取长补短时,那么,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也就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也就从根源上解决了课堂教学的问题,因为课堂教学的最根本问题说到底就是教什么的问题。二、形成集体备课的规范程序集体备课应由设计、交流、反思等过程组成,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交流与反思。具体来说,集体备课的过程分为:主备人设计—备课交流—形成个案—教后反思四个阶段。1.主备人设计:笔者以为主备人教学设计应“突出个人感悟”,强调对教材的个人理解,形成教学的个性设计。实现这一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扣三维目标,突出个人感悟,明确教学内容。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结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突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并注重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需和文本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成为课堂教学重点,并成为整个教学设计的灵魂和统帅。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的三维目标价值,不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教学,站在教材的利用者的角度,而不是讲授者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2)锤炼问题,组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归根结底就是问题的设计,在明确了教学内容以后,备课教师需要用具体而有深度的问题来实施教学环节,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具体性、针对性、递进性。所谓具体性是指所提的问题不能大而无当,不能让学生无从下手。所谓针对性是指问题要明确指向三维目标,要问得有价值,要有让学生思考的价值。所谓递进性是指问题的安排应该呈现出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分到总等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逻辑顺序。(3)考虑三方,设计教法。我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自主选择教学方法。但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扣住教材,利于学生的发展并且适合教者的教学风格始终是必须考虑的,而那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所谓新颖的教学方法则是我们应该摒弃的。2.备课交流:备课交流是集体备课的核心。笔者认为这一步骤应由三步组成。其一,备课召集人针对主备人教案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两方面可资讨论的内容事先确定好讨论问题;其二,同备课组教师按备课召集人的问题对主备者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借助集体智慧清淤除龙源期刊网障,完善教学内容;其三,主备教师汲取集体的智慧,对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重新整理,形成集体讨论教学案,发给同备课组教师。三个步骤中对集体备课质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环节,在实施这一环节时,一定要事先准备好讨论问题,否则就只能使集体备课流于形式,使集体讨论变成集中在一起各备各的课。3.形成个案:每个教师都有个人的教学风格,同时每个教学班的学情亦迥然不同,所以前人有言:教无定法。因此,在组织教学时,也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同一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所以,任何一份教学设计都必须由教者联系个人风格和本班学生学情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个案,这样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施教,也才能不断提升教师的个人业务水平。4.教后反思:教学设计的科学与否,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来检验。在实施教学时,教师也常常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内容。“学而知不足,教而知改进”,因此,教后反思就成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水平的又一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教后反思可围绕着以下这些问题展开,如: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问题设计的实用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性。通过反思,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使教学能常教常新,也使教者在教学的山峰上越攀越高。规范集体备课的过程,凸显“突出个人感悟”“明确讨论问题”“强调责任意识”三种意识,将使集体备课活动落到实处,也才能使利用集体的智慧,构建高效的课堂成为现实。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熊川斌.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简介:李兵,男,生于1970年10月,汉族,江苏高邮人,毕业于江苏省苏州大学,江苏高邮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中教一级。(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第一中学)